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MJ:肿瘤诊断的隐患——在确诊前后数周内患者的损伤风险升高【述评】【2017年第1期】

2017年04月14日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 徐佳晨   译

  • 李俏   校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毋庸置疑,医学的发展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并改善人类的身体状态。然而,医学带来的后果并不全是有利的。在公元前19世纪,诗人维吉尔写过,"疾病随着治疗恶化"的情况很常见1。在一篇相关链接文章(doi:10.1136/bmj.i4218)中,Shen教授团队2将这句话延展为"疾病随着诊断恶化" 。他们致力于确定除了肿瘤本身及其治疗之外,诊断是怎样在诊断前后增加患者损伤风险的。他们提出假说,认为诊断带来的损伤是由于医疗并发症和社会心理压力导致的。


Shen教授团队分析了瑞典超过72万例肿瘤患者与损伤相关的出院诊断,并对比了诊断期间(诊断前后16周)和诊断前1年的数据2。他们发现肿瘤患者的损伤与潜在的生命威胁一样常见3,4,这和既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5。该研究发现,在超过72万例患者中,有1.5万人在诊断期间的损伤是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的。由于他们只计算了那些导致住院的损伤,所以肿瘤诊断相关损伤的估计是偏保守的。由于数据是从瑞典全国患者登记中心得到的,所以样本量很大、代表性很强,并且偏倚很小。


为描述肿瘤诊断相关损伤的类型,Shen教授团队将损伤分为"医源性"和"非医源性" 2。有趣的是,精神病学家Bleuler创造了词汇"医源性疾病" ,来描述患者因医生交代了不良预后而感到的心理压力6。在本文中,该词指的是医疗导致的损伤,而不是心理压力导致的损伤。若要研究医生对患者讲明肿瘤的诊断对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则超过了本研究的数据范围及能力。这样的研究需要对患者和医生就确诊带来的感受和想法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即便如此,该研究还是建议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当更加关注肿瘤诊断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Shen教授团队发现肿瘤患者在确诊前后数周所经历的医源性损伤比确诊前1年所经历的要明显更多2。肿瘤诊断过程可以导致诸如出血、感染等损伤,这一点即便不足为奇,却仍然值得注意。年轻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精神病史,以及患特定肿瘤(比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结直肠癌)患者,均是受损伤的高风险人群。这一点可以用于指导我们在诊断期间应对这些相对脆弱的患者。肿瘤类型不同导致的损伤不同,这一点也提示除了疾病本身以外,诊断带来的医源性伤害可能也会因疾病不同而相差巨大。


更有趣的是,该研究显示"非意向" 、"非医源性"的损伤,比如"意外事故"的风险在诊断前4周达到最高峰。所以临床医生应当警告那些担心患癌的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和分神都会使他们更容易发生意外事故,预防手段可能包括建议那些等待诊断结果的患者放慢速度、对周围环境更加小心谨慎等。同时,患者自身具备管理焦虑的应对策略可能同样很有帮助。


与之相反的是,意向损伤的发生率在肿瘤确诊之后则显著上升。该研究表明,肿瘤学家应当更加密切关注肿瘤的诊断是如何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肿瘤学家可与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护理人员协力筛查正在经历重大痛苦和严重心理症状的患者,并在有指征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否则其萌发自杀念头和产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将因此升高7。缺乏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在特定情境下成功或完成任务)的肿瘤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立、无助、绝望6。一些患者甚至认为比起因肿瘤死亡,更能接受自杀8,9。应当向患者提供有助于患者应付恐惧、重获控制感的社会心理干预手段。虽然患者不能取消他们的诊断,但是有效和有力的干预手段可以让诊断带来的伤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BMJ 2016;354:i4446 doi: 10.1136/bmj.i4446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