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管理师:美国家庭医生模式“落户”中国

2018年04月10日 美国房产网


不同于中国,家庭医生制度在美国实施时间较长,为解决民众看病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医生的好处之一是他们对自己的客户有着深入了解,在问诊时会省去很多时间。其次,这些医生也比较容易和其服务的家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医患关系紧张。美国亨廷顿医学研究中心(Huntington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董事、曾在多家医疗机构和组织任职并担任医院院长的张志坚定义家庭医生的工作性质说:“家庭科医生是一个协调人员,是各种病人的管理师。”近年来,美国家庭医生制度中的一些成功模式已漂洋过海到中国。

虽然美国家庭医生几乎能提供所有全科医生可提供的服务,如手术和心理咨询等,但一旦碰上棘手问题,家庭医生会将病人转诊给专科医生。图为一位家庭医生在给患者看病。(图片来源:美联社)


在美华人应用好家庭医生

美国实行家庭医生制度,是看病的第一环节。但不少华人新移民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听说在美国看病复杂、医疗费昂贵、等预约医生时间长,有的甚至急病不敢叫救护车,或者大病选择回中国看。

因此,如何了解和利用美国医疗系统,尤其是家庭医生系统成为来美华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和大部分国家一样,在美国看病一般分为门诊和急诊。不过和中国看病概念不同的是,在中国,民众往往生病后再去门诊诊断病情,在美国,门诊医生更多是做预防性的工作以及进行体检,居民平时通过和医生建立关系,以便在生病的情况下让医生做出正确判断,然后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工作。

同样的,美国急诊也与中国存在差异。美国急诊室主要收治不及时救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如心肌梗塞、中风、精神出状况等。如果是意外受到不致命伤或无生命危险疾病的患者,可以让家庭医生进行紧急护理(Urgent care),否则使用急诊,患者将有可能需要负担高额医疗费。

美国亨廷顿医学研究中心(Huntington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董事张志坚曾在多家医疗机构和组织任职并担任医院院长,他表示,美国家庭医生制度非常重要,是看病的第一环节。人们一般有病需要先去看家庭医生,在看诊后若是出现需要深入的情况,才会由家庭医生转诊到专科医生。如果家庭医生觉得病人需要到医院就医,他可能会让病人进入急诊治疗,如果需要住院或开刀,家庭医生也会进行判断和建议。张志坚定义家庭医生的工作性质说:“家庭科医生是一个协调人员,是各种病人的管理师。”

而根据在美国看病的通常流程,在美国看门诊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需要提前预约医生。由于一个家庭医生会负责大量病人,在加上需要确认病人的保险和个人信息以轻重缓急来安排就诊时间,因此预约成为看病的重要关卡,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往往难以看到医生。

对于病人是否可以跳过家庭医生直接看病,张志坚称由于整个看病制度还是和保险有着重要关系,在一些保险制度下,病人可以自行选择直接看专科医生,而另外的制度下,病人是无法跳过家庭医生。

张志坚说:“在美国的医疗制度下,患者直接冲到医院是看不到什么医生。所谓直接上医院,都是到急诊室。美国的医疗制度和中国的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患者很难直接进医院,可以进去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患者通过和医院有合约的家庭科医生,然后转诊进来。另外一个是如果患者要自己上医院,那他(她)只能到医院急诊室。而急诊室医生觉得病情严重到有需要住院,他会在咨询病人后是否要进行下一步治疗,如住院开刀等,然后再安排住院医生来照看这个病人。”

不过,尽管保险在美国的看病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并非无往不利。张志坚介绍说:“在美国落地生根很久的华人因为已经熟悉制度,所以看病顺畅。华人新移民对美国的医疗制度知之甚少,所以会感到很茫然,一到生病的时候就会因不懂程序延误时间,变成没有效率的就诊就医。”


美国模式“落户”成都

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库,评估个人健康风险,设计并执行个人慢性病管理计划,分析管理效果……目前,来自美国的“以病人为中心的家庭医疗服务模式”(PCMH)正悄然在四川成都“落地生根”。

中新社报道,把美国PCMH模式引进到成都“落户”的是现任成都市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李勇。

