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学生或到海外旅行的游客都会有这种体验——
找一家地道的中餐馆,安慰一下自己的“中国胃”以解思乡之苦,真的是太难了!
要去哪里找地道的中餐厅、而不是“假中餐”呢?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位专攻中餐的美籍华裔美食博主,
他是地地道道的吃货,
不会用筷子却执着于中餐,
用几十年时间积累下七千多家中餐厅的探店经验……
来自洛杉矶的美籍华人陈戴维先生今年已经70岁了,他是第三代广东移民,
名校毕业之后,他在美国知名的大公司做律师和注册会计师,
因为工作经常需要出差,他有机会到美、加两国的不同城市打卡当地中餐馆,
并在美食博客网站Menuism上开辟了自己的专栏博客,将对中餐厅的观察、体验、见解po到博客上,成为知名的中餐美食博主之一。
翻翻他的博客,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美食话题。
很多吃过国外中餐馆的国人都会有一种感觉,
外国的中餐都是“假中餐”,把中餐根据当地人口味进行了改良,和国内地道的中餐相去甚远,
陈戴维先生就在博客里讨论过“假粤菜”的话题,
因为他家祖辈是自广东台山移民美国的,受家庭影响他对粤菜情有独钟,也研究得更为深入,
博客中他科普了美国粤菜餐馆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在美国粤菜馆的现状,
还教了大家几招如何分辨“假粤菜”,
比如听到餐馆中的工作人员都说普通话,而不是说粤语,说明这家餐馆并非广东人经营的;
或者在菜单上发现一些明显是其他省份的菜肴,比如在粤菜馆发现猪肉纸,它并非粤菜而是台湾小吃,那餐馆的粤菜很可能不正宗。
美食博客当然少不了向读者推荐餐馆的内容,陈戴维先生经常按照城市推荐餐馆,
他的博客有个特点,文章中看不到一味的夸赞,
餐厅的不足之处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优点则会毫不吝惜地表扬点赞,
就像身边为你种草的朋友一样,不说假话、套话,为读者着想,这也是他受欢迎的原因。
比如在一篇推荐纽约中餐馆的博客中,
他推荐了几家各具特色的中餐厅,
La Chine是正宗高端中餐厅,陈先生明确地表示,
他本人更喜欢在低价小店里寻找地道美食,不太在乎餐厅环境,更看重食物本身,
这家餐厅虽然价位高,但环境好、摆盘高大上,菜品也过关,经他测评有几道不错的中国菜,
中肯的点评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另一家名为Modern Szechuan(现代四川)的中餐厅,
陈先生一边diss菜单上的菜品都是“美式中餐”,
一边极力赞扬餐厅的面食做的地道,比如鸡肉拉面好吃到让他点了第二碗,
沪式馄饨也是别处难得一见的美味。
对于不了解情况的食客来说,看了他的测评很快就能get到该点些什么。
还有一家广式叉烧店Wah Fung #1 Fast Food,专门吃叉烧,
物美价廉,一份菜品通常不超过4美元,
照顾到各个消费水平的读者。
陈戴维先生经常在博文中讲述自己的经历,
比如在一篇介绍中式甜品的文章中,他指出甜品是以往美国中餐厅的薄弱环节,
自己小时候在餐厅吃到糖水泡的蜜饯苹果就特别高兴,但餐馆免费赠送的红豆点心就难吃得吓人。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在也能找到菠萝包、水果刨冰、鸡蛋仔这样地道的中式甜品。
尝试的中餐厅多了,陈戴维先生吃出了门道,也吃出了文化,
比如他写过一个有趣的话题,美国的中餐馆如何起名字,
从最初极具中国特色的“金龙”、“八喜”、“紫禁城”,
到简单直白、以主打菜命名的“臭臭锅”,
再到听着高大上、实则莫名其妙的“私家厨房”,
可以看出中餐馆为融入当地做出的各种尝试。
这些对中餐厅的点评分析,都是建立在陈戴维先生探店、试吃的基础之上的,
他花了几十年时间,才修炼成权威的中餐美食家。
19世纪中期加州淘金热时期,他的祖父母因生活困苦从广东台山移民到美国寻找生路,
随着中国移民的到来,美国开始出现唐人街,那里占主角的就是各种中餐厅,
陈戴维先生回忆,小时候只有过生日、参加婚宴或有亲戚来访时,才有机会去唐人街的中餐馆吃饭,
但是那时候他对中餐完全没好感,就连妈妈做的家常菜他也不爱吃,
由于曾经《排华法案》之类的政治原因,以及有些中餐原材料不能出口到美国的现实原因,
他在美国一直很难找到让他感兴趣的中餐。
(20世纪30年代,纽约曼哈顿的一家中餐馆)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陈先生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毕业,
学校开设了第一门美籍华裔研究课程,让他非常感兴趣,
当时美籍华裔历史方面的专著几乎为零,课程连教科书都没有,
他在这门课程中撰写了两篇论文,一篇关于洛杉矶华裔的历史,一篇关于《排华法案》,
其中很多资料都是他从中餐馆中就餐时,从店家、食客嘴里了解到的,
这让他认识到,中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在美籍华人心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也是华人在美国奋斗史的“见证人”。
(2008年旧金山市中心的一家中餐厅)
这段经历激发了陈先生对中餐的兴趣,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他开始进行中餐馆探店,
此后十年正赶上中餐在美国大爆发,中餐厅遍地开花。
