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S姐收到在英国卡迪夫读教育硕士的学妹发来的几张照片,坦言留学才刚开始半个多月,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老师不断给她们推荐书,买的书又太贵,图书馆借7天就得还, 只能私下偷偷复印出来(在英国复印书其实涉及了侵权行为)。这是她昨天打印出来要看的材料,瞬间觉得压力好大,不知从何开始?
S姐只能不断地给学妹灌鸡汤,安慰说挺过来就赢了,我们来留学,不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挑战嘛!体验新的事物嘛?焦虑压力都难以避免的随而来。要做一个坚强的人,学习的困难还只是人生无数困难里最略乎其微的一小项。
但是中国留学生面对中西教育差异,很多时候确实是让人手足无措。除了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之外,根源还在于学习方式上。
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痛恨中国教育的老爸,在女儿高三的时候,把她送去美国,以为可以让自己女儿免去中式教育的的折磨。
往日他从女儿嘴里听到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在高考之年脱离中国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冒险——以他女儿的成绩,考上国内一个不错的大学还是可以的;可是去美国,骤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教育体系,命运难以预料。反复权衡之后,他女儿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他选择无条件支持。
女儿是为了“减负”,她觉得美国学生很轻松,而老爸是为了让女儿能得到所谓“创造性教育”的训练。尽管他以往读过不少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心向往之,但那“创造性”到底是什么模样,没有体会过得父亲,实际上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
万万没有想到,美国教育的“创造性”,在女儿上学的第四天,竟会让他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老爸一度寝食难安。问题首先出在了美国历史这门课上。老爸看了历史老师留的作业,瞬间傻了,这真的是中学生的作业吗?
作业:
请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
要求:
论文是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老师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除了马丁路德金,其他人,父女俩一概不知。为了帮女儿适应,这位老爸在两三天的时间里,生平第一次开始“研究”美国历史,等这4个黑人领袖的资料搜集得差不多时,开始仔细对比他们的观点和实践,行文时材料取舍颇费周章,反复推敲观点,从早上一直写到深夜,女儿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书,堆满桌面,也在疯狂阅读。
后来,女儿反馈说“部分”采用了老爸的观点,但行文结构对她很有启发,女儿感慨:”原来论文是这么写的啊!父女俩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美国老师的“判决”。
没想到,最后得了个A,老师的评语里说:“极好的论文。你对这几个人的联系展开得非常好,准确而且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好样的!”
这个评语让父女俩都很兴奋!原本以为这种难度的作业不会太多,可“求援”邮件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让这位父亲先晕半小时。
更难得在后面。
比如:
作业:关于南北战争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为什么?
2、解释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在为自由而战的原因。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要求:有论点,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作业:关于菲律宾问题
1、什么样的美国人可能会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们的国家”?什么样的人会不同意?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你认为他联系得对吗?为什么?
3、Lodge对获得菲律宾这件事的辩词是如何反映了美国的传统政策的?
4、你认为有比麦金利总统以控制菲律宾来处置菲律宾的命运更好的选择吗?
还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作业是:
制作你的家谱
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看到女儿的这个求助,老爸终于奔溃了,因为在他两岁的时候,就没和祖父一起生活,去世前也没有再见过。而在中国的家谱是记男不记女的,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这可怎么办?
幸亏女儿的爷爷健在,80岁老翁凭记忆一个个推算出是咸丰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绪多少年,奶奶则抱着一本中西2000年对照历找出公元年份。最后,由女儿的二叔总结,一种家族的历史感油然而生!没想到女儿的作业,还让老爸更了解了自己的家族,这是他从未想过的。
但是这些还不够,因为美国老师还要求解释,什么是中国纪年?为什么中国家谱记男不记女。为此女儿几乎一夜没睡。
第二天,老师走到女儿身边,惊喜地对她的作业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份作业”,
历史告一段落,说说英文写作课的作业有多难。
有以下题目:
1、本性独白。
(老师评语:希望你生活中快乐的时光可以帮助你渡过困难的时期。)
2、未解开的疑惑——写一件发生在你或你周围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让人不敢相信或无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梦。
(老师评语:你的“令人无法解释”的经历可真是耸人听闻而有趣呀!)
