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在中国,深受应试教育和所谓“名校效应”的驱赶,早已对“好学校”的概念冠冕堂皇。西方教育怎样定义一所好大学?好大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世界的大学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够称得上“好大学”的并不多。在英美一类西方国家,对一所大学的最好评价:
首先,学生愿意去。
一所学校申请的学生越多,说明它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因此,许多大学把录取率(被录取学生占申请学生的比例)视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准。
其次,教授喜欢去。
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就那么多人,他们到了哪所大学,就说明哪所大学的水平高。因此,每一所大学都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吸引最优秀的教授加盟,同时,还要千方百计使自己的好教授不要被别人挖走。
前一点还相对容易些,要做到后一点真的很难。不需要任何机构的评估和排名,这两条标准都在人们的心里。通俗了来讲,前者是一些更容易被人们看见的标准,可以理解为硬件标准;而后者就可以理解为软件标准,这就包含了科研成果、学术氛围、毕就业率等等。
中国家长普遍倾向于“面子功夫”,在很多学生家长心目中,普遍有以下不正确的认知:
1、学校的名字是不是能被“众人皆知”
2、没有什么比“院校排名”更为重要
3、所学专业是不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前途无限”
4、综合的“大学”永远远远超越“学院”
5、大城市的学校永远比小城市好
这些认知在选择中国的大学时可能会部分受用,但是作为选择世界名校的标准却过为牵强。
一位知名学者在芝加哥大学访问期间,曾和一位刚刚入学的学生发生了如下对话。这位学者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芝加哥大学?”这样问是因为他也同时拿到了哈佛等其他顶尖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这位学生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奇怪(毕竟这是我们的思维在作祟)。想了想后,他说:“因为芝大是好学校啊!”这个答案显然不能满意——好学校多了去了,哈佛、斯坦福不也都是好学校吗?
于是接着追问:你说芝大好在哪里?这位学生说:这里的人都很有趣。不像有些学校的学生,看上去就像家具——表面上挺好看,但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有一位去了斯坦福大学的同学,就是这样很无趣的“家具”。
于是这位学者又问他,你也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哈佛?毕竟那是世界最好的大学!迈克说:哈佛课程的难度和挑战性没有芝大的强。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学生的选择。和中国学生不同,他没有根据名气去选择大学——在许多大学排行榜中,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排名都要比芝加哥大学高。
他也没有根据城市去进行选择——波士顿和旧金山位于东西海岸,地理位置要比中部的芝加哥好得多。
他甚至没有根据专业排名去选择。
实际上,诚如上文,中国学生和家长选择大学时主要考虑的就是学校的名气、所在的城市和专业,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就业。但这位美国的孩子选择学校的原因却是“有趣”。
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哈佛就是一所圣殿,只有它拒绝别人的份儿,怎么会有学生“傻”到不选择它?但在美国,学生并没有非哈佛不上的情结——许多人甚至不喜欢哈佛——这样的“傻”学生还真不少。
我们可以把芝加哥大学当成一个典范,与哈佛、耶鲁相比,芝大只能算作一所年轻的大学,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世界学术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芝大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好大学的一丝真谛——自由、宽容、民主、平等,做到这些也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学。在建设“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学的热潮下,也许这才是中国大学更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有时候,卓越和有灵魂不一定是一回事。一所卓越的大学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是有灵魂的大学——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结论很可能恰好相反。
一位学者说到,今天,当中国的大学越来越醉心于发表了多少多少篇SCI论文,获得了多少多少个奖项,引进了多少多少各种各样的计划中的人才时,我们却常常忘记了:
大学为人类社会,特别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贡献了多少有价值的思想?
大学是否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改善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并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和言论引导和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
大学是否依然履行了作为大学之所以存在的教育责任?
建设一所好的大学,这些往往也值得我们深思~
推荐阅读
说好的言论自由呢!美国签证新规来了:须提交QQ,微博等个人5年社交信息!
普林斯顿教授:为什么中国学生那么优秀,可还是屡屡被藤校拒之门外?
想去美国留学,点击阅读原文,
小本请专业老师给你做个专属留学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