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医生谈中美医疗真相:美国不是没有坏医生,而是没有坏土壤

2017年09月18日 易居海外投资



看病就医,是民生中除了吃住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并且看病涉及到亲人的生离死别,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当事人的过度反应,从而增加医患之间的不稳定系数。


前几天陕西榆林产妇坠楼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如今开除、赔偿一系列动作下来,看起来是暂时告一段落了,可这内部的症结到底怎么处理仍然任重而道远。表面上看,中国的医疗问题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患之间不信任的问题,但实际上在这些背后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在美国做了18年的研究医生,除了观察美国的医疗系统外,还有机会和英、德、日、瑞典、印度、巴基斯坦、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医生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医疗情况,我还和孟加拉国和马来西亚人谈过,总的概念是:在民主国家,政府重点要管穷人的事。


理论上说,在美国社会,无论用什么样的医疗保险看病、无论是穷还是富,病人接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是相同的。不会说根据你的身份或者是财富的多少决定对你服务的差别,而是根据你病情的轻重和我什么时候能够看到你,决定你就医的顺序。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的事情,他在斯坦福大学接受了手术,后来因为自己耽误了病情导致疾病复发。他采用饥饿疗法而非采用医学手术,后来转移到肝癌的时候,在加州排队等待器官移植没有排上,这个在中国人眼里似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另外,美国的医保制度比较健全,不用担心没钱看病大概也是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的基础。18岁以下的儿童只要是身在美国,无论是否公民或非法移民,医疗费和教育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家里一分钱也不出。18岁以上,收入低的人国家给免费医疗 (年收入不超过7000美元和银行存款不超过2000美元的公民和绿卡持有者),收入高的自己买医疗保险。


在美国当医生也是了解社会的窗口,能看到一些社会问题。


医生在美国是个高收入又受人尊敬的职业, 所以山姆大叔在收税的时候对我们毫不手软。美国对穷人的福利好,本意是希望给需要帮助的人保障,可是也就因此养了一批懒人。那天有一个患者,拿着穷人保险,却穿着入时,用着iPhone 7Plus,比我的手机还好......


世界上哪个国家都不是净土,美国的医疗制度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某些方面,我们和美国的医疗水平还是差距很大。


不是没有坏医生,而是没有“坏土壤” 


“以药养医”这种做法在美国比较少见大概就得益于美国严格执行的医药分离制度。


在美国,医生不会乱开药,因为医药是分开的,你买药的时候,是去药房买,而药房挂靠在一些商店下面(如沃尔玛、CVS、Walgreen)。医生给你多开药对他一点好处没有,吃错药了他倒是有责任,所以一般情况下来说,你不会吃到自己不需要的药。

在美国医生的教育中,至始至终强调两条内容:凡事先求最简单和最便宜。开最便宜地药,开检查单时要想到同等最便宜的检查,用手给病人做身体检查是最简单最便宜的,任何时候都要最先做,不能解决的话再考虑用复杂的和昂贵的。


我有一个病人,乳腺结节,她当时在中国,看病的时候,医生一上来就让她做手术。她那个时候打电话对我说她很担心,因为有朋友纤维瘤开刀之后又复发了,至今已经开了3次了,问我该怎么办。如果自己开刀会不会又复发?如果不开刀,又怕越来越严重,增加乳腺癌风险。


我说乳腺结节没有纤维瘤那么严重,但是我建议她先去找找有没有卖疏胸霜的,自己先按摩。结果她买了,用了一个月那个结节就消失了,之后她另一个纤维瘤的朋友用那个疏胸霜,坚持按摩了6个月,纤维瘤也渐渐消退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手术是不正确的,但如果只是草率的用做手术来打发患者,似乎并不是最佳的方式,毕竟手术的复发率,医生应该最清楚了。


西方医学的最高原则是No harm,即不能因为治疗而带来附加的伤害。你生病了医生会教你保健方法,比如你关节疼痛,医生会让你去锻炼;你小叶增生、乳腺增生,就会教你怎样自己配合疏胸霜按摩;你牙齿不好,会教你如何用牙线,如何饭后漱口。


医生总是优先选择没有伤害的方法,他希望在生活方式上让你改变。这种医患关系更全面一些,他负责的是你健康,而医药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所以医疗的英文有Medical care、Health care说法,其中care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中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的一个白人朋友在北京工作,他对我说,他经常被病人质疑:医生,你为什么不给我配药?他说,我觉得你的情况不需要开药。很多患者都觉得,医生没有给他们开药,就是对他们的病不够重视,这完全是一种误区。


可见医患关系的和谐,除了医生要真正的关爱患者,患者也应该对医学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做好基础医疗知识的科普既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慌,也可以让患者在就医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


误诊处罚是美国医生头上的紧箍咒


美国对医生的培养标准非常严格,能够获得从医资格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并且收入也颇丰。

2017年5月份Medscape所做的调查显示,美国医生(Physician)的收入在逐年上升,2016年平均收入为27.9万美元,2017年为29.4万美元。2017年收入最高的三大科室分别为:骨科($48.9万)、整形外科($44万)和心脏病学($41万)。