为了尽可能尝试更多餐厅、避免重复,
他制作了纸质版的表格,按餐厅名字、地址、探店年份进行登记,
90年代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脑,就整理了更详细的Excel电子表格,
还保留了几千家餐厅的名片、菜单、收据作为资料,
有空就通过黄页找到没去过的中餐厅打卡。
对于吃,陈戴维先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
为了吃到旧金山的一家中餐厅,他和妻子起大早,从洛杉矶打飞的到旧金山,
在那里吃过午饭和晚饭,晚上再打飞的飞回洛杉矶,
不过吃到一家比洛杉矶当地地道的中餐馆,两口子觉得一天的奔波也值了。
(陈戴维先生和妻子)
为了提高效率,他会在一天内探访多家餐厅,
比如有一次在6小时内打卡了6家茶点店进行横向测评,
或者在出差途中租一辆车,开车寻找沿途的美食,
估计只有真正的吃货,才能理解为一顿饭不远千里的心情。
有趣的是,作为一个中餐通,陈戴维先生其实不会说普通话,只会一点儿广东话,
遇到中文菜单时,可能需要服务员帮忙才能顺利点菜;
他的饮食习惯也特别健康,不吃辛辣食物,不喝茶,遵循低糖、低胆固醇原则,
甚至不会用筷子,
但是在美食面前,以上这些都不成问题。
探店40多年,陈戴维先生已经探访了超过7300家位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中餐厅,
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家,
但是陈先生特别谦虚低调,
他从不以美食家自居,对美食博客也没什么功利的想法,
自己所做的全部出于兴趣。
2012年,陈先生认识了美食作家克拉丽莎·魏,
她听说陈先生当时探访过6000多家中餐馆的故事后,就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发表了一篇文章,这让陈先生一炮而红,各种访问、邀稿纷纷找上门来,
比如他曾受亚洲协会邀请撰写文章,评选出美国十佳中餐馆,
这篇文章在社交网站上受到热议。
陈先生还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开设针对中餐的美食博客,向读者安利各种好吃的餐厅和中餐。
不像年轻博主那样用照片博眼球,
他的博客特别朴实,经常只有一、两张图片,配上丰富的文字介绍,
从餐厅历史到饮食文化,从趣味知识到用餐体验,
他记录下的不只是美食,还通过中餐的发展,折射出美籍华人为融入当地做出的努力,
既有趣又客观,还能顺便长知识,因此受到很多食客的欢迎。
今年70岁的陈戴维先生如今已经退休,有更多空闲时间用来探访中餐厅,
他的脚步也依然在继续,
就像他说的:“我不会用筷子,但这根本不成问题,中餐厅都有叉子的!”
什么都不能阻止吃货对美食的向往,
这就是美食的魔力吧!
ref:
https://www.scmp.com/magazines/post-magazine/long-reads/article/2169154/man-who-has-
eaten-more-7300-chinese-restaurants
https://www.laweekly.com/restaurants/meet-david-r-chan-the-man-who-has-eaten-at-over-
6-000-chinese-restaurants-2378445
https://abcnews.go.com/blogs/headlines/2013/04/los-angeles-native-has-dined-at-6000-
plus-chinese-restaurants/
https://www.menuism.com/blog/author/davidchan/
https://foursquare.com/jeremyhfisher/list/david-r-chans-top-10-us-chinese-restaurants
--------------------------------------
the鸭脖:划重点:他是一名律师和注会师
Ginno_Heinz_Morkin:其实执着于正不正宗没什么意思,毕竟不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水,做出来的东西怎么都会有点区别。外国的中餐多少都有点fusion的味道在里面,最关键的还是服务,口味,价格这些吧。不过文中老爷子也没有纠结正不正宗就是了。
吴凯鹏:去看了一下文章,发现老先生排的十大中国餐厅都在加州,而且大部分是港式,jio得有点偏个人口味了吧,像杭帮菜、川菜啥的也有很好吃的菜~(我是广东银)
Pre丶yyy:出左粤港澳d粤菜都好Q难食
未名湖畔鬼画桃符:我在DC附近发现一家牛逼的中餐,老板是以前领事馆大厨,鸭子做的那个地道呀,尤其是鸭翅,跟在武汉吃的一毛一样
SIV2077:不用筷子也可能是打消顾虑,鼓励读者自己去吃“你看我不用筷子也能吃得很开心”
-事儿君给大家发红包啦-
从今天起
在淘宝APP的搜索栏输入“英国那些事儿”
就可以抢现金红包了
双11当天全场通用!
金额是随机的
我自己抢着玩抢到一个7分一个30元哈哈
但是不管抢到多少
你就当抢着玩好啦
而我,权当送点小心意给你~
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喜爱
对了,每天都可以抢哈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英国直邮,包邮包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