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为何在美国红不起来,根子在性别教育上

2018年10月11日 美国房产精英



天线宝宝出柜案,曾是美国媒体的年度最大笑话,更是嘲笑恐同者的经典老哏,但从中或也可见出美国对于性别教育的紧张心态。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中活跃着一位右翼人士,那时没有网红,他是媒体名人也是思想警察,名叫杰瑞.富沃尔(Jerry Falwell)。他过世时,在美国各媒体发表的讣告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天线宝宝出柜事件,他正是始作俑者。


1998年英美电视频道开始播放“天线宝宝”秀。次年,“天线宝宝”已经红遍英美幼教界。富沃尔看了几集后,“恍然大悟”——这个幼儿人偶节目中最大只的宝宝Tinky Winky(丁丁)是同性恋啊!



天线宝宝家族:小波 (Po)、迪西(Dipsy)、拉拉(Laa-Laa)、丁丁(Tinky Winky)



天线宝宝家族介绍。图源维基


他立刻撰文,警告美国的父母们说:你们看,这种节目已经侵入了婴幼儿的领域!天线宝宝看不得,要把孩子带坏的!之后,他更在收视率极高的晨间节目《今天》上,大力抨击天线宝宝:“你看看啊,丁丁明明是男孩儿,可说话尖声尖气, 穿高跟鞋, 一只深红色的坤包不离手……最明显的特点,他浑身紫色(紫色是同性权利的官方颜色),头上的天线是三角形(三角形是同性权利的标志)……”(事实上,丁丁后来正式成为彩虹运动的吉祥物, 就是他的“功劳”。)



杰瑞.富沃尔(Jerry Falwell)手拿Tinky Winky


富沃尔有句名言:“同性恋不是天生的,是招聘来的。”正是基于“同性恋是后天教唆和纵容的结果”这种认识,他认为孩子看了天线宝宝节目后,从模仿丁丁说话打扮开始,最后会“变成”真正的“同志”。


富沃尔的观点在美国保守人士中颇有普遍性,他对男孩穿紫色拎坤包的警觉,代表了过去颇占美国主流,现在虽有松动但依然被尊重的性别观,直接影响到小美国人的“人之初”。


在基督教为国教的美国,无论是传统价值观念还是主流道德教育,对性别中的男女区分,多年来一直非黑即白,不可混淆。这也是为什么婴儿出生后,美国医院的蜡烛包立刻分成蓝色(男婴),粉红色(女婴)。




非蓝即粉, 只有两种选择,没有中间过渡。蓝与粉的二元制,也一直霸占着美国婴幼儿消费市场,成为根深蒂固的性别颜色符号。连小孩子庆生会送的小礼包, 都得分成给男孩的和给女孩的两种。如果不分,同一个礼包应该包括明显属于男生的玩具,比如飞机汽车图案的贴纸。换句话说,给小孩的玩具是有明显的性别指向的,若不GET 到,送礼都会得罪别的家长。


美国这种从零岁开始灌输的男女差别,我这个中国长大的家长简直看不懂。在中国裹婴儿的蜡烛包,往往就是用剩的旧花布单子一裹,哪里会管什么性别政治。这就让不明就里的我曾闹过乌龙, 比如在婴儿性别不确定的情况下,选错礼物,使得敏感的家长不爽。


非粉即蓝指代男女性别,其深处是男女有别的社会划分。这种划分,在孩子小的时候,学校和家长会特别强调。套用福柯《性史》前言里的话,性别的符号区分并非人类天然而是后天强加,制度性的,无性或性的模糊不清都是忌讳。粉色或者蓝色,你只能二选一。


性别的这种刚性区分,虽然简单,但却是有压制性的,直到近些年,才被性别的多元运动所动摇。在加州,公校表格上性别这一项开始出现超过十个以上的选项,之前的二选一性别压迫越沉重,反抗就越猛烈。


性别选项的变化只是世道人心变化的一个极小的缩影,更大的变化,是人们对性别角色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家庭责任的认知变化。比如,男人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约会晚餐女人付钱,妻子挣钱比丈夫多……这些真正撼动社会角色分配既定值的变化,因为与社会经济上的变化紧密相关,其影响远远深刻于所谓的“天线宝宝出柜”。


但是,万事都需要有一个开始。


虽然“彩虹运动”指向对性别多元化的宽容,但美国似乎并没有出现韩流风的小鲜肉热。细腰粉面的“小鲜肉”歌星是少女追求的对象,在美国这些少男影星偶像,叫pin-up,比如贾斯丁·比伯。


外媒曾把中国的“小鲜肉”代表人物鹿晗称为中国的贾斯丁·比伯,这个类比,不知道鹿晗本人同不同意,但在旁观者看来,比伯身上的标签是耍坏、闯祸、自毁颜值、嘻哈派的大T恤等等,而这些标记,在鹿晗身上并没有也不可能会有。



小鲜肉在中国被追捧,被欣赏,的确是一种文化景观,用富沃尔的话是(市场)“招聘”来的。


中国审美里的雌雄莫辨在英美属于性别禁忌,绝对是旁门左道。对于艺术圈来说,娘炮,queer,是先锋的常见的,但对于大部分非艺术圈的美国家庭,queer却是家长想努力纠正、纠正不成即忽视、忽视不成就努力掩盖的,queer属于地下。(Queer,中文译为“酷儿”,本意指“古怪的、与通常的不同的”,与odd同义。用来统称社会上性取向或性别认同,诸如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等非异性恋者。通常这个词是为了摆脱受污名化的相关名词。)


