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3月20日,一篇《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的文章,在澳洲本地华人甚至全体国人微信圈中流传,散布紧张气氛。
事后3天,这篇文章被微信辟谣小程序和第三方机构评估为不实信息,而在评估为谣言之前,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上万条点赞,根据推算至少已经有上百万的阅读数。
1、看上去有理有据,实则是妖魔化煽情化的小报故事
文中引用BBC的新闻截图,而截图上BBC的新闻标题是“Plasticparticles found in bottled water(瓶装水里发现塑料微粒)”,这里的翻译则变成了“瓶装水中发现塑料有害物质”。把紧张气氛烘托的十足。
Guardian的标题是“WHO launches healthreview after microplastics found in 90% of bottled water——WHO在90%瓶装水中发现微塑料后开展健康评估”,而镜报的翻译则变成了“WHO调查报告显示,90%塑料瓶中含有塑料微粒”。生生把WHO对这个实验的回应,变成了实验是WHO做的。
2、 夸大篡改关键结论,制造骇人听闻的消息
在BBC和卫报的报道中,WHO的相关官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是“therewas not yet any evidence on impacts on human health(目前还没有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证据)”,不过即便如此,认真负责的WHO决定关注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水中的塑料颗粒是否可能会有风险。
卫报相关报道图
BBC则采访了WHO的相关官员,表示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他不认为需要警告大众,并且强调(对比瓶装水),一些国家的供水被下水系统污染才是更需要关注的风险。
BBC相关报道图
过度使用塑料,包括一次性水瓶,对于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需要强烈关注的议题,但这种关注并非来自对民众的无理由恐吓。
从国家的现状来看,减少资源浪费的核心仍然是建立更完善的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而从饮水的安全来说,搭建更安全更令民众信任的自来水系统,也比吓唬大家不能喝瓶装水更重要。
3、高谈各种专业概念,无限制放大某种物质风险
文中提到矿泉水中含有塑化剂和BPA(双酚A ),于是又给加上一大堆听上去很吓人的疾病名字。
但无论是塑化剂,还是BPA,文中所说的和这些年互联网上的大部分谣言没有什么区别,无限制的放大某种物质的风险,脱离剂量来谈概念。没有案例,也没有数据,被当证据引用的是一个所谓俄罗斯科学家的1500人的研究。
此篇文章在发布后有上百万的阅读量,这其中的读者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这篇是谣言的呢?
其实澳洲的中文媒体环境是很混乱的。2014年后借着微信和新媒体的东风,很多媒体打着所谓的“新闻自由”野蛮生长,但实际上很多媒体也就是自媒体的水平。
从三两个“剪刀手”到一二个“翻译机”,借着代购和买房的话题,自媒体们找到了新的商机,于是乎在微信上跑马圈地,不断用几十年前“黄色新闻”的手法,赚取眼球流量,也有了十万+甚至百万+的流量。
殊不知,这背后的代价却是澳洲华人耸人听闻的新闻环境和不实信息满天飞。
看看这半年,充斥在澳洲华人周围的新闻都是什么,你知道下面这些都是谣言吗?
1
2
3
4
5
请看看我们宝贵的零星时间看到的都是什么?而这些所谓的媒体在招聘广告中选拔人才的标准竟然是“写过小说的优先考虑”….
事实上,这种“黄色新闻”的思潮是一种新闻的煽情表达手法,目的是刺激人们的感官,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带来传媒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对新闻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却很少考虑。实际这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闻,用华而不实,骇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吸引人,把重大问题变成廉价的闹剧的一种手法。
这种低俗的黄色新闻思潮早在世界百年新闻史上就已经上演过,需要传媒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抵制,是一种标榜的新闻自由和缺乏媒体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
请关注澳洲百万华人受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不要把受众珍贵的早餐、乘车、睡前等零星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垃圾文字阅读中。
本文内容参考来源:微信辟谣助手,一小时爸爸,全民较真
澳洲消费攻略是澳洲新快传媒集团,澳洲中文电视台旗下的一个生活财经类公众号。我们致力于为您搭建产品监控平台,打造有调的澳洲生活。
周一:房产投资消费
周二:问题曝光,质量报告
周三:好物评测
周四:有调的澳洲生活
周五:本周热点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