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中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办的“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一种是(多数是由教会办的)“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
公立学校
公立珀斯现代中学(选拔型中学)(Perth modern school)
首先介绍一下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是由政府办学,政府财政拨款设立的,没有学费,只是会有些书本费等杂费,跟国内的义务教育体制下的公办小学和中学差不多。“公立学校”分两种,一种叫做“Open School”,字面意思就是“公开学校”,这种学校的生源是按行政区划划分(跟国内一样,按片划分)的,没有入学考试。但是往往好学区的房价都被炒得很高,这一点跟国内一样,好的学区总是一房难求。
另外一种是“选拔型学校”(Selective School)。选拔型学校的生源范围不限于行政区划,谁都可以来,不过会有入学考试,而且考试比较难,所以能考上选拔型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当然,好的选拔型学校里面,华人学生和印度学生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毕竟我们真的就是聪明嘛。上图的珀斯现代学校Perth Modern School就是一家非常有名的选拔型学校,里面的华人和印度学生比例就相当之高。
珀斯还有有不少很好的公立学校,比如 Apple Cross Senior High School,Rossmoyne Senior High School, 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也会做详细介绍。
私立学校
圣希尔达圣公会女校(St Hilda's Anglican School for Girls)
私立学校大多数是由教会开办的,而且澳大利亚大部分的私立学校是由天主教教会开办的。不过不要以为只有教徒或是教徒的孩子才能去,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去,不管是不是教徒。
私校跟公校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要交学费,而且学费比较高。看过前一期的小伙伴们应该对于澳洲的学费有了一些了解,是的,中学学费(针对海外学生)从7800到3万澳币。不过,好的私校,一年学费要2万澳币以上,还不包括其他费用。学费高也是有原因的,除去硬件设备都是公校所没法比之外,在“软实力”上,公校也只能望其项背。因为好的私校往往是进入澳洲上流社会的起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很简单,一方面,私校的学生往往家庭背景都是很好,基本都是所谓混在“上流社会”的,那么学生从小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上流社会圈子了;另一方面,私校在各个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规矩,比如着装,从校服,鞋子,到袜子甚至发带的颜色都是严格统一的,要跟本校的“主题色”一致,因而都带有很强烈的“符号感”。另外,私校一般会努力经营自己的校友会,学校跟家长之间也保持着活跃的联系。从私校毕业出去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本校情节”,校友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比如,我们常常会收到集体邮件说,08届的某某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目前在珀斯高等法院工作,等等。而这样的一个“精英”圈子,对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私校绝大多数是单性别学校,即男校和女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育都是性别隔绝的。这些男校和女校之间往往会建立兄弟-姐妹学校关系,会定期组织活动交流。比如,我曾经工作过的两所私校:男校CCGS(Christ Church Grammar School)和女校(St Hilda's)就是同一个教会开办的,他们也是彼此的兄弟-姐妹学校,两个学校之间会有各种互动。各个私校每年还会举办舞会(10年级以上才会有,并且是分年级举办)让学生有机会学习联谊社交,学生们可以随意邀请舞伴,当然不一定非得是兄弟-姐妹学校的学生。
另外,私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价值观的传递以及学生举止、风度、思维方式和修养的培养。一个好的私校之所以有名,不单单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而是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高。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经说过,拥有文化资本是决定人在社会中获得较高地位的优势。所谓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不单单是指一个人的学历有多高,而更多的是指人的修养和品位。以St Hilda's 为例,学生除了平时上课以外,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24小时的社区义务劳动,无偿献血,为非洲的难民孩子捐一个圣诞礼包,等等,学生也会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价值观的提升,也会在全校会议上得到荣誉表彰。
当然,像这样顶级的私立学校是有很长的waiting list的,也就是要“排队”。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去学校报名排队了。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两岁,小儿子不到一岁,他已经给两个孩子在CCGS报了名,分别要在四年和五年以后上学前班。所以如果你有打算让自己的孩子来这边私校读高中的话,其实提前四五年准备真的不是太早,因为毕竟这样的学校不提早排队的话,往往很难进入。
总体来说,私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是超过公立学校的,这一点在下一篇文章有关近几年的高考排名中也会体现出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