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回顾|心理建设——留学必备的软实力

2018年04月12日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大家好,Study UK Parents Community成长菁英社的微课堂总结又来啦!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组建的学习型家长社群——成长菁英社,这次邀请到刘彩梅博士,她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积极心理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曾在国内外多个媒体发表心理学文章。应邀为企业、学校、机构、自媒体等进行心理学咨询和讲座。擅长领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家庭教育,积极心理干预等。



语音分享/刘彩梅 文字整理/高娟



大家好,先和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硕士,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个体差异心理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参加了积极心理指导师培训。我在英国攻读博士的时候,女儿也一同来到英国上学,她9岁到13岁都在英国接受教育,女儿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和其他留学生家长在孩子教育和适应方面有很多探讨,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年龄与心理发展紧密相关,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心理建设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不同要求,本次分享重点针对9到15岁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区分,是以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埃里克森认为,人生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特定冲突和相应要完成的任务,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只有完成前一个阶段的任务,后边的阶段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9到15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9到12岁的学龄后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孩子在学校如果能顺利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对未来独立生活、承担工作任务、树立信心都有好处。反之,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通过勤奋学习获得学习成就非常重要,但如果过分看重成绩,对生活其他方面关注较少或毫不在意,比如没有任何个人爱好和目标,对孩子长大后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所以针对9岁到12岁阶段的孩子,当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也就解决了勤奋对自卑的矛盾冲突。


                                                              —— 艾里克森


12岁到15岁被称作青春早期。青春早期之所以特殊,一方面是因为生理方面的自然发育,会有一些本能冲动的高涨,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会面临一些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往往会带来一些困扰和混乱,所以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统一感,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主要危机是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说:“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统一感。”,这是说一个人从这个时期开始要有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也就是自我会更加突出的体现出来。


9到15岁孩子面临的挑战,是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树立自己在他人和社会集体中的认同感和统一感。这些对于在熟悉环境和父母陪伴中生活的孩子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而出国留学的孩子要适应崭新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等,会有更大的压力。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获得信心,来自同伴关系还有小团体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获得亲密关系的社会支持。


低龄留学常见压力源及应对技巧

低龄留学常见的压力源有社会支持缺失、饮食不适应、文化冲突和缺乏即时的自信等。12岁到15岁的青春早期特别需要社会支持,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社会支持,大多数孩子在刚去留学的时候,新的亲密关系还没有建立,原有的亲密关系又处于断档和断层阶段,容易出现亲密关系的缺失。


饮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东西方的餐饮习惯差异较大,孩子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文化冲突的压力主要是有文化背景的差异、宗教、语言以及权威观和师生观的不同。小留学生到英国通常发现跟成人或同龄人在沟通、交往层面与国内的原则有所不同,这需要时间适应和调整。初到新环境正是需要自信支撑,以便更好的去适应的时候,反倒因为刚到新环境而缺少一些自信资本,会更有压力。


经常有家长问我为何不把语言因素放入压力源,我认为语言方面是有一定压力,但根据我的经验,不用过于担心语言关。语言是一个工具,孩子到了英语环境中,尤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比较快的适应新语言环境,不过英国当地语言表达方式与国内学习的表达方式会有些不同,这些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越熟悉越放松-减轻焦虑感

焦虑和担心的产生主要来自对未知事情的恐惧,要克服和跨越上面提到的留学压力源,可依照越熟悉越放松的原则来减轻焦虑感。

首先,建议家长和孩子反复探讨留学的目的和意图,达成共识,让孩子清楚地了解去留学的好处和目的,以及家庭对其出国留学的考量因素。不建议仅告知孩子这个选择是为了孩子好,必须遵从,很多时候这样的告知态度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在与孩子讨论目的和意图的时候,也一并和孩子沟通留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且探讨如果出现困难如何一起应对。


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些实际的建议,我认为可以提前熟悉留学当地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参加就读学校或城市的游学项目,即便只有两三个星期的时间,也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如果不能实地体验,尝试用VR技术、通过查地图、网站,对当地的气候、地理位置、历史等信息多做一些了解。同时建议提早培养生活技能,比如掌握一些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了解例如校服类可能涉及的单词,这类信息都可以在学校官网找到;可以提前熟悉英式菜单、英镑纸币和货币的金额等。


建议给孩子培养一两项比较高水平的技能,比如钢琴、黑管、萨克斯、绘画、魔方等都可以。我知道有一个男生去伦敦上小学,因为魔方玩的好,很快在学校吸引一批小“粉丝”。这些技能对语言的要求不高,同时又都有益于培养和树立自信心。


孩子出国前期都处在建立新社交圈的过渡期,这段时期维护国内现有朋友的关系很重要,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和老朋友保持联络。这不仅是帮助孩子渡过过渡期的需要,对孩子的中文以及保持中国文化都有好处。而且孩子刚到新的国家,情绪上常有一些波动,有些大人不一定理解,孩子之间更容易理解。


培养积极思维习惯

尽管做了很多准备,我们也不可能预测所有会发生的情况,这时候要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建议家长尽早给孩子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积极的思维习惯有很多种,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建议家长从三个方面来培养:第一个是培养过程导向的思维习惯,比如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就是过程导向性的人。过程导向的人专注点在于过程,而非计较结果。孩子到英国后,专注点建议放在孩子学习过程上,比如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尽了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