四川省卫计委去年初印发《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当年在四川省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两年前我到美国调研,犹他大学基层医疗机构多年来推行的PCMH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李勇透露,从美国回成都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成都市试点,结合本地实际着手推行PCMH。

据李勇介绍,PCMH更关注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医疗服务,重视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成果来提升医疗质量及安全,“尤其是对慢性病的管理,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以糖尿病病人为例,从最初的健康信息采集,做健康评估,找出主要问题,到做出针对性方案,随后执行并随访,一年下来再做管理效果评估,形成了闭环管理流程。”李勇表示,这套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数据驱动。

黄步林是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患者之一,他表示,以前要去医院挂号、排队就诊,“现在直接来找医生就可以了,他指导你用药并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更加精准有效。”

遇到解决不了的病情怎么办?徐辉江医生称,家庭医生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遇到严重病情时,家庭医生会给患者发转诊单走绿色通道,“成都的三甲医院设有双向转诊办公室,专门接待社区转诊上去的患者,比直接去三甲医院排队要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PCMH虽来自美国,但在成都“落地生根”后,也有所创新。据了解,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每位全科医生,都建有一个微信群,“我们在群里随时沟通,我也会时常给他们发一些饮食建议、健康科普等。”徐辉江表示,此举不仅方便了患者与医生沟通,同时也让患者之间有所交流。

作为PCMH试点,跳伞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共有7个全科医生团队,每个团队6至7人,每个团队签约居民600至1000人不等。试点一年多以来,已经签约居民4000多人,续签率达到了80%以上,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机制。

好福利  古巴人人都有家庭医生

古巴的医疗体制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成本低、效益高——古巴的人均医疗成本只是美国的5%,但预期寿命、儿童死亡率等卫生健康指数却比美国好。例如,在2010年左右,人均医疗支出美国是7960美元,古巴只是430美元;预期寿命美国是78岁,古巴是79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名),美国是8名,古巴是6名。

广州《南方周末》报道,预期寿命、儿童死亡率本是和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关,古巴的经济比美国差得多,但它却在卫生健康水平方面超过了美国这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古巴是怎么做到如此的低成本、高效益呢?

古巴在1984年开始家庭医生的试点,1986年后在全国设立了家庭医生制度。如今在古巴,家庭医生诊所随处可见,在哈瓦那的一所老旧房屋的二楼、在乡村中的一所小房子里……

古巴的家庭医生诊所一般只有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名全科医生,还有一两个护士。这些诊所蛛网般密布全国社区——根据古巴医疗体制的安排,每名家庭医生负责约150个家庭(涵盖的家庭成员约800人),诊所直接设在居民社区里,医生的家就在诊所的楼上或附近,医生和病人都是近邻。这种设置既方便就医和出诊,也使医患之间建立起熟人关系,让家庭医生可以对病人有全方位的了解,使医生熟悉病人的家庭状况、社区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特点。

“听到古巴家庭医生讲述自己的工作,忽然想到其它国家的私人保健医生,那是高官富豪才能有的,但古巴的制度却使每个国民都有了‘普及版’的私人保健医生。”一位曾去古巴交流学习的中国医生如此说。

古巴家庭医生诊所之所以随处可见,这得益于庞大的医生队伍。而古巴之所以能有如此充沛的医务人力资源,仰仗其医学院的大规模培养。古巴医学院进行培训规划时,是按照科学规律而不是市场规律。他们是根据人口结构来决定医学院的招生人数,等到学生毕业了,再根据各地方的人口结构来进行分配,把家庭医生分配到社区,把专科医生分配到社区联合诊所以及再上一级的各种医院。古巴按科学规律办医疗,似乎是逆市场规律而行,但从长期结果来看,却给古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市场效益”——由于大力培养医生,古巴成为世界上人均医生数量最多的国家,2010年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古巴是6.7名,美国是2.4名。

充沛的医疗人力资源使古巴的社区联合诊所可以提供24小时服务,这让不少美国医生甚是吃惊,因为美国的诊所晚上关门,大医院晚上即使不关门,也不提供正常服务。而古巴人听说美国诊所晚上关门则非常惊讶,他们说夜晚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时段,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来源自美国侨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