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斯卡纳的古镇到乡野 探寻游客从未见过的隐秘意大利

2018年10月23日 世界旅游画报


锡耶纳 赭石色的中世纪古城

整座城市建在基安蒂山脉的三座丘陵上,道路随山势而曲折起伏。曲巷尽头,拱门后侧,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抬头望,砖红色和土黄色的哥特式建筑塑造出错落的天际线,也构成了锡耶纳的主色调——恰如其名,Siena,正是绘画颜料里的“赭石色”,如锡耶纳的历史一般,热烈厚重,却不张扬。沿幽深的石巷前行,鲜少见到游人。居民们悠然地开始了一天,这波澜不惊的日常,想必是经年累月浸染出来的“锡耶纳气质”。

也许难以想象,这座拥有五万人口的小城,曾是与佛罗伦萨齐名的城邦共和国,在全盛时期的规模与当时的巴黎相当;这里有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银行;这里保存着中世纪以来最纯正的意大利语音,也是最好的意大利语言学校的所在地。

与其说佛罗伦萨遮盖了锡耶纳的昔日光芒,倒不如说佛罗伦萨成就了一个更好的锡耶纳。两座城绵延数世纪的恩怨纠葛,让它们一个成了坐拥奇珍异宝的华丽殿堂,另一个永远定格在14 世纪,成了遗世独立的传奇。

皮恩扎 教宗的故乡“理想城”

皮恩扎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令人嫉妒。前后两座城门相距仅400 米,串联起全城唯一一条主路,主路两旁延伸出数条小巷,每个路口间隔不过十几米。整座小城被奥尔恰山谷环抱在山巅,不必出城,随便哪条巷子,走到尽头,便可眺望旷野。

和端庄持重的锡耶纳不同,皮恩扎是明快清丽的。明黄色的小阁楼,拱形门洞上各式凹凸纹路的红褐色木门,长方形对窗微掩,漆成深绿色或保持原木色,宅院无论新旧,门前都有精心养护的盆栽,石墙上还有蔓生绿植,目不暇接。

作为首个把“都市”概念付诸实践的城市,皮恩扎也成了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城市规划的范本。新的设计考虑到了城市先前的结构,建于庇护二世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也与广场本来的布局相称。

骑行奥尔恰谷 与一万株丝柏相逢

奥尔恰谷在中世纪属于边境地区,指的是从锡耶纳以南的山丘延伸到阿米亚塔山(Monte Amiata)一带。当时朝圣者从坎特伯雷通往罗马的必经之路——法兰西珍那古道(Via Francigena)也在其中,沿途的修道院、神殿和桥梁都保留着当时的原貌。

在自行车租赁店租上一辆座驾,戴上头盔,把手机绑在车把上,打开地图;店主Stefy给我的背包上系了条荧光带,说了句“Buon viaggio”(旅途愉快)。经过一段修葺完好的公路,就真正进入了骑行的路线。轮胎在颠簸中不时把碎石弹起,耳边只有风声和麦浪的窸窣。蝴蝶不怕人,飞到我的手上,还会停留片刻。松樟之间,偶尔仍有房屋,与其他骑行者狭路相逢,距离够的时候会击掌,再互道一声“Ciao”,你好和再见都在同一刻。

在意大利一共喝过五回酒,最特别的一次,是这回在偏僻的山丘小镇蒙塔尔奇诺(Montalcino)误打误撞出来的。没有做任何计划,只因骑车经过一大片葡萄园,伫足时遇到热情的园丁,邀请我们到镇上的酒庄里品尝“五月酒”。侍酒师拿来了一支2015 年的Brusco dei Barbi,也就是他们口中的“五月酒”。一倒出来,浆果的香气四溢,是非常讨喜的入门酒。几杯酒下肚,更领悟到了骑车比自驾的好。