2000年,我第一次跟美国同事到北京出差的时候,其中一个同事神神秘秘、偷偷跟我打听某个乐队的演出,据他说,那是北京最好的drag秀。drag就是男扮女装。我听得一头懵, 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drag,等进酒吧亲眼看到,才知道那就是男扮女装的摇滚乐队表演。可我当时的内心OS是:这有什么高级的!在电视上到处都是,不信请看东北二人转。


雌雄共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曾出现在好多民族的创世神话和传说里。英文里雌雄共体是hermaphrodites,这个词出现在经典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他的《谈话录》中写到人原本是雌雄一体,直到上帝把人劈成两半,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从此后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永远在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


即使像美国这种性别教育对男女严格区分的国家,上世纪初的民间也并不是那么严格。其证据是老照片中的儿童照,会出现男孩子女装,戴着绣花帽子,手里抱着洋娃娃,旁边用花朵装饰的摆拍。


最明显的例子是海明威。海明威的母亲格雷斯喜欢把五官俊秀的他打扮成女孩子,跟大一岁的姐姐一起拍“双胞胎姐妹图”。如今流传下来的这样的“姐妹照”有六张照片,真正的雌雄莫辨。



海明威一家。右一为欧内斯特·海明威



 “女装大佬”海明威


海明威的传记研究者发现,他被母亲女装打扮一直到他五岁,格雷斯对这种“姐妹图”是这样的痴迷,她甚至有意让女儿推迟一年上学,好跟海明威一起以“双胞胎”的形象共进小学。


海明威传记中,总绕不开他的这段被打扮成女孩的“童年创伤”,有研究者认为,这位一世标榜雄性与阳刚,以乐于展现压力下的风度著称的文学家,其实怀揣一种补偿心理——正因为他的内心对性别倾向有深度忧虑,才会这样张扬自己的男性力量。



左:海明威的童年;右:成年后的海明威


到我养育儿子的年代,像海明威母亲格雷斯那样做法,不被报警也会引起亲朋好友的公愤,若在朋友圈上晒儿子穿裙子的照片,这样的母亲不被骂死才怪。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美国的性别教育变成非常刚性,非男即女,没有中间地带,强调男女差别,绝对不能混淆。雌雄共体,娘炮,不男不女,中性等等性别模糊的门类就变成禁忌。而且儿童教育里的性别区分观念,坏在没有人明说,它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 是不行诸于语言的,反而因此法力无边。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校没有明确教过孩子性别区分,但通过颜色,通过玩具的性别指向,孩子几乎都知道开天辟地的“亚当和夏娃”, 从没有人提“亚当和斯提夫”。男和女的区分,在颜色,玩具,衣服风格等等这种日常生活里润物无声, 让刚刚懂事的孩子门清儿。比如五六岁男生的庆生会上,生日蛋糕上的花色绝对不会是紫色。紫色比粉红色还更女孩儿气。这是在美国上过学前班的小朋友心知肚明的。男孩子衣服上绣个花啊朵啊的,是要被同学笑话的,但是呢,女孩子着男装却不那么惊乍。又比如,迪斯尼公主玩偶,送男孩子不合适, 但男孩子的玩具却可以送女孩子。男孩不能玩女孩子的东西,男生穿公主裙扮公主是禁忌。可见这种性别混淆的禁忌是单向的。



goodie bag的性别也不能混淆



自从天线宝宝出柜案后,加上美国公校中性别对立的教育熏陶,即使我这种很直很迟钝的家长,也有一天忽然明白,哦,原来流行影视里的许多著名搭档都是好基友:蝙蝠侠和罗宾;“芝麻街”节目里的伯特和恩尼,一个逗一个捧;“花生漫画”里的粗犷大条的红发女孩“薄荷”派蒂和细腻温柔的玛西;《狮子王》里的那对活宝提梦和普巴;哦还有著名的儿童绘本故事里的主角,那对温柔知性,在一起拉提琴骑车阅读的青蛙和蛤蟆……终于GET 到了。



GET与否,其实已经无关紧要。性别区分的条条框框到了孩子五六年级时就不太有人理,用我家老奶奶的话,到了这个年纪美国孩子对谁都不理,家长学校都管不了, “管不了”可以概括这个被称作青春前期的年龄段,pre-teen。另一方面也说明性别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余下的人生就是反叛。而且看起来,当年那个循环观看天线宝宝的儿童,已经长成六尺之躯的男子,他几乎不记得小时候痴迷过这个节目,当然更不记得,其中紫色的一只还有被“出柜”的风波。


这种埋伏在剧本里的人物设计,如果有意为之,那么,在彩虹权利尚没有得到张扬的年代,算是艺术家们对美国大众的暗示和提醒,用心良苦。他们可能希望在清教气氛下长大的孩子,对男女性别的传统说教之外多一点包容心。


这才真正有点“开学第一课”的意思。


本文原标题《从天线宝宝出柜谈性别教育的包容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