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
■ ID: open163
伦敦当地时间10月5日,苏富比艺术拍卖会。就在拍卖官一锤定音、观众随之欢呼时,意外发生了:
压轴拍卖品,Banksy(班克西)的名作《女孩与气球》,在一片喝彩声中,缓缓“自杀”,自己把自己撕成了碎纸条。
■ 名画“自毁”瞬间
拍卖会的主管在事后的记者会上说,几乎可以确认,是 Banksy 本人遥控设备,启动了暗藏的碎纸机。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还是不懂这幅价值104万英镑(约941.6万人民币)的艺术品为何自毁时,Banksy 本人通过社交媒体发了条视频。
这一切,都是 Banksy 早就预谋好的一场大戏。
■ Banksy官网截图
“几年前,我自己在画框里偷偷装了碎纸机,就是为了防止有朝一日这幅画被拍卖掉。”
拍卖会的主管说,“It appears we just got Banksy-ed.”——我们又被“班克西”了。
Banksy 成了个动词。
几乎可以代表“耍了整个世界”的意思。
● 没人见过 Banksy,他却把大事做了个遍
据《金融时报》,这幅被毁掉的拍卖品是2006年卖方直接从艺术家处购入的,背面附有 Banksy 的签名,真伪无需置疑。
原本预估以20万到30万英镑卖出,没想到,飙到了104万英镑的天价。
有人说,Banksy 此举是让作品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被抬高身价。
这也许说来合理,但不符合 Banksy 的一贯作风。
“摧毁的冲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
早先,Banksy 就有过一幅作品,讽刺附庸风雅为艺术“慷慨解囊”的人们。
画中,拍卖会场的主角作品上白纸黑字地写着:
“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 我不敢相信你们这群白痴居然真的会买这坨垃圾。
Banksy 才不会真的在乎他的作品会被标上什么“行价”。
在画里怼天怼地甚至不算什么,Banksy 干过的最轰动的事,是在2004年的诺丁山狂欢节上,把成捆的10元面值“英镑”撒向人群。
当然,是假币。
英镑上威严的女王头像被换成了翻白眼的戴安娜王妃。
有趣的是,他手绘的这些10元假币,后来被粉丝们炒到了200英镑一张。
造假币犯法,为此 Banksy 遭到英国警察的通缉。可直到今天他也没被抓住,甚至多了很多机会,通过创作调戏警察。
Banksy 是谁?他凭什么这么狂?
1974年,Banksy 出生在英国布里斯托,14岁被中学除名,年少轻狂的他许下心愿:要向全世界宣战。
从此开始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涂鸦生涯。
在伦敦,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的涂鸦,但却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2010年,Banksy 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才的街头艺术家之一,被《时代》杂志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与其他获奖者不同,他提供的照片,没露脸。
■ Banksy 在《时代》杂志官网的信息
早年的 Banksy 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是偷偷潜入卢浮宫,把自己的作品摆在那些世界名画旁边,供那些煞有其事的旁人“瞻仰”。
参观展览的游客煞有其事地在他的恶搞作品前端详讨论;更好笑的是,直到第八天,这幅画才被工作人员发现并处理掉。
为了讽刺性别歧视,他在英国布莱顿的一个同志街区的墙上,画了两个互相亲吻的男警察。
为了反对种族歧视,他在墙上画了个中国熊猫。
He is black
He is white
He is Asian
他既是“黑人”,也是“白人”,但他来自亚洲。
世界是 Banksy 的游乐场,他用自己的方式,照遍了人性的真相。
2013年,Banksy 承诺用上10个月的时间“装点”纽约街道。
新作品一旦完成,Banksy 会在网上放出消息,立刻就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追寻 Banksy 的步伐,找到他的画。
■ 人们聚集在 Banksy 的作品前
有人拍照片,发 Twitter;
有人直接在 Banksy 的作品上继续作画覆盖;
有人找到后把整面墙扒下来,把 Banksy 的画“收藏”;
有人还没来得及看,只过了几个小时画作就被清理掉了……
一天,Banksy 雇了一个老头在街边摆摊卖他的作品,一幅60美元。
没人知道这些都是 Banksy 的真