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来悉尼已经4个月了。在过去四个月里,我并没跟之前想象的那样花很多时间来理解这座城市,因此到现在还觉得她有点儿神经质。相反,倒真的有花很多时间读书,在北大也没有心这么静地用过功,因此收获很大。正好前段时间一直有人嫌我懒,不写东西,这些天又有明年要来交流的人问这边的情况,我就在这里一并写出来,也算对短暂的交换生活做个总结了。
我和王HL后来在谈起交换申请这件事的时候一致表示,申请之前没有听说过新南威尔士这个学校。最初想申墨大,但竞争太过激烈,才退而求其次选择UNSW,好处是:第一,在澳洲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一点好过位于堪培拉的澳洲国立(ANU);第二,百度了一下世界综合排名,40多,超出想象,比北大还高几名;第三,号称给5000澳元的奖学金。就这样,在北大带腻歪的我来到了这个南半球的陌生大学。
来了之后才知道,UNSW比想象中的有名,澳洲八所名校之一,商科是澳洲第一,当然主要是中国人读,经济、金融的课堂上,放眼望去都是黑脑瓜顶,放耳听去普通话混杂着各地方言,"鬼佬"(当地中国人对本地白人的称呼)很无情地被歧视了。当然工科、建筑、法律、医学也都很好。UNSW更是超乎想象的有钱,据说,在这个长条形、面积和北大相当的校园里,建筑物的数量以平均每年一栋的速度增长。图书馆几乎每年都会重新装修,电脑每年全部更换一次,这在电线杆子都还是木头的澳大利亚简直是荒谬的奢侈。当然,这些钱主要是中国留学生出的,记得来之前,只听贾庆国教授提过一次UNSW,他是这样说的:"澳大利亚有个大学叫新南威尔士,前些年挺名不见经传的,但自从澳洲搞教育出口之后就越搞越好,现在已经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在那个校园里,放眼望去,70%都是黑头发的,很多都是中国、日本、韩国的学生。"当然他夸张了,澳洲本来就亚洲移民多,很多亚洲人不是留学生,而是ABC或很小就移民。
再说说学习的事儿吧。一个学期最多可以选4门课,每门课每周3课时,算起来一共只有12学时,好像可以过得很爽,但真正读起来并不轻松,澳洲是全球读本科最累的国家。就拿我来说吧,因为是交换生,可以随便选课,所以选了两门国关专业课之余,又读了一门经济、一门金融。国关的两门课加在一起,每周都有100页左右的阅读量,其中一半是从学术期刊上直接拿下来的article,满篇都没有一句话少于4行的,都是GRE长难句,第一个月读得我那叫一个欲死不能。经济和金融的课每周都有作业,金融的课三周一次Quiz.不看书或是不做作业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每周除了上北大那种lecture之外,还有20人以内的tutorial,大家在一块讨论过去一周读过的内容或是点评作业,如果什么都不知道,就别想拿到participation的分数。因此,本姑娘来澳洲过像考拉一样生活的梦想就此化为泡影。
虽然被折磨得很惨,但说句公道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北大科学很多。在北大,除了很烂的课,每个课堂都有太多学生,条件所限再加上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惯性,教授很少提问,学生也懒得发问,课堂上几乎没有互动。每堂课信息量很大,但那些知识都是被直接灌输的,而不是通过独立的阅读和思考获得的。比如,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授会讲柏拉图说了什么,霍布斯的理论有哪些,整个课上下来会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和把控,但可能这些思想家的着作却读了不足一本。仔细想想,我们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理解只是教授自己的理解而已,这样的学习怎么能有发现和创新的产生呢?所以,现在才理解唐士奇老师说的那句话:"中国的大学生知识面很宽,什么都知道一点,但都一知半解。国外的大学生可能知道的不是很多,但他如果知道,就是真的知道。"
