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世界上最简单的歌曲,可能你一直以来都唱错了

2017年09月29日 荞爸的澳洲来信


亲爱的微友:


我们先来唱一段儿歌: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这首作为英语启蒙的字母歌,别说寄托(GRE、托福)、雅痞(雅思、PTE)的一代,恐怕中国的大爷大妈也没几个不会哼的。


当年我女儿荞荞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被各种胎教、早教理论洗脑,就开始帮她下载音乐听。出生以后,我也搜寻各种各样的儿歌,有一次无意中在一家国外网站下载到一首字母歌,发现竟是这样唱的: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and Y and Z

 

Now I've just sung my ABCs,

 

Next time I want you to sing with me.


略一对照就可以发现,这首字母歌与我们英语启蒙时学唱的版本有所区别——把OP从第三句开头移到了第二句末尾,然后后面的歌词节奏全变掉了,OPQ变成了QRS,RST变成了TUV,最后一句还要加上两个and来凑足音节。

 

其实只要把两个版本都哼唱一遍就可以明白,国外版本的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母是P,与第一句的G、第三句的V、第四句的Z等等都是押韵的。而中国通行版本中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母是N,无论如何跟其他句子无法押韵起来。


这时候,或许要问:

不押韵又说明了什么?


押韵,应该是为曲填词的基本条件,无论汉语还是英语。我不知道那个不押韵的版本是不是中国人为了句子排列整齐而自行修改的,如果当真如此,那真是自作聪明了。殊不知英语诗歌囿于其单词长短不一的特性,是不可能像汉语诗歌一样排列整齐的,而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正是英文歌的优点所在,硬要一板一眼横平竖直,反而丢失了英语本身特有的美感,显得不伦不类了。

 

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语言的积累不必到很高的程度,就可以体会到韵律之美。不一定要诵读多少诗歌,生活中歌曲、童谣、顺口溜的例子比比皆是,更何况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每年都有唐诗宋词的学习。

 

只是如今的现代诗创作,渐有抛弃押韵的趋势,似乎把一句句句子分行排列就可以叫做诗了。不管你语言多优美,意境多高远,总之是丢掉了诗的根本,也就是韵律感

 

记得从前看过一部港剧,讲的是宋代才子佳人的故事,苏轼是主人公之一。剧中他吟诵了自己的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但在电视剧中,第四句偏偏说成了“鸿飞那复计西东”。末字一改,就不押韵,这是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的事,更何况创作古装剧本的编剧呢?这样的低级错误,说明当代人对韵律感的忽视与抛弃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可是,你或许又要问:

忽视韵律感又能怎样?


这里必须要说说诗歌到底是什么,押韵到底是什么。

 

诗歌,本就是音乐的衍生物,最早的诗歌都是能够唱出来的,是用来应和音乐的无意义的声音符号,到后来与文学相结合才逐渐分离成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所以,成为诗歌的基本要义,并不是词句的优美、修辞的巧妙、寓意的深刻,而是节奏感的强烈。而押韵,正是把节奏感最大化的最有效手段。

 

押韵的本质,是在句子的末尾用一个类似的声音点明节奏的停顿,并对前面的韵律进行提醒与回味,把诗歌维系成为整体以避免涣散。我们读到“疑是地上霜”的“霜”的时候会想到前一句的“光”,读到“低头思故乡”的“乡”的时候又会想到前面的“霜”。这就像是交响乐中的打击乐器,每一次敲打的声音都是一样,却能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美感。

 

因此,牵强地推理一下:拒绝押韵的人,其实是拒绝停顿与回味的人。如果只顾行进而不知停靠,只顾前程而不管归程,生命的韵律感就会逐渐丧失。而现代中国人没有韵律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不愿意等待

 

买车票的不愿意等待,总是抱怨售票员手脚太慢;坐电梯的不愿意等待,总是抱怨停靠的楼层太多;开车的不愿意等待,总是抱怨红灯时间太长;收快递的不愿意等待,总是抱怨包裹不能立等可取;看病的不愿意等待,总是抱怨医生不能药到病除;做父母的不愿意等待,总是抱怨孩子不能过耳不忘。


不服气的你,或许又会问:

澳洲人就愿意等待吗?


前段时间流传很广的一个“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区里”的段子,说的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命节律,每件事都应该有发生的起始过程。这段话是翻译自英文,而这段英文的出现也正好说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能会有嫌快嫌慢的浮躁心态。

 

但在澳洲,我至少发现,这里的人更愿意等待。

 

在澳洲,一样会碰到各种各样需要排队的情形,比如说去银行办事。让我觉得惊奇的是,这里的银行并不使用国内早已普及的自动叫号系统,进入大门的顾客会自觉在柜台前排成一列。注意是总共排成一列,而不是每个柜台前排一列队。当某个柜台空闲了,排在队伍最前的顾客就会走过去办事。这样的排队方式,我只在国内机场看到过。

 

有些时候,我会发现一些我从来没有觉得需要排队的情形,但是澳洲人也认认真真地排队。比如地铁出站时,乘客从楼梯步行到检票口,走上去的时候乘客跟检票口其实已经很近,但每个人还是主动绕到检票出站队伍的最后方排队。乘坐手扶电梯的时候也是一样,因为每个人都在电梯上靠左站立,以空出右边的通道方便有急事的人快速步行上电梯,所以乘手扶电梯的队伍也只有一排,大家也都是规规矩矩跟在队伍的末尾。

 

在澳洲开车,这种愿意等待的印象尤其深刻。这里极少见到随意变换车道的司机,经常看到红灯前的两个直行车道,一个车道排了十几辆车,另一个车道只排了几辆,排在长队伍末尾的车也还是安安静静在队伍里。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开错了车道,也只要打转向灯,后方的车辆也会减速让你插入正确的车道。如果你从一个停车场出来,出口处的路上已经排满了等红灯的车辆,也不必担心出不去,自然有司机会空出一个车位让你插进队伍。在澳洲开车还会经常遇到需要两车道并为一车道的情形,如果两个车道都是车速缓慢,司机们都会很默契地左一辆右一辆陆续并入前方的唯一车道。



从儿歌说到押韵,从押韵说到节奏,从节奏说到等待,从等待说到澳洲,说着说着已经离题万里。这是不是也犯了只管唠叨、没有韵律的毛病呢?


荞爸



你可能也想看:


是时候给《中国诗词大会》挑挑刺了


此文本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也惘然


为人父母,四种焦虑,必有一种适合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