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感悟】事件频发,留学生到底该如何安全交友?

2017年09月27日 新东方前途加拿大留学


本文来源:西蒙哥(ID:iximengge)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


前两天,佐治亚理工大学,又有一名女留学生无辜的倒下了,她叫李舒意。

 

一位名校毕业的中国女生,找了一个有强烈暴力倾向的社会底层白人男友,一面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一面却要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还不敢分手直到最后被残酷杀死。

 

这种故事,仿佛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一个叫毕习习的南京女孩在英国被她的酒保男友长期虐待,最后暴力殴打致死。

 

五年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来自武汉的留学生林俊被当地一名男妓谋杀并肢解,整个过程被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尸体还被分别寄到了首都渥太华两个政党的总部。

 

我不喜欢在一件事情尚未明朗之前去蹭热点,更不喜欢写一些哗众取宠和没有营养的文章。

 

应该不用多久,新闻媒体就会淡忘这些在异乡逝去的生命。可是我们自己不能忘记。


从林俊,到毕习习,从纪欣然,再到章莹颖。今天我们只谈一个真正重要的问题,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安危的问题:作为留学生,特别是女留学生的你,应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身在异乡,我们该如何安全的交友?


把责任归为女生找了白人男友是荒唐狭隘的无脑言论。 但说一句死者为大,点几根小蜡烛发个RIP则同样无济于事。

 

要再死/被虐待/被失踪/被强奸多少个留学生,我们才能意识到:魔鬼处处存在,垃圾不分种族。

 

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去家和学校以外的任何地方?

 

这显然不现实。你总会有独自一人行走在外的时光,你总会遇到和你搭讪的本地人,你也总会需要和来路不明的各色人种打交道。甚至,你可能和李舒意毕习习一样,会遇到一个一度让你心动的异性。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查了一些资料问了一个警察朋友,以下是我的建议:


1

魔鬼处处存在


首先,在美英加澳等主流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里,大部分的人的社交模型是很正派的浅交和很困难的深交。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表面工作和漂亮话都做得很好。在你面前肯定尊重你,时不时地称赞你,没事开开玩笑,一起吃喝玩乐,这都没问题。


凡事也绝对保持政治正确(P.C.),肯定不会在你面前发布一些不当的种族言论。偶尔还会邀请你吃吃火锅喝喝奶茶啥的,一切看上去都挺美。


所以,我们很容易会自行美化对他们的认知,忽视缺点放大优点,把他们描绘成有教养、尊重他人、习惯良好,真诚善良等等。


是啊,西方人和我们本来就不同啊,有这样那样的分歧都是很正常的,可他还陪我一起去吃辣条喝bubble tea 我们能伟大而高尚的做到求同存异」。


杀害李舒意的这个男友是个性格暴躁,嗜枪如命,毫无技能的高中毕业退伍军人。试问一下,如果在中国,他们可能在一起吗?为什么换个国度,一切就都变了呢?


我自己亲身就有经历。曾经在一个公司里,我和几个白人同事关系还不错,初期大家相处都是嘻嘻哈哈一点问题没有。


结果其中一个同事,后来被发现有严重的酗酒问题,会在公司楼梯间里藏很多啤酒上班时间偷喝。而另一个还有赌博问题,欠了很多债务,时常谎称去见客户实际上跑去赌场烂赌。而这些若不是公司介入,我是很难发现的。我和他们此前还时常一起去吃午餐,长达一年多。


所以你要清楚这一点。仅仅是表面上的nice to you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得到你无条件的信任。他们私底下有什么立场或倾向,有什么不良嗜好,甚至归属于什么组织信什么教,你很可能一无所知。


坏人不分肤色,垃圾不分种族。人群中的控制狂、暴力狂、偏激者们要比你想象的要难分辨得多。


几乎所有留学生被害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身边的这些熟人。


这是第一点,我希望大家都能心明眼亮。肤色国籍和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选择深交之前,记得翻他们的老底。


2

做好背景调查


话说回来,我并不是倡导大家把生活变得戒备森严,疑神疑鬼。那样自然很没有意思,也失去了出国的意义。


但是,你在国内不会干的事情,在这里也不要去做。比如去上看起来很友善的陌生人的车,比如随便让第一次认识的人回自己家等等。基础的安全意识,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即使通过了面试环节,雇主也需要再对你做一个背景调查(reference check). 道理,在你选择和一个人深交之前,难道不要做一个背景调查吗?

 

在中国,这可能都不是个事儿。因为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对对方的身世家庭和社会背景都应该了解的八九不离十了。但在国外,可能你还完全一无所知,因为你没有渠道没有资源没有参照物,对方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这里提供一些我能想到的背调的办法,不少是基于身边朋友的经验。他们告诉我这些都不会花超过你一小时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到令你难以相信的结果:


去他们的Facebook, Twitter看看。这是最简单直接的第一步,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通常更敢于表达自我,也会更真实。


他们住在什么区域?是平静安稳的中产社区,市中心的高层公寓,还是治安混乱犯罪率高的街区?


自称上过某某学校,在某某公司工作,是某某专业人士的(律师、会计师等),网上能否找到这些相关信息?(Facebook,LinkedIn,公司网站,行业网站等)。


如果你去过他/她家(不要一个人去),是否留意到很多类似银行账单/催债公司的邮件?大量夜店,色情刊物等印刷品?大麻或是其他drug的痕迹?


最后,如果有必要,美国有一些付费的背景调查公司,你只需要提供对方的名字,电话,年龄就都能查。比如Instantcheckmate.com, beenverified.com等等。


如果你在对这些信息都毫无知晓的情况下就选择相信对方。


想想看,是不是太天真无邪了点?


3

不要给第二次机会


李舒意的朋友后来回忆说到,其实她很早之前就发现了男友的性格暴躁,控制欲强,爱使用暴力的特点,但由于惧怕对方的过激行为,一直不敢提出分手。

 

我看了一些研究报告,关系亲密中的暴力案件,通常有两个显著特征:


1.   暴力是层层升级的结果。当他第一次对你言语攻击的时候,距离下一次的打耳光就不会远了,当他开始拳打脚踢的时候,甚至他接下来就会掏出手枪或利刃。


2.   施暴者通常会通过各种身体和心理的侮辱,让受害者心理产生扭曲,使其无法正确判断是否应该寻求支援、保护或者逃离。甚至会通过类似于「你一文不值」这样的言语暴力使受害者失去判断力,让受害者产生「我只配承受这样的关系」「没人会想帮我」这样的错觉。这也解释了在我们局外人看来,为什么很多家庭暴力中受害者都不报警的疑问。


所以,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不良关系的前兆,比如赌博、嗑药、酗酒、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等,在事态升级和恶化前,马上离开,是最好的选择,是避免越陷越深的唯一途径。

 

如有必要,也可以报警,校警或市警都可以。这些国家的高校都会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留好证据交给警察,他们会确保你的安全,对方也会在你的留学期间接受严格的监控和审查。



最后的话:


一个需要认清的现实是:留学生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中都是弱势群体。

 

你选择支付的仅仅是看得见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不经意间你可能还要为看不懂的法律条文、人心世故、文化隔阂及社交成本买单。

 

不要相信什么国外人际关系单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坊间鬼话。你在这里需要的生存智慧,一点不会比国内少。




新东方加拿大留学贴心的留学专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加拿大

更多最新的加拿大留学资讯,尽在掌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