路上没有能遮阳的树,只有桀骜耸立的丝柏。沿途的每阵风都是恩赐。突然,Fabio指着右边,说“你看!”我望了一眼,不禁停下车:连片的麦尖层涌宕荡,一茬接一茬。我们就伫立在这荒野上,且听风吟。

| 皮恩扎:教宗的故乡“理想城”

从锡耶纳去往皮恩扎(Pienza),需要在老城门外的葛兰西广场(Piazza Gramsci)乘坐继续南下的112 路汽车。在意大利,汽车时刻表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司机的英语更是没什么用。错过就只有明天了,于是每来一辆车,都要小心确认。终于,三位本地少女十分笃定地把我赶上一辆车。

从锡耶纳去往皮恩扎

车厢里空荡荡的,车子兜过几个人迹罕至的小镇,不久就是无边无际的原野。丘陵在午后的阳光下呈现明暗交错的色块,偶有屋舍错落在阡陌起伏间,密林里掩映着废弃的修道院,一两只鹿彼此追逐。靠近村庄的地方,山坡上有卷得高高的草垛,马探着身子从后面踱出来。

沿途风景

相比过于工整的阿尔卑斯山一带,托斯卡纳有种不被规训的朴拙。乘客们打着盹儿,倒也不会错过什么——什么时候醒来,什么时候还是这场流动的盛宴。庄园、城镇一个个被我们甩在身后,麦浪声一路随行,向着皮恩扎(Pienza)驶去。

|| 文艺复兴都市生活的试金石

皮恩扎出现得正是时候。游人总是健忘的,将近两小时的全景乡野公路片,足以让人放下锡耶纳英雄迟暮的那份悲情,转而期待起恬淡的田园生活。下车时日头仍烈,照在不远处的暖黄色城门上。

皮恩扎

皮恩扎实在是太小了,小到令人嫉妒。前后两座城门相距仅400 米,串联起全城唯一一条主路,主路两旁延伸出数条小巷,每个路口间隔不过十几米。整座小城被奥尔恰山谷环抱在山巅,不必出城,随便哪条巷子,走到尽头,便可眺望旷野。

皮恩扎

房东Roberta 和她的祖辈世世代代就住在这样的小巷里。属于她家族的这栋楼建于15 世纪,共三层,我住在二楼,整层只有我一个人,赤土地板和裸露着房梁的屋顶带着文艺复兴的遗风。上楼时,看到台阶的侧面写着:生活把你带到意想不到的地方,爱把你带回家。

房东Roberta 的房子

和端庄持重的锡耶纳不同,皮恩扎是明快清丽的。明黄色的小阁楼,拱形门洞上各式凹凸纹路的红褐色木门,长方形对窗微掩,漆成深绿色或保持原木色,宅院无论新旧,门前都有精心养护的盆栽,石墙上还有蔓生绿植,目不暇接。

皮恩扎

一切都保持着五百年前的风貌,像是平行世界里兀自运转的理想星球。其实这里本不叫皮恩扎,15 世纪以前,它还叫克斯格纳诺,是奥尔恰山谷地区一个不知名的村庄。

皮恩扎

皮恩扎如今的人文气息,传承自欧洲的名门望族——生意遍及意法德的比科罗米尼家族的后代,艾伊尼·西尔维乌·比科罗米尼(Enea Silvio Piccolomini)。这位后来成为了罗马教宗的人文主义者可能是斜杠青年的鼻祖,自称为“作家、演说家和桂冠诗人”。他常常白天处理公务,夜里写作,1458 年至1464 年在位的六年里,他编写了要纳入世界通史的亚洲历史和地理概论、《波西米亚史》,还出了自传《闻见录》,这也是历代罗马教宗里唯一的传记。

皮恩扎

15 世纪,文艺复兴浪潮在意大利各地逐渐兴起,艾伊尼打算把他的故乡重建成一个“理想城”,并更名为皮恩扎,意为“庇护的城市”。作为首个把“都市”概念付诸实践的城市,皮恩扎也成了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城市规划的范本。新的设计考虑到了城市先前的结构,建于庇护二世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也与广场本来的布局相称。

|| 在庇护二世广场“体察民情”