3、书信论文。要求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一件事,可以是两个人来回通信,也可以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须是一组信件,四五封左右。
(老师评语:年轻的爱是很美的事。)
4、给校长的一封信。可以反映你对学校的不满或肯定,或问一些你一直想问的问题。校长会读每一封信,然后到班里和你们讨论。
5、本性独白(2)。要求用一件事来反映你的个性,把重点放在心理描写上,全文用心理描写。
(老师评语:比赛之前的那种紧张是每一个运动员都要经历的。)
6、诗。写十种不同形式的诗:五行诗,美国五行诗,重复记号诗,HAIKU(一种不押韵的日本抒情诗),离合诗句(就是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拼成一个单词),字母诗(诗中包括所有的26个字母),政治诗,有形诗,每一节用“若是……但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为开头的诗。
老爸感慨,这些富有创意的题目和老师用心的评价令人感动。中国乃诗歌大国,可中国学生们什么时候写过诗?
女儿赴美只短短三个月,但是老爸发现女儿变化很大,作业虽难,但在邮件里,女儿说,经常和老师长谈,老师给了她很多的帮助,这在国内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因为接受女儿的“求援”,父女俩也多了交流沟通的机会,父母成为了女儿的学习伴侣,之前在国内,女儿从来没有与他讨论过任何学习问题,因为只要狂背“标准答案”就足以应付考试,而国内的作文题目,更是平庸且缺乏想象力。
相对,国外的作业新颖创新,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探索欲去专研,无形中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高了,在这个过程里,还学习到了知识,一点都不枯燥,并且老师热衷表扬,给与了学生自信。
一个学期过去了,女儿就提出要独立申请国外的大学了,并且很顺利的得到学校老师的推荐。
世上最惊恐最难考题
留学作业难倒中国老爸,英国的最难考题也是让人跌了眼镜。
今年英国牛津大学的考题还被评为最难考题。究竟有多难?
考题: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Would you prefer to be a vampire or a zombie?)
此题让见多不怪的英国人也跌了眼镜。《泰晤士报》因此称之为“世上最惊恐的考试”,《卫报》说这是“最难”的考题。
其实,今年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考题不止这一个。不过,其他题要答得好也不容易。
“谷歌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吗?” (Does Google know usbetter than we do?)
“莎士比亚太好了,没人能演吗?”(Is Shakespeare toogood for actors?)
“糖是不是该征税?”(Should sugar betaxed?)
还有比较传统的问题如:“音乐到勃拉姆斯嘎然而止吗?”(Music came to a fullstop with Brahms。)以及年年都有的伦理问题:“所有生命都重要,是吗?”(‘All lives matter’. Do they?)
牛津女生持刀伤人获缓刑,法律面前“美人”优待?
你是不是已经被这些问题难倒了?
不过,即便想成功考入牛津和剑桥大学,入读本科,光有好成绩是不够的。这两所大学都有面试一关,经常问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稀奇古怪”问题,考验学生的知识面和思想敏锐度。很多成绩异常优秀的学生往往过不了这一关。
下面就看看以往牛津剑桥的面试题,考考自己吧!
保温箱会思考吗?蜗牛有意识吗?(牛津-实验心理学)
这是一块树皮,请就它说点什么。(牛津-生物科学)
如果神无所不能,他是否能够创造出一块他举不动的石头?(牛津-古希腊古罗马学)
你更想成为一部小说还是一首诗?(牛津-英文)
你如何测量自己头部的重量?(剑桥-医学)
丈夫吃早餐时有在鸡蛋上涂柠檬酱的习惯,如果妻子已经多次表示她对此的厌恶,这个习惯是否足以成为离婚的理由?(剑桥-法学)
眼前的椅子真的在那里吗?(剑桥-哲学)
这样看来,脑洞该有多大才能完成这些考题呢?习惯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遇到这样的考题确实会奔溃。可为什么外国学生能适应这样的考题呢?
