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篇文章也是谈论关于美国留学生问题的,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作为一名美国留学生,第一个目标便应该是学会如何做一个美国人。
要到什么程度呢?走在城市路上碰到报刊亭,随便买一本时尚杂志,一本能看明白十之八九就算是成了。
American Hustle里有一段很经典的故事,Richie想通过贿赂,钓鱼执法抓捕卡姆登市市长Carmine的时候因为行事鲁莽唐突,把情况闹僵。好在Irving Rosenfeld及时用缓住Carmine,然后哄住了他。Carmine说了一句非常经典,“Irving, I’m going back because I like you. I think of you as my friend.” 而做一个美国人,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知道如何跟美国人打交道。
留学生的圈子在美国始终只是弱势文化,如果要想保存自己的文化圈子,就必须懂得如何与主流文化相处,从在日常中交流,到娱乐时分享,再到紧急情况的处理,都必须明白如何周旋,而这些能力来自于经历。
“我不喜欢被当成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我可是百分百的亚洲人,同时也是百分百的美国人。这两个身份在我身上同等重要。”这是安琪接受采访时的开场白。——外语的困境
在大学里,除了最经常问到的“Where are you from?”,更深挖的问题是“How do you identify yourself?” 因为问“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了解的是这个人的出生生活的地方,他所经历的地域文化,固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他最有共鸣的文化背景。就好比人提到纽约就是大苹果国际都市,提到加州就是阳光海滩,提到新英格兰就是大学城。
而问“你对自己的认同是什么?”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度、文化熔炉,大部分人都是从国外移民进入,差异只是在于时间先后。欧洲人在上个世纪甚至更早就到美国了,经过好几代人的同化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已经没有跟第一代移民相似的内心挣扎,而亚洲移民现在正热闹,许多小孩子的背景相当国际化,比如在加拿大上的小学,菲律宾上的国际初中,然后转香港上国际高中,最后大学来美国,这种3年一小搬,5年一大搬的情况,造成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只是在他们记忆里留下短期的痕迹,并不是长期的文化浸润。所以当你问一个手里拿着三本护照,在全世界2个大洲上过学的人,你来自哪里时,他们无法给你一个简短的名词作为答案。所以“你如何认同自己”是问的是文化共鸣,是身份认同。
就像第二代移民安琪遇到的遇到了认同危机(因为说不好塔加洛语,不爱吃煮毛蛋,留学生认为她不是正宗的菲律宾人,不属于他们的圈子。而跟白人打交道,又不得不压抑亚洲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许多美国人都有类似的双文化甚至多文化背景,父亲是黎巴嫩人,母亲是犹太人,生出的孩子是美国人;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希腊人,生出的孩子是美国人;父亲是毛里求斯人,母亲是挪威人,生出的孩子还是美国人。而这些我们称之为混血儿的美国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需要不断地寻求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个心理的煎熬,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词概括 “个人危机”(identity crisis),讲的就是这种对自己身份文化认同感不强,觉得自己与哪里都格格不入,没有归属感的心理。一次我跟一个美日混血的好友聊天,她说自己虽然长得一副西方脸孔,但自己更倾向日本文化,从小到大一直在找自己的归属感,而大学的pop culture让她都感觉非常lost。好在这个妹子后来加入了Japanese Culture Club,现在每次见到她都跟一帮日本朋友混在一起,打成一片不要太高兴啊。
对于我们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单一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说,第一次到美国,就像是菜鸟被扔进冲级修仙的关卡,经常被碰到文化碰撞的情况经常被虐爆。汉文化的强势导致我们较少的接触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学习与他们相处的方式。打一个不雅的比喻,当人们游览少数民族文化村时,他们更像是去动物园指指点点别人的奇特风俗与生活方式;而当出国的人被当地强势文化冲击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来相处,如何与他们打成一片,还是选择被边缘化,关进笼子里。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出生在香港,但也有美国籍,有一次我问他,如果别人问他“where are you from” 你会怎么回答时,他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it depends.” 然后解释,如果问的是美国同学,他会说美国,如果在中国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会说自己是中国人,如果在香港别人问这个问题,他则会说他是当地人。这个回答非常讨巧,却又正确得无可厚非。 当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会看人说答案呢。解释很有意思,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口水。
如果中国人问他时,他回答是香港人;香港人问他时,他回答是美国人;美国人问他时,他回答是中国人。总不免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其他两个身份加以解释。回答以提问者同样的文化背景,可以最快地结果这段每次自我介绍时总要提起,提起时总要讲解,讲解后别人又要继续追问的话题。但是碰到真正聊得来的朋友,又是可以尽自散讲。想来这个绝妙的方法又是他在花费多少自我介绍的口水之后总结出来的。
我不禁佩服起这个同学,一道对于我们来说是问题唯一的单项选择,被他硬生生做成简答题。原来这些我们来到美国后才开始为之苦恼的东西,其实别人从一开始就已经要忍受煎熬。安琪从小开始就要思考自己到底是更像美国人还是菲律宾人,比尔这个圆滑的美国商人也得在北京碰的头破血流才琢磨出这一套一套的潜规则,阿比盖尔的跨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经历10年才有成果产出。我们经历的这种外语文化困境,因为留学人数众多,经过社交媒体放大之后,好像真的就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其实也就是时间与经验的积累不足。
by 普_月,关于留美的一些想法——读《外语的困境》有感
不够尽兴?还想读更多?
(点击相应标签即可阅读)
加州大学 | UCLA | UCI | UCB | UCSD
【美国留学中心】最齐全的美国留学资讯,最扯的美国新闻吐槽,最有用的留学攻略,为留学生和即将的留学生答疑解惑。
微信ID:usagogogo
投稿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