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微友:
在我看来,出国,从消极意义上来讲是为了逃避国内各种无奈的现实,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是为了获得国外各种新鲜的人生体验。个体只有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生命才有拓展意义的可能。
所以在国内的时候,我跟很多人一样,买过盗版碟,下过盗版视频,不仅仅是爱看电影,只为了了解到围墙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围墙外的人们是怎么想的。毕竟,世界上绝大部分电影,都不可能在中国上映。
这其中包括很多中文电影。
所以当我看到澳洲要举办新一届的“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就怦然心动,想去一看究竟。
这个电影节和戛纳、柏林之类的一样,展映的都是小众文艺电影。不过,之前的获奖影片中,也有《海洋天堂》、《让子弹飞》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次悉尼的展映点放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中央讲厅。这个厅其实很小,门口也只是很简单地竖起一幅海报,想象中的明星红地毯盛况啥都没看见。
这一晚放映的第一部影片《黑石迷儿》,是由韩国出品、中国大陆导演和演员主创的。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来韩国已经八年的德甫,依然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直到有一天得知妈妈患了子宫癌之后,才开始明白一直以来都是妈妈替他尽丈夫和爸爸的责任,而且自己却是一位的在逃避和自我欺骗自己,而那个谎言就是“梦想”。可是今天的一切,包括弟弟受不了刺激吸毒坐牢,家里已经混沌不堪。这时的德甫,决意回家,没想到来到家之后,更强的属外感和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制下,让很多青年彷徨的故事的真实写照。
导演刘德甫是一个80后,河南人,一个人离开家庭到韩国追求自己的导演梦,后来又由于家庭的原因回到家乡。电影据称全部是他的个人经历,更有意思的是,电影男主角的名字就是叫刘德甫。
当天的观众不多,估计不会超过100人,大多数是中国人。固然电影对普通大众没多大吸引力,但也说明电影节的宣传造势确实力度有限。
电影开场男主就赤身裸体地出现把我惊到了,后面不出意料地还有他和一个韩国女孩的大尺度床戏。这跟其他闷骚型的文艺片一样,虽然都能够大胆展示人类的黄暴本性无底线,但不大会以此为卖点大肆宣传。
男主一夜激情之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上了文艺片的“无趣”路线。这是一个很沉闷的中国式家庭,夫妻间关于要不要离婚的争执,父子间除却正事无他话的交流,兄弟间铁栏杆的隔离,让男主的回归沦为了一种无法产生归属感的形式。只有天真的女儿才让人感受到这个家庭有亲情的存在。
其实男主的韩国的生活也并没有形成强烈对比,喝酒、抽烟、一夜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直住在“一个监狱般的小屋子里”。
电影最后在男主在奶奶灵前的独白中戛然而止,有些叫人莫名其妙,也有些叫人怅然若失。片尾的背景音乐是女主独自哼的小调,很配合影片缓慢沉重的气氛。
文艺电影的价值在于真诚、勇敢、不做作,和盘托出编导的真实想法,而不为了讨好大众而制造戏剧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德甫确实做到了。我不知道电影相对于他的真实人生经历来说有多少艺术创造,但是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美化的成分。电影中的男主颓废、迷茫、甚至不负责任,其实是一个非常消极负面的形象。导演敢于袒露心扉,讲述自己那一段糜烂彷徨的岁月,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小城的一些生活场景十分真实,看得出是花了点心思安排的。比如那个吃晚饭的场景,父亲、妻子都在吃饭,女儿在吃奶油蛋糕,只有男主一个人迟迟拖着不出来吃,却到半夜醒过来吃泡面。如果有类似经历的80后可能会看了有所触动。
但是,影片所带来的力量也就仅止于此了,而且结局还是开放式的,好像讲了半天什么都没发生,以至于放映结束后好几个观众都提问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导演对此的回答是,他就是想讲述一个年轻人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故事。
这部电影实在是过于冷门,google一下也就是在韩国获奖以及入围金考拉电影节两个相关的消息,豆瓣上连条目都没有。所以别说公映,估计连蓝光都不会批量发行。放映前电影节的导演说,今天的观众可以跟朋友讲一部别人都没看过的电影,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估计,大多数人听到这样一个故事,都会茫然不解:这到底有什么好看的?
不过,就算这部电影成为大众宠儿,也是不可能在国内上映的。根源不在于裸露镜头,因为剪刀手对此早已驾轻就熟;而在于整部影片体现的不可救药的颓废气质,再怎么剪都剪不干净。广电怎么可能给一部一点积极向上的意义都找不到的电影放行呢?
电影的好坏与否不论,但毕竟是一个年轻人经过思考以后发出的心声。社会要公平要发展,就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果颓废是一种现实,那就应该先正视、再反思、再解决,而不是掩耳盗铃。就像《穹顶之下》,就算里面的数据不确,但雾霾这个现实是存在的,一概抹杀的结果就是问题的解决会遥遥无期。可惜的是,开放了这么几十年,上面还是只喜欢看喧嚣的歌舞、粉饰的太平,以至于《活着》、《蓝风筝》、《鬼子来了》这样的杰作依然不见天日。要是鲁迅在世,恐怕也只能把那些犀利的文字发到海外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吧?
谢谢你听完我对这部无趣的电影的唠叨。
祝好
荞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