中外教育大辩论
教育话题一直是最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它关系着千秋万代。
这里不得不谈背后一个深沉的问题——中外的教育差异。
还记得BBC播放的一套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在英国本土及中国大陆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掀起了一场有关中英教育方法优劣之分的大辩论。
三集纪录片,长达一个月的连续跟踪拍摄,尖锐的文化冲突与师生矛盾,一开始让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教师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中国式教育必败无疑。结果不出我所料,几位中国老师带领的英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和中文考试中不仅全面击败对手,而且每门课均超出10分。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很可能分数差距更大。
有人说,这是BBC策划的真人秀。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东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试验,更希望真人秀激起一次关于教育的真拷问,以此为契机进行全民教育大讨论。我们尤其需要自我拷问:用什么评价教育的优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网友观点:
“中国初等教育更优秀。搜一下视频”比较中国和丹麦中学教育的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初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团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远高于丹麦学生。中国差在了高等教育上,就是大学,硕士,博士教育,中国还在沿用原来分配制度下的体制,导致高等教育学生都是混日子。 将来的世界必然是竞争的世界,英国学生可以不想竞争,但是不代表中国将来的精英不会去你们门口跟你们竞争。中国的学生就是在这种范围培养出来的,有本事就来竞争,没本事就把工作和机会,金钱,利益,成就,地位让出来,就是这么简单。”
@Lovecat
“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我家乡在山东,属于山东的小县城。我初中三年一直是5.30起床,风雨无阻,平均每年请假绝不会超过1天(事实上我小学5年只请过一天病假)。5.30起床,吃早饭,6点出门,6.30到学校。晚上8.30下课回家。高中则是5.10起床,5.50到学校,晚上9.45放学。很辛苦,教师的水平现在回想起来也实属平平,把Q读成球的英语老师,水平如何可想而知。初中时候一个年级8个班700人,我一向年级第一;高中时候一个年级十六个班,1200多人,我一直年级前十,大多时候前五,每次大考之后,年级前一百名的光荣榜都会挂在教学楼大厅里,每个人都看得到。上大学之后还有点沾沾自喜,可是,同寝室的同学,基本都是这种学习成绩。英国学生大概永远没法体会这种血一样拼杀的学习经历。
@mei 中国和澳大利亚
仿佛通篇都是中式教育的古怪。可以理解中式教育对于西方孩子们似乎太过严格,可以理解孩子们的不适应,但这并不止是对他们是一种挑战,作为外来者的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呢?这是任何两种文化交融时候产生的必然冲突和磨合,却趁势妖魔化了中式教育。跟拍一月,两百多个小时,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甚至是正常的课堂教学吗?剪片的魔力就在于此,可以引导观众到想去表达的方向。这样的不客观,让还未形成正确观念并且本来就对中式教育颇有微词的中国青少年们竟然发出共鸣觉得丢人的声音。我深深觉得这是一个媒体的强权报道,对所有看似不及他们的国家肆意质疑。有时候这种质疑已不仅仅是质疑,变成了攻击。
@金 澳大利亚墨尔本
比赛结果,有“完胜”一说。我认为应该算总账:从投入方面来看,要比较付出的时间,牺牲的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譬如在国内的孩子没有玩,这是付出的代价);还要比较“产出”,除了成绩㚈,是不是另有收获,如培养了学习兴趣,有课外阅读和活动,身心是愉快还是压抑......。教育应该让学生全面受益,所以,这个比试,不能只看成绩,要问一下两方面学生课内外的生活和感受。
“素质教育”在英国
谈到素质教育,不得不说英国的“素质教育”。尽管BBC纪录片呈现的只是一个不完整的侧面,下面从另外一个中国亲历者的叙述里,告诉你一个英国真实的教育。
广东惠州一小学校长:
“英式“素质教育”,那只不过是本人的一种说法。其实在英国,我们从未听人说起过“素质教育”这个词,然而我们却又深深地感受到英国的“素质教育”做得很实在,很有特色。
在英国,政府和学校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特别注重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他们提出的教育宗旨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卓越”,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才能,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政府要求学校必须从小学到中学不间断地开设“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健康教育(PSHE)”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对将来生活、工作有利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做准备。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强调和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意识、全球意识、团队协作精神、领导能力、生活生存能力、商业技能、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素质。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管理中和课程的设置上,而且也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我们参观与考察的学校,都是由学生担任向导,向客人介绍学校有关情况;学校许多文体活动也是学生在组织和指挥。