想在欧洲的古城里“体察民情”,广场是一个不亚于菜市场的存在。这个被称为“广场”的地方,被教堂、市政厅、博物馆和老水井围起来,中间余下的空地,尚不足田野广场的八分之一大。而在本地人眼里,这是理想生活的中心,邻居们的据点。

庇护二世广场

广场两侧建筑物的外墙上,都有一条宽度适宜的台阶,人们无所事事地坐在上面,靠着墙。山谷就在不远处的城墙下,风通过教堂两侧的窄巷吹过,峡谷效应时不时让头发飞起来。

庇护二世广场

三个头发有些花白的大叔围在水井边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儿就变成了激动的争论,直到三人发现旁边有位亚洲面孔,又开始用不甚流畅的英语与我攀谈。

庇护二世广场

Onesto 的家里做皮具生意,去年刚与中国的大客户谈成了一笔交易。Carlo 的家族世代在镇上卖羊奶酪,Antonio 在附近的餐馆当服务员。不知是没听懂我的问题,还是根本就没有答案,他们对祖辈的迁移史并不了解,只反复强调自己是纯粹的皮恩扎人,以前没有,以后也不想去任何地方。

庇护二世广场

放学的孩子们也纷纷跑来广场上嬉戏打闹,他们大声呼喊着彼此的名字,Leo,Ennio……回声被四周的建筑拢住又弹回来。仅仅一个午后时光,可能已经和半数居民打完了照面。天色渐暗,走到皮恩扎巨大的古城墙下,这里是整个托斯卡纳的阳台。

城墙的日落

环绕城墙周围有一条步道,上面有零星的长椅和露天咖啡馆,人们或站或坐,等待天幕下的奇幻时刻。整座城墙开始发红了,太阳缓缓隐入绵延的山脉和丘陵,天空长久地呈现粉红色。

日落时分

人群散去,风还是有点清冷的。从城墙边走回来,狭窄的巷子里有家本地人集中的披萨店,用的是传统的砖窑烤炉,决定在这吃晚餐。

日落时分

仔细研究菜单,发现玛格丽特(Margherita)是所有披萨的始祖。无论什么口味的披萨,都会用马苏里拉奶酪、小番茄和罗勒叶打底,其他的区别就是上面的肉类了——每张披萨上只能出现一种肉类,要么是猪肉类的帕尔马或萨拉米火腿,要么是鱼虾组合的海鲜什锦。披萨从200 多摄氏度的烤炉端出来,问起服务员:“你们晚上一般做什么?”

“9 点以后就是家庭时间了,孩子睡了就在房间里喝酒。”

在家庭时间前结了账,走回住处不过两分钟。高大的城墙边,有家为游客而开的餐厅仍然烛火璀璨,摇曳在深蓝的夜色里。

深蓝的夜色

| 托斯卡纳3日游,详细行程请后台回复“托斯卡纳”

DAY1 抵达锡耶纳——漫步古城小巷——坎波广场(田野广场)——曼吉亚塔楼——市政厅——欢乐喷泉——锡耶纳大教堂——歌剧博物馆

DAY2 抵达皮恩扎——漫步古城小巷——庇护二世广场——皮恩扎主教座堂——皮克罗米尼宫(教皇官邸)——主教宫及教区博物馆——市政厅——古城墙

DAY3 租自行车骑行奥尔恰山谷:从皮恩扎出发——小耳朵教堂——圣奎里科多尔恰小镇——蒙塔尔奇诺小镇——巴尼奥维尼奥尼小镇

阅读更多

伊塔洛·卡尔维诺/短篇小说家、作家

记忆也是累赘,它把各种标记翻来覆去以肯定城市的存在;看不见的风景决定了看得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