另外,还想在这里纠正一个国内普遍的错误认识,就是国外的大学生都不学习。我想说,哪里都有用功和不用功的学生,北大混日子的也大有人在。UNSW自然也有很多不学无术的人,有那种人们印象中英语都说不好、混个文凭就回家继承产业的中国富二代。但同时,UNSW里用功学习的人并不比北大少。UNSW的主图书馆有10层,平时也会是满满的,早上6点半开,6点半就有人去学习,晚上10点关,里面的人就会像北大图书馆关门的时候那样鱼贯而出。而且不止是中国人才用功学习。上讨论课的时候会发现,大量阅读、认真思考、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恰恰是一些当地人。我上microeconomic的时候和几个学commerse的大一女生混得挺熟,常下课跟她们一起吃饭。我发现她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讨论最多的不是谁和谁的男朋友,而是哪门课的作业难不难,哪个考试准备得怎么样,这倒是我在北大很少见到的。还有点不一样的是,这边的学生课余都会打工,自己挣零花钱。记得一次课上,教授让有工作经历的人举手,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傻在那里。
比较起来要没个完了,但我还是想说,这边的学术训练比北大要全面且严格。在北大2年半,小论文也写了不下20篇了,说实话,很少有哪一篇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详细讲解应该怎样写,也没有哪一篇发下来,告诉我得了多少分,更谈不上批改了。而且大部分教授是不看作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UNSW在学术训练上的成熟完善让我小受冲击。学校里有一个叫做Learning Center(LC)的机构,专门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学术。在Orientation Week(就是正式开学前帮助新生适应的一周)上,LC就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讲座,介绍各种学习方法、学术规范。后来我才发现LC是一个很强大的机构,拥有自己的网站,里面对学生的指导可以说是全面而细致,很多问题甚至看似白痴,比如怎样管理时间、怎样做笔记,但确是很多学生上到大二、大三还会存在的问题。至于怎样写文章,它给你提供的指导会细致到各种各样的连接词、不同版本的reference的方式等等。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单独辅导,咨询顾问的资历至少是在读博士,他们可以教你怎么利用图书馆、给论文提修改建议、甚至在你做pre之前陪你练习。开学才两周,我就预约了一次,跑去跟咨询顾问不带喘气儿地抱怨了半个多小时,那个印度人特别耐心地听我吼完学术文章如何看不懂、critical review不会写之类,就让我把书拿出来跟我一起看。安慰我说文章确实很难,作者写得不够清楚,然后又给我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还帮我把几个写作作业的要求分析了一遍,推荐我去看相关的辅导手册。这样的辅导,一个学生每学期可以预约五次,对于大学新生和英语非母语的国际学生来说真的很有帮助。
再说我写的那两篇作业,发下来的时候整个人被惊到了,接着都快感动哭了。那两篇文章从正文到注释、语法到格式被修改得鲜血淋淋的,还有详细的评语,讲哪好哪不好,为什么得这么多分,比高中作文改得还细呢。不过这方面也不能全怪北大的助教不负责任,一个人看那么多份,难免顾不过来。与之相比,UNSW对本科教育的师资力量绝对分配的够足,起码从人数上看是这样。就说发展学那门课吧,不到100个学生,3个tutor,而且这些tutor不像北大助教,一般都是教授的研究生,刚从本科上去,自己还不太知道怎么写文章呢。这边的助教,特别是社科类课程的助教,岁数都明显在40岁以上,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再加上负责的学生人数少,一般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回答学生各种问题。而且国外大学普遍对抄袭现象筛查特别严格,每篇论文都经过专门软件的检查,有超过30%的相似度即被判为抄袭,此外,注释的质量在评分标准中占据相当重要的比例。当然,只有严格的要求才会有足够的重视,只有用严谨的衡量标准才能塑造出严谨的治学者。我作为一个北大人,非常不好意思的承认,直到交换到UNSW,才接受到了正经的、完整的学术规范训练。在这个方面,北大还真的输很多分。
留学益网,真正免中介费,成就您的澳洲留学梦!
www.cstudyabraod.com
来电咨询:400-997-1573
咨询QQ/微信号:91254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