我所挂职的Debenham High School是英国萨克夫郡的一所名校,它以一些很有特色的管理与教育方式在影响学生。如该校学生9:00到校,全校教职员工每天8:50集中开例会。老校长Mj Crawshaw(英国名校长,2006年11月22日被英女王接见并授勋)说,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学校教职员工能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并交流信息,二是让学生一来校就看到老师在集中开会,从而感受到学校老师工作是认真负责的。这样,通过老师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该校每天9:20分全校学生集中开20分钟例会,每天的例会都有一个主题,如“运动与健康”、“艺术与生活”、“宗教与人生”、“文化的作用”、“污染与环境”等,由师生代表共同主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与社会大众要求相符的价值观与良好的行为品格。
在课程的设置上,该校除按国家的统一要求开设英语、数学、科学等核心课程及信息技术、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基础课程外,还根据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诸如服装设计、食品加工、工艺、商业技术及现代语言(外语)、艺术、文学、戏剧、表演、宗教、社会与人生、健康等一系列校本辅助或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发展方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让我感受至深的是,英国商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贯穿于所有的课程中。如,食品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食品,而且要讲经济效益,若做的食品拿去卖,要考虑如何才能卖个好价。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树立竞争意识,掌握一定的商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为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打下基础。
我在挂职的学校听了八年级的一节关于肺部的解剖生物课。教师通过电子板,介绍了肺的形状、结构及在人体内的位置,接着用实验说明肺的功能(由学生上台吹气,使石灰水变浑浊,演示肺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然后老师用一叶猪肺进行解剖,让学生一个个上台动手摸,观察了解其解剖结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教师接着通过电子板讲解肺及气泡的功能原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肺的功能以及应该怎样保护好“肺”。最后,教师趁热打铁地讲了吸烟对肺和人体的危害,展示了吸烟导致肺部变黑的解剖图,教育学生不要吸烟。显然,这节课不仅给人印象深刻,也让学生受益深远。
又如九年级的商业技巧课,采用学生喜欢的建房子的形式进行。教师先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给一盒相同的积木,并给一张清单,标明盒中每种长度的积木的条数及每条积木的价格,要求每组在30分钟内用积木搭建一座房子,并以所搭建的房子住得人多,用料最省钱为取胜的评判标准。显然,这节课不仅授课方式新颖、科学,而且灵活、生动,富有创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而且使学生的商业意识与技巧也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从课后反馈来看,这堂课很受学生欢迎,效果非常好。
学习归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英国人几乎不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却搞得实实在在;而在我国,从上到下都在谈“素质教育”,实际教学却仍然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徘徊呢?
实际上,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是否弄明白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二是“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显然,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教育之所以存在,是由其本来的价值与使命决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不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卓越”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才能,进而贡献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人才,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吗?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个性与特长的健康发展并获取将来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本领吗?
其实,英国的经验已经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教育,不管人们怎么称呼它,关键的问题是要清楚其本来的价值与使命,这是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时必须需要记住的!
发起一个小投票:
参考BBC中文网。
英国私校教育访谈第3集:英国华人妈妈分享 伊顿 哈罗如何选?
2018最新最全!中国人获得英国绿卡的十种方法 附视频攻略!
六年,239个案例,英国企业家移民模拟测试系统,帮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签证申请要求提供香港无犯罪记录证明?附赠香港无犯罪记录证明办理流程!
欧盟护照持有人如何免费办理父母移民英国,完成家庭及资产规划?
华人持有英国绿卡仍然被拒绝入境!英国入境你必须知道的几个关键!收藏!
投资移民如何申请National Insurance Number?
多名中国留学生海外失联,疑陷绑架骗局! 诈骗手法最全汇总 别上当!
干货 | 英国贷款,获取个人纳税收入,证明材料的正确途径!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