医生精英们也深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来之不易,都非常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要不然一旦出了事故,社会地位没了,经济收入没了,前途也没了。


在美国,偶有医疗事故,基本上属于技术事故,很少遇到责任事故,也很少出现误诊的情况。对误诊误医的定义是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同时存在:一是医生采用了教科书以外的方法,或称不寻常的方法;二是这个不寻常的方法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因为误诊误医的评判过程是一场官司,美国医生唯恐避之不及,所以人人严守教科书规定,不越雷池一步。

从另一方面讲,大家都照着一两本教科书去做,去看病治病,其过程就会非常相似。对美国病人来说,同一个医疗问题你问西部加州的医生或问东部纽约的医生,问城里的医生或乡下的医生,答案都完全一样。


在美国,不鼓励病人为了自己的同一个病去看第二个同科医生,付钱的医疗保险业会认为这是浪费。美国也没有“专家门诊”,因为主治医师的水平是一样的,青年老年的水平也一样(青年医生的知识还会新一点儿),没有理由去看老医生要多付钱。


如此一来,百姓就医也不迷信大医院,99%的医疗需求都是就近解决。医院一般只设急诊,处理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急诊医生稳定病情后,病人多数回家,一周内去看家庭医生,少数严重的收治入院。病人回家后,由家庭医生负责,如果出现其他问题再由家庭医生做推荐和转诊。因为不设门诊,美国的医院里总是安安静静的。美国人平时看病都在医生的诊所,采用预约制,也有小量临时无需预约的看诊名额。


当然这种制度也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看病难”——你需要看医生,但有可能预约到却要等到一个月之后。新病人常常会担心,等待就诊这么长时间,真要真不舒服怎么办。比如,我们告诉病人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医生会通过电话答疑,药吃完了,护士就会帮患者把药续上。当然,即使有了这些解决办法,诊所仍然要尽力缩短患者预约后的等待时间。


但是我的中国病人告诉我,在中国遇到难一点的医疗问题要问几个医生,“每个中国医生都有他自己的不同看法”。这就导致了很多“因病致贫”的情况,患者总是相信自己的病没治好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好的医生,而不相信自己的病是在现今的医疗水平下无法解决的。


这种情况一部是因为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一部也是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当然了,这里边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中国的医疗体制与美国不同,很多职业医师没有完全的自由,脱离体制的比较少,受限于体制,有时候会变相成为就医时患者的“中介”及规模化“飞刀”的承接者。另外,中国医生缺乏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等相关政策的保护,比如说出了事怎么办?职业保险有没有跟上?支付有没有跟上?


在美国是病人跟着医生走的,保险是跟着病人走的,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个医生从一个医院带到另外一个医院,保险和病人都是跟着走的。这里面的操作就方便多了,因为对于病人来说没有区别,在上海大医院动的刀和在嘉兴动的刀是一样的,接手的是同样水平的医生,支付的也同样水平的费用。


所以说,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医生独立的发展需要各个政策的配套,并不是开除一两个医生就能解决的。


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拥有感


前两年我回国,赶上了姑姑胸痛去检查身体,正好目睹了她的就医经历。医院挂号厅的人山人海让我惊讶不已,我想,来挂号的一定不是病人本人,否则盛夏里如此拥挤,心脏病就算稳定了也会复发。


后来姑姑被告知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建议住院输液通血管。还好我在场,坚持说没有看见心肌缺血,姑姑才幸免住院。看诊结束后,我总觉着这病看得不明不白的。于是我为她解释每项检查都查了什么,结果如何,应该用什么药,注意什么,详细说完也不过5到10分钟。而这几分钟,或许就是就医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吧。


美国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种“拥有感”——你是我的病人,我是你的医生,这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医生再高明、药再好,病人这个主体不配合也不行。


所以作为医生,我们不仅为病人推荐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还会解答为什么建议手术、什么时候是最好时机、手术的好处和危险、不做有何后果、手术是怎么做的、病人会有怎样的体验、术后恢复预期......诸如此类。


每一次看诊,双方满意了才算完,医患之间建立了信任,病人也因此能更好地听取医生意见,遵循医嘱。医患沟通时,懂得倾听的医生可以让整个治疗过程事半功倍。


医生这个职业像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探知病情,而病史就是一扇门,聪明的大夫可以从病人神态和肢体语言中找到开门的钥匙。可惜现在很多医生没有耐心(也可能是没有兴趣)去听,其实了解详细的病史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会问和听。


除了这些,我想从患者角度来说,很多时候更希望医生不仅仅能为我们治疗身体,也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医学上的人文关怀非常重要。


阅读原文,掌握最新资讯

★ 美房投资秘诀:超市附近房源5年涨幅超54%!

★ 南加房市再度活跃, 乐了卖家苦了买家

★ 2017年下半年美国房产趋势的5大预测

★ zillow报告:购房需求近白热化,美国房屋存量下降 11.4%

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请直接在公众号留言,以便我们及时更正,多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