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对于很多的中国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们,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尽管如此,往往也只是说说而已,很难落实到深刻的体验上。
而正像中国教育热衷于把出门认路都还成问题的小孩子们培养成智力超群的神童,西方式教育却注重脚踏实地地教会孩子处理生活中和眼面前的诸多细小问题一样,“忆苦思甜”这样的活动在西方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没有豪言壮语,也不翻辛酸史血泪史的旧帐,而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一个个力所能及的目标开始。
“线下生活”(Live Below The Line)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项发自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慈善公益活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已经遍及欧美,活动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在连续五天的时间内以每天2澳元或者更低的费用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此项活动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参与,只要在官方网站上注册,便可以有一个自己的此次活动的页面,在这个页面上每个参与者可以上传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即时更新自己每天“线下生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每个参与者都会设立一个募捐的目标数额,用以完成一项慈善公益事业。
只要在参与者的网页上通过一个简单的链接,大家便可以进行募捐,数额自定。五天之后,活动所得的款项会汇总到各个慈善基金会的名下,用于需要帮助的人群。一周不到的时间,这个吃苦过程对于参与者来说并不算太过漫长,而对于会被帮助到的人们,这个善款筹集的过程也是相当的有效率。
在今年的“线下生活”开展之际,本刊不但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笔者也身体力行,过了五天的“艰苦”日子,颇有感触,在此和各位分享。
线上线下,天壤之别
“线下生活”于2010年发起于墨尔本,每年举行一次。活动的组织者丹•路易斯•陶克利(Dan Lewis-Toakley)向我们介绍到,名字中的“线”字指的是极端贫困线(International Absolute Poverty Line)。根据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所制定的极端贫困线的标准,为每人每天1.5美元(及以下)。而综合货币兑换率以及各地物价差异,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个金额在澳洲约为每人每天2澳币。
“很多人在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的第一个反应都是,这是个非常可怜,令人惊骇的日生活标准;但是大多数人却对一个更加惊骇的数字没有什么认识——全世界生活在这个极端贫困线以下的,注意,是线下,人口多达14亿!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便有一个!”
尽管早有耳闻,但当丹形象的伸出一只手然后收起四指,举起食指来诠释这个概念的时候,笔者还是被震撼到了,这的确是一个太过之高的比例!“你看,我们俩的咖啡就远远不止2块钱了,比一个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下的三口之家一天能花的钱还要多不少呢!”
这笔帐算的真可谓直观,我们所认为的很多生活“必须”品,对于太多的人来说却已经太过奢侈;这条极端贫困线的一上一下,的确是天壤之别。
“所以,‘线下生活’和其他单纯的慈善募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亲身体验的部分,慈善广告也是广告,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反感。不管你所展示的内容是多么的催人泪下,终究是他人的疾苦;而且画面中的非洲或是中东、南亚,对于绝大多数澳洲人和西方人来说还是太过遥远,难以引起共鸣。于是我们便想到了让大家亲身参与进来,亲自尝过极端贫困的苦头,才能真正体会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不幸。”
听到这里,我由衷佩服丹作为活动的组织策划者非同一般的“营销”头脑——“先尝后捐”,没有说教,没有口号,只是请你自己来体验,之后的事情,则完全是每个人扪心自问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公德心的问题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没有实践便没有发言权”的绝佳例证。捐献些许钱财不过是件从口袋里翻出些零钞或是点击鼠标通过银行转账的轻松小事,可如果没有经历过品尝过贫困,又怎么能够言论贫困呢?!
