新西兰为什么拍不出《人民的名义》?知道答案后,我沉默了…

2017年04月18日 新西兰芳地产



和很多朋友一样,最近天维菌在狂追一部国内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尺度、反腐、高官、出逃国外、政商勾结、官场黑幕…完全被吸引有木有! 网络上也兴起了《人民的名义》风潮,大家一边给剧组和审查机构点赞,一边有事没事刷刷“人民的表情包”,玩的不亦乐乎。



就在昨天,天维菌收到了一封新西兰华人网友的来信,在信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新西兰为什么拍不出《人民的名义》?看完后,天维菌从玩闹的围观心态转入了严肃的思考。现将全文发布如下,希望也能带给大家一点感悟。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人民的名义》爆红了!这几天,朋友圈被这部剧刷屏了,我也在手机上下载了几集,闲暇时间就追一下。


中午休息的时候,一个kiwi同事发现我看剧看得入迷就好奇地问我这是什么,我简单给他解释了一下:这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电视剧,讲述了反腐人士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说着,我随手给他翻看了几个剧中的画面。



给同事讲了小官巨贪的赵德汉的故事后,他吃惊地问我: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我告诉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类似的原型的。他连连表示了自己的讶异:这太震撼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也难怪。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新西兰曾连续8年(2006-2013年)在由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发布的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排行中稳居头名。


2014年和2015年,新西兰的排名分别下滑到全球第二和第四位,消息一出就引起了新西兰政界、媒体和人民的抨击和追问。有评论说,“新西兰对自己的清廉程度有些过于自信”。司法部长Amy Adams承认对这一排名感到失望,并表示要采取行动打击腐败,提升政府的透明度。



很快,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16年清廉指数中,新西兰再次重回榜首,和丹麦一起在全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前茅,共同荣获“世界上最清廉国家”称号。


新西兰之所以少有腐败现象,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行政透明,二是舆论监督有力,三是民众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三者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


在谈到产生腐败的根源时,新西兰一位议会专员公署曾概括了一个公式:C=M+(DA),即Corruption(腐败)=Monopoly(垄断)+[Discretion(暗箱操作)-Accountability(公众参与)]。


有“政治洁癖”的新西兰正是不断减少垄断和暗箱操作,加强公众参与,从而努力实现“零腐败”的。  


新西兰国会大厦


新西兰可能不需要“侯亮平”。因为贪官不是靠优秀的检察官监督、查处出来的,是腐败的、不透明的制度催生的。查贪官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只要“韭菜地”还在,再多的侯亮平也是割不完“韭菜”的。


每隔三个月,新西兰议会都要通过网站公布一次国会议员开支情况,任何人都可以上网查看,这种充分的知情权得益于新西兰法律给予的保障。


新西兰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来保证透明运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官方信息法》,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在不危害国家利益前提下,任何在新西兰生活的个人或团体均有权获得政府的相关文件。



我在议会网站上查过,总理的年薪目前是459,739纽币,不要说什么“给我这么高的年薪我也不会去贪污了”这样的话,想想赵德汉受贿的2.39亿人民币,靠四十几万纽币的薪水,一百年也挣不到。


除了薪水,这个文件还对政府官员及家人的日常生活费用做了明确规定,比如公务用车(新西兰的部长们没有专车)、家属和配偶的差旅费用、首都内外的住宿费用等,都有很清晰、透明的规定。公开、透明使得新西兰政府官员在民众面前没有神秘感,人民更有安全感。


新西兰曾有过的几次“反腐大案”放在国内可谓是“村级干部”都能笑开花的行为,随便举几个媒体上摘来的例子:


2008年,时任工党太平洋岛事务部长的Taito Phillip Field被指以权谋私,帮助太平洋岛非法移民获得身份。一名妇女指证他收了100纽币的感谢费。

2010年,新西兰时任房屋部长希特利用公用信用卡买了两瓶红酒(约1000纽币)而卷入挪用公款风波,时任总理约翰·基的认为“审计长亲自调查此事是很有必要的”,当时,这起“天大的腐败案”还导致多地民众掀起了游行示威,最终该部长被迫黯然下台,并被起诉。

2010年12月,新西兰首位华人内阁部长、新西兰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和妇女事务部部长黄徐毓芳,因涉嫌使用公款报销其丈夫海外不到300纽币的旅行费用而主动辞去内阁部长职务。



在新西兰,人人都可以是侯亮平。新西兰政府致力于“对贿赂和腐败零容忍”,也给予媒体和民众最大权利以舆论监督。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会引起热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影视剧中揭露了一个副国级干部的腐败行为。而在新西兰,媒体和公众甚至会让“正国级”干部“尴尬”。


最出名的一起事件是,2004年,因为时任新西兰总理的海伦·克拉克要赶飞机去参加一场橄榄球比赛开幕式,她的车队选择了超速驾驶,在一个半小时内疾驰200多公里,并被一名普通警察抓获后起诉到法院。随后,新西兰媒体紧追不放地每天进行报道,前后持续了3个月之久,民众也不断发出批评的声音,海伦·克拉克的公信力一度受到严重影响。



这样类似的事情在很多国家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新西兰人却是“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民众普遍认为,官员们花着纳税人的钱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要求他们“一尘不染”,丝毫不为过,每个人都应该是耿直的“达康书记”的化身。


在全民为《人民的名义》中的“影视反腐”点赞时,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记得:在政治这个舞台上,“廉洁”是每一个官员的“规定动作”,而不应该是“加分动作”。



有人说,看完《人民的名义》,觉得官场太黑暗了;也有人说,能把这种黑暗拍出来就是一种光明;我想说,我们呼唤良心剧,但是更希望反腐剧终有一日能从大众视野中消失,并且这种消失不是因为粉饰太平,而是因为真的太平。


因为当取材于现实的反腐剧成为一个国家最受褒奖的影视作品时,不管是不是以人民的名义,它首先都是人民的悲剧。


*网友观点,不代表天维网立场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爆料投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