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年危机人士的自我修养

2018年03月30日 加拿大第一生活


最近陆续有文章讨论中年(职业)危机带给大家的困扰。今天我想就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上一篇 回国13年后,我为何选择重返加拿大 里提到,我返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算是在国内遇到了职业的中年危机。


一来外企的撤离和在华投资的缩减使大量的外企职位消失。


二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从事的市场营销(Marketing)和互联网,电商一样,是中年职业危机的重灾区。


通讯科技的高速发展,导致传播方式在过去的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老人”当年掌握的一些营销,广告的“黄金定律”,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受到挑战,有的甚至坍塌。日常的操作更是日新月异。


所以,一方面“老人“的经验反被认为“落伍”,另一方面高工资,和对超长工作时间渐渐地无法胜任,都让很多企业更愿意雇佣年轻人。


当然,对于使命本就是逐利的企业来说,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工作(特别是高薪工作)稳定性,大家感到焦虑就非常自然。

如何面对与处理

How To Stuand Up Against The Challenge

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应对有以下几种:

知识保鲜,学习不止

Education, Education, Education

古人说“三十不学艺”,是因为年长后学习能力会慢慢下降,掌握新知识和熟练运用的速度都会比年轻时差。加上需要承担工作和生活中的其它职责,中年人已无法像青少年时期一样只需专心学业,学习的效率自然也会受影响。这些客观的因素,会让中年后学习新本领变得困难。


但是,企业不会顾及中老年员工的客观原因。为保持竞争力,企业更愿意雇佣已经掌握了新科技且薪资低廉的新生代。只要这个现实存在,中老员工的“保鲜”就是必修课。即便你能找出千万个不想学,学不动/懂的理由,面对岌岌可危的职业稳定性,也必须坚持学习。因为,我们要对抗的不仅是加速更新的知识本身,更是企业和社会认为中老年必定无法掌握新理论,新科技的观念!而且,后者往往比前者杀伤力更大。



我有个好朋友,90年代从广东工学院毕业。本科后去新加坡留学,进修了IT。由于勤奋好学,在新加坡时就已经高职高薪。来加拿大后,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一边经营着自己的电商,一边在公司担当科技一把手。尽管这一切都进行得有声有色,他仍然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过去短短两年,就完成了6门考试,拿下3个证书,而且还都是目前的工作内容暂时不需要的:Amazon AWS Certificate Certified Solution Architect; Microsoft Certified Solution Expert - Cloud Infrastructure; 和 Microsoft Certified Solution Expert - Private Cloud. 


谈到为啥还这么拼,他带着理科生腼腆的笑容说:“我们作IT的,新科技发展到哪,我们就得跟到哪呀!”。像这样懂得未雨绸缪,不断自我提升的同学,当然经受得起竞争的洗礼!

思考转行,无惧改变

The Only Thing Fearful Is Fear Itself

说科技进步的速度比大部分人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快,估计很多人都不反对。不仅如此,如果身处在某些没落的行业中,提升自身技能可能已远不足够。就好比在汽车已经被研发出来了的年代,作一名技术娴熟的马车夫仍然不能避免被淘汰。最近被广泛讨论的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有要取代很多职位的可能。而且,被威胁到的远不止简单的机械化操作工种,一些高技术含量的白领职位,同样包括在内。麦肯锡(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今年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将共有8亿份(温和估计4亿)职位要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Automation) 代替!


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受影响的职位高达30%和38%。当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而且好消息是,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职位产生。但是要抓得住变迁,而不是被它抛弃,对于某些职业来说,职业转型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转行“,特别是“中年转行“,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确实,人到中年要重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跨出已有二十年积累,驾轻就熟的“舒适区” (Comfort Zone),不仅困难,而且能否成功也是个未知数。我的体会是,先别慌,不要害怕,别自己吓自己。所谓”The only thing fearful is FEAR itself":唯一让人担忧的东西其实是“恐惧”本身!因为,你所害怕的,让你畏缩的东西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大家一般认为改行就是从零开始,以往所有的经验都清零。其实不然。我虽然从上海的大型外企市场总监变成了一名多伦多的房产经纪,不仅横穿了半个地球,而且还跨了行业,但是在市场营销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一些能力,比如:对市场动态的分析,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与人顺畅地沟通,和对自身服务的推广,都对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帮助。旧同事老朋友,在以前的共事和交往中建立的信任也能转化成对我销售工作的信任。这跟大学毕业的从零开始,绝不是同一个概念。


正因为如此,开展工作短短四个月,我已经拿到六百人的大经纪行里的“新房销售银奖”(New Home Sales Silver Award) 和“年度最佳新人奖” (Path To Excellence),当然这离“成功”还远得很。但是,这至少说明,“四十不改行”也不是个打不破的金科玉律!

说到这里,我必须补充:虽说转行有时候可能必须,但一定不能盲目。有两点必须在转行前做足功课。一,对将要转入的行业有充足和全面的前景分析。比如,宏观政策是否对这个行业友好(例如:大肆放宽移民政策下的多伦多房地产);知识的老化在这个行业是否相对较慢(例如:会计财务);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可能性中短期是否较低(例如:“人”的因素(human touch)很重要的领域,如医护保健)是否与原创相关的领域...等等。

二,比第一点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业是否能扬你所长?如果你性格中的天赋品质在这个职业是成功的要素,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事半功倍。反之,即使是个好行业,和同行的竞争也总会让你倍感吃力。一些专业人士和机构能通过性格测试(如MBTI职业性格测试)针对个人给出良好的职业规划建议,很有参考价值。

调整物质要求,培养兴趣爱好

Find Happiness in An Inexpensive Way

讲情怀固然很好,现实还是必须得面对。无论以前的经验多么能转化成新本领,无论个人怎么努力,转行后就得从新行业的初阶做起,挣的就是新人的薪水。如果在老行业已经有所成就,收入上的落差就不可避免。这时,一面心理上要自我调整,既不要再去想过去的“辉煌”,也不要对自己新人的角色感到自卑。一定要坚信这个调整只是暂时的:“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


另一方面,要调整自己对物质的需求迅速腾飞的经济让国人享受到了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有意思的是,幸福感跟物质的富裕程度并不线性相关。2017年“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加拿大和一众北欧国家一起排在前十,名列第7,抛离较其富裕不少的邻居美国(第14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国家如此,个人也一样。物欲永无止尽,比拼起来永远是输家,内心自然就无法快乐。相反,培养一些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兴趣爱好,如果找到的是真爱,同样能大幅提升幸福感


我们不但能够享受参与它的过程,而且,随着练习的深入,还能见证到自己的进步。当进步给予自己信心,成果又得到朋友赞赏的时候,喜悦的心情绝非物质带来的短暂快感可比。


回加前的最后几年,乘着几个工作间的间隙,我开始了学画。我不认为我具任何的天赋,也没有零星的基础,就这么凭着爱好,从一个正方形开始了学画的旅途。

(临回加前最后的素描临摹)


画画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它让我知道,人们传说中“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加拿大移民生活,正是我想要的。因为,如果所谓“无聊“就是远离灯红酒绿,我丝毫不会感到遗憾。坐在燃烧着松木的壁炉旁写生睡着了的大金毛,我同样非常幸福快乐!

与画室格格老师的道别篇

谢谢你让我在将伴随我一生的爱好上扬帆起航!


最后,跟中年和准中年的朋友们互勉:年轻不是年纪,它是一种心情。你还在学习不止,奋斗不息,谁人敢说你老?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