第二建议培养非线性思维。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分为线性事件和非线性事件,线性事件可控性较强,属于多付出多回报型,编程、做算术题都是线性事件;相反非线性事件的可控性较低,比如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事情。相对于这两种事件就有对应的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方式认为一切都可控,非线性思维方式认为需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

不建议家长给孩子的未来做特别详细的规划,比如很多具体到每一天的规划,很多家长可能认为这样就增加了可控性,但这种线性思维容易给孩子带来强烈的焦虑感。去除焦虑感最好的办法是砍除控制欲和线性思维,不强迫孩子一定达到某种目标。

非线性思维尤其适用于人际交往,大部分人常有的心态是对别人好的同时,也认为对方理应对自己好,实际并不一定。人总是有取舍的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且无法强迫他人和自己有一样的想法。出国留学,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提醒孩子一定要秉承非线性思维方式和同学交往。


第三建议培养成长型思维,这是斯坦福教育理念中的心智模式,也是最近几十年里公认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个人的基本特质如智商,可以通过坚持和辛勤的努力得到提升。与成长型思维相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固定量的智力或其他能力。

美国曾有一个研究表明,一组数学成绩不相上下的六年级学生,从初一开始,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比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孩子的成绩要好,并且在随后的两年,成长型思维模式孩子的成绩持续变好,而固定型思维模式孩子的成绩持续下降。


这个研究显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认为上学是为了学习,而非为了取得好成绩,所以会特别重视学习过程,相信努力越多能力也提升的越快。当这些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以后会加倍的努力学习或者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学生则只想表现的聪明,他们对努力持否定态度,认为能力不足才需要努力,若智商高不努力也能成功。这种认知比较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成绩不好的时候也不愿意努力,或者直接不选成绩差的课程,极端的可能会考试作弊。


这个研究显示,成长型思维习惯是有益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留学初期更好的应对压力和减轻焦虑情绪。比较好的情况是,即便孩子在初期面对一些困难和压力,也相信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长和进步,这样的状态有助于孩子平稳的渡过留学适应期。


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关键点,取决于家长平常和孩子互动中如何赞美和表扬孩子。很多家长有要多赞美孩子的意识,但操作的时候可能会忽视赞美的艺术和方法。比如很多家长当孩子优秀时,会表扬孩子聪明能干,研究发现,这类词语会让孩子变得脆弱保守。类似“你真是个天生的艺术家”这类的褒扬词会暗示孩子:智力是固定不变的,这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建议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多称赞他们努力的过程,这样会激发孩子的动力和自信,引导孩子采取行动获得成功。


除了积极的思维习惯,积极的行为习惯也同样重要,积极行为习惯主要有:健康管理、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


培养积极行为习惯

除了积极的思维习惯,积极的行为习惯也同样重要,积极行为习惯主要有:健康管理、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


9岁到15岁是非常适合培养孩子积极习惯的阶段,在健康管理方面建议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平衡饮食,建议饮食多样化,避免单一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清洁卫生。

情绪管理是家长比较容易忽视的点,情绪管理培养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准确、及时的描述自己的情绪,不论是愤怒、悲伤、焦虑、难过。如果孩子回到家情绪不好,觉得不开心,有很多可能性造成孩子不开心,比如沮丧、自卑、焦虑、忧郁、生气、愤怒等等,只有孩子自己可以精准的描述自己的情绪,家长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情绪是可以积累的,有时家长注意孩子有点不开心后没有过问,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孩子会有一个爆发,因此及时的疏导很必要,减少总爆发。


家长们可能都有经验,常常一件小事就能引发孩子烦恼很久,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建议给孩子限定烦恼时间,比如每天留有15分钟想烦人的事情,其他时间就好好的做其他事,这样就能培养一个好的疏导消极情绪的习惯。


第三个积极行为习惯是时间管理,比如家长协助孩子做事情重要性的排序、把事情化整为零,可以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时间管理的经验和孩子一起探讨,逐渐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


孩子在外,有效远程沟通很重要

远程沟通很重要的是因为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很多事情孩子要自己去做,建议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保持适度、有规律的沟通,以抓大放小为主要原则,比如情绪和健康最重要,具体发生的事情并不是很重要。建议和孩子身边的监护人、学校老师及时沟通,通过他们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和生活动态,如果有什么情况,和这些人共同想办法。


多听、少评判、多鼓励!

推荐家长多问孩子这几个问题,比如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有什么好的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可以了解很多信息,比如问孩子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是在了解孩子的价值观,了解孩子认知中哪些是好的事情,哪些是不好的事情。


家长问孩子开不开心,感觉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描述、梳理自己的情绪;可以问孩子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新朋友都有哪些优点;也可以用轻松的态度让孩子分享最近或当天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这时候孩子会和家长分享一些所见所闻,也会分享一些快乐的事情,如果孩子提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安慰孩子,并且告诉孩子不愉快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要接受生活当中不完美并且主动关注值得关注的事情才能快乐。


远程沟通结束的时候,希望家长围绕两个核心做结束语,一个是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定要说我爱你,这种表达可以给孩子安全感,满足孩子被爱的需要,对于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重复表达这以点很重要。第二个需要表达的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和父母交流,父母会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面对,这个传递的信息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也很重要。



最后和大家分享纪伯伦写的《论孩子》这首诗,建议大家一字一句的读一下,希望你们能从中理解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家长和孩子要共同应对孩子留学适应期会面临的压力。


(注:以上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

不代表British Council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回听微课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