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anopath过来人
微信号:Panopath_liuxue
1
早上九点半,我被Snapchat特别的信息提示音吵醒了,原来是CSE课和我同一个小组的外国课友们在讨论今天晚上的趴体。
“Hey Jessy, you wanna join us?”
突然被cue的我有些受宠若惊,毕竟开学两个月来,尽管我一直在努力融入,我在组里的角色依然仅仅是the asian kid who is good at studying
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失去了刚开学那会儿想要成为“one of them”的动力。
盯着天花板,我纠结了起来;算了吧,去了也是继续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待在一边,明明插不进他们的对话却还要笑着假装很有共同话题的样子,真的好累。可是好不容易他们想起我一次,也许这次我终于可以扭转我nerd形象了呢?这次拒绝了,也许他们就真的不会把我当作他们的一份子了呢?
“Give me a sec, let me think about it.”
为了不错过早十的discussion,我如是回复。
2
在走去lecture hall的路上,我碰到了orientation时和我同一个组的Cathy,她画着挑眉穿着吊带legging拖着sandal,和身边的白人小哥哥一路打闹着地迎面走来。
“What's up, Jes?”
她笑着和我打招呼,露出了一口白牙。我突然想起刚见面时的她,那时候我们都拘谨得除了询问中英文名、家乡、专业就只剩下相顾无言。
而现在我似乎还是没有什么长进,尤其是和外国人相处时,即使表面一副热情开朗健谈的样子,内心却总是在打鼓,总是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地道,担心对方对自己发起的话题不感兴趣。明明期待着和外国友人们谈笑风生,聊起来后却又想赶紧逃离这场让人紧张的对话。
而Cathy,已经俨然一副abc的样子。她一定融入地很好吧,我想。好羡慕,要是融入白人圈这件事也能有人carry就好了。
“Sureee imma definitely go!”
我掏出手机,应下了group chat里的邀约。
再试几次吧,除了肤色不一样,他们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放平心态去趴体好好have fun啦。
3
然后,一年过去了,我们进入了大二。
我在大一想着的再试几次,有用吗?
是的,我可以在周五和隔壁来自墨西哥的Jackie和来自西班牙的Joyce一起化上大浓妆,去隔壁的Frat Street串街party;
我可以在学校的求职大会上,用得体的英语与来自各个行业的人士进行专业层面的交流;
我当然也享受每周去那个虽说成员有50个人但每次meeting只来十几个的小社团,和学天文的俄罗斯小哥、学生物的美国小姐姐一起看看视频;
我不怕在教授提出某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却几笔带过时,果断地举起手说could you please repeat that;
我也渐渐对于人群中各种口音的英语是哪个地方的人,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感应。
可是,当一天终了,将近午夜,我拿起手机,想要找点亲近的人唠唠嗑说说闲话、抱怨一下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差劲的教授、还有上课时旁边大声说话的同学,我还是习惯性的打开了微信。
我还是喜欢和我的中国朋友诉说自己的恋爱心事。
我还是喜欢和我的亚裔朋友吐露自己的童年趣事。
4
好难。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拥有白人朋友。
我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或者满足曾经的自己对于出国的憧憬,真正的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心,视这个地方为另一个家,称这里的人为family。哪怕我此刻可以说,自己成为了一个拥有多元的包容的社交圈的人,可是那些真正交心的、相处最亲密的人,还是这些和我来自同一个地方、和我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他们。
只有在和他们交流时,我才感受到真正的放松,不用感受突然想不起来某个单词的窘迫,不用在说完一个joke之后没有被get到时自己赶紧转移话题。我好像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无差别化交流,也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融入一个新的圈子。
所以,问完自己,在困意包围我之前,我隐隐约约地嘟囔了一句,我好像还没有交到一个白人朋友呢。
5
你们,在美国的大学里,
交到交心的美国白人朋友了吗?
MHC 大一
不知道如何开口的歪:没有。
OSU 大一
syn:没有。我觉得把他们视作朋友instead of white可能会好些,但我做不到。
UCSD 大一
易七:没有。
匿名 大一
匿名:没有。
SSIS 高三
凌:没有。在国际学校第六年,即便对西方文化有了比较彻底的了解,也没有语言障碍,但至今在学校也没有白人朋友。
南加大 大一
李洁云Rita:没有。有很nice的白人小姐姐可以交流,但交心的程度还不会到。
Tufts 大三
苦练视频剪辑的瞎子:没有。
匿名 大一
想要不慌的慌:没有。
UCLA 大二
大师:我没有哈哈哈哈哈哈哈!
UCI 大一
灰灰:没有。
Tulane 大一
自闭症患者:我没有🙃我很难受。而且我舍友也是白人,不怎么和我说话。每次我开始一个话题,她都是话题终结者。
YU 大一
雪代:没有,一般来说华人还是倾向于和华人交朋友吧。
6
我努力着挣扎着让自己融入美国白人的朋友圈。
但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排山倒海的挫败感,无数次质疑自己的社交能力后,我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而交朋友?是为了了解美国文化?是为了认识更多不一样的朋友?还是为了朋友圈里别人的一句“你融入的好棒啊”带来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如果是为了所谓的优越感,那这样的假装能维持多久?又对我自己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
常常听到有人说,
“来美国,就一定要交一些美国白人朋友嘛。”
“你看他,一点都不主动融入,只跟中国人玩。”
也会听到有人说。
“她啊,只跟外国人玩。”
“对啊,可能觉得自己太酷了,跟中国人玩不了。”
可是。
我不是为了开心才交朋友的吗?
我们作为留学生一直接受的想法是,你要去挑战呀,你要去踏出舒适圈呀。这在工作和学习上是行得通的,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和难做的事情才会让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但朋友这件事,既不是工作也不是学习,而是生活。
生活中,不一定。
我挑战了这件难得要死的事,只会让我生活更难过,何必这样呢?它会让任何人感到快乐吗?
交朋友应该是一个自然而双向的过程,交朋友也从来没有“一定要”和哪个国家的人。地域的转换也不应该是改变我们交友准则的原因。我和谁在一起玩,我和谁在一起说话,我和谁在一起开心,这个“谁”才是我的交心朋友,而不是每次说话都会胆战心惊怕着自己说错话的“谁”。
我们当然可以拥有美国的白人朋友,那挺好的呀。
但如果没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朋友这个词,并不需要国界来定义。我可以选择交美国朋友,也可以选择交中国朋友,或者选择印度、日本、法国、西班牙朋友,但是无论是什么国家,他们都是和我有着各种各样共同兴趣的人,他们都是我喜欢的人。在难过的时候可以要求一个抱抱,在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起转圈圈,在生气的时候可以一起骂出声。
我管我的朋友是哪国人呢,在一起开心不就好了吗?
我不愿也不会限制自己在只交某种类型的朋友中,因为更开放更包容也更乐意面对和接受任何一类朋友才是我来美国这个大熔炉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我珍惜且爱我的每一个朋友,无论TA来自哪里,无论我在哪里认识TA。
相关阅读: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