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也一向自恃为吃的了苦,在活动的五天时间里,笔者还是经历了好些咬牙切齿,仰天长叹的时刻。好在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线下生活”的主页上为柬埔寨儿童的教育基金募捐而一起“饥寒交迫”的“战友”们每天相互鼓励并交换自己的故事,使得这段体验变得不那么难捱,并且充满了人情味儿。
一天2元不到的生活费是相当捉襟见肘的,尽管如此,我们这些参与者在安排开支预算的时候却已经拥有了真正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的人们所不具备的“奢侈”选择权——再不会过日子的人也懂得买东西一次性买的越多越便宜,我们可以一次性的将10块钱投入,买回大包而相对廉价的食物,而真正每天指着2块钱过日子的人们却往往没有这个选择。下面便是笔者和其他两位参与者五天活动的第一手体验:
· 参与者:Lucy,29岁,职业:护士
作为一名职业护士,Lucy对于营养的搭配还是相当重视的。Lucy说自己运气很好,因为离家很近的地方就有一个农产品集市,只要去的足够早,便能在那里买到比大型超市物美价廉许多的蔬菜。而Lucy的最爱是0.99刀一大捆的新鲜菠菜,三捆这样的菠菜便已经足够维持5天。剩下的7刀,3刀用来买一包米,2.5刀可以买一打鸡蛋,对于5天的蛋白质供应是绰绰有余了,最后的1.5则分配到油和盐的开销上。
为了这次活动,Lucy还特意把自己的爱犬,一条叫Jake的大拉布拉多送到了父母家寄养。“平时这家伙一天吃的就远远不止2刀了!”Lucy拍着Jake的头笑着说。Lucy的10块钱可能是花的最聪明划算的了,身为素食主义者,每天菠菜+米饭或是米粥,还有鸡蛋,也并不算太难捱。
然而就在第四天的时候,胜利在望的Lucy大意失荆州。那天正好是一起值班的一名护士兼好友的生日,Lucy虽然强忍着没有碰一口蛋糕,可是却和大家一起在兴头上一起干了一杯龙舌兰酒。酒刚下肚,Lucy就意识到了自己功亏一篑了,“虽然我们不是在酒吧,但是按照那瓶龙舌兰酒的价钱除以平均杯数,我也喝下最起码3块钱了,这样的话就算最后一天我什么也不吃,也弥补不了这超额的数目了。”
尽管如此,在Lucy在自己主页上挂白旗的时候,她已经筹集了300澳币的善款。“不过回想起来,还是说明我们的生活太幸福了,当时喝那杯酒的时候真的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本该算做奢侈品的酒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在生活中不时的享用了。最后总算还是筹到了一个不赖的数额,我也挺欣慰的,毕竟自己的努力还是帮助到了别人。”
· 参与者:Juuso,26岁,职业:学生
Juuso来自芬兰,刚刚在墨尔本完成了三年的大学学业,“线下生活”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回到了家乡赫尔辛基,于是,Juuso的5天生活预算也相应的变成了每天1.5欧元。
同样的,在第一天时候,Juuso便将总计7.5欧元投入使用,买回了一包米,两盒燕麦,一包豌豆,一小瓶油,三个香蕉,一个番茄。最后的那个番茄还是因为实在个头弱小卖相欠佳,Juuso才得以在预算以内负担得起:“在购物结束的时候,我还剩了14分,这时看到一个醒目的牌子‘番茄特价1.19欧元一斤!’,我当时那个兴奋啊,立马选了两个。可在结账的时候却被告知特价已经结束了,一共要花7.58欧元,也就是超预算了!所以最后只能选了一个最小样子最难看的番茄。”Juuso笑着说道,同时也感概:“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体验活动,想想那些每天都要这样锱铢必较的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人们吧,那该是怎样的艰苦和辛酸啊!”
Juuso的“线下生活”完成度在质和量上都可谓是高标准严要求。除了食物,在住处上Juuso也按照绝对贫困线下来过,这名前芬兰陆军侦察部队的成员在赫尔辛基的中心公园内搭了个帐篷住了五天。为了不给市容监察人员“添麻烦”,Juuso的帐篷还用杂草进行了伪装!虽然早已不是冬季,但是地处北欧的芬兰即便在春末的夜间气温也只有摄氏4度!五天下来,如此“自虐”的举动也为Juuso的主页赢得了许多人气,在活动结束的时候,Juuso原定的募集350澳币的目标被轻易突破,共筹得415澳币。
· 参与者:一楠 28岁,职业:OBQ记者
笔者在第一天的早上便险些酿成大错——睡眼惺忪的来到厨房,我再自然不过的像每天早晨一样,第一件事便是煮上一壶上好的Lavazza咖啡。好在室友及时提醒,满脸堆笑的接过刚煮好的咖啡:“谢谢啊,我替你享用了,不过你可以闻闻,这个不花钱的!”咬牙切齿的我狠抽了几下鼻子,转而从冰箱里拿出备好的南瓜。
本来我的打算是,去唐人街买上一箱最便宜的泡面,像高中住宿的时候那样,顿顿泡面解决问题,既省事又顺便怀个旧。但是一想到自己曾经连吃三顿泡面以后闻到泡面味道便想吐的经历,便打消了这个偷懒而又极不健康的念头。
我的十块钱分配如下:在打折的时候3块钱买了大半个南瓜,3块钱买了一包米,1.98元买了一包胡萝卜,剩下的2块钱则分配到油盐和少许佐料上。于是五天内笔者发扬南泥湾精神,“红米饭南瓜汤”,倒也能吃得挺有滋味。
不过从每天3杯咖啡一下子到五天不喝一杯咖啡,确实是比较难捱的。特别是在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好几次哈欠眼泪一起,活像是民国时期的大烟鬼毒瘾发作了一般。不过五天时间最终还是过去了,笔者也很欣慰自己的努力收获了350澳币的善款。
后记:
斯大林曾经狂言到:“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亡则只是统计表上的数据。”这话虽然残酷,却也实实在在的反应出了大多数人的心态。
“线下生活”让我们这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们切身的体验到了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挣扎,也正因为有了这份体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不再那么的遥远和冷漠。
所以,当我们每天都在自认为的理所当然中享受着食物和水,以及安全的住处等“生活必须”品时,请记住,这份“理所当然”对于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们来说,还依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
所以,“忆苦思甜”也好,慈善公益活动也罢,只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便能带来一份改变和美好。
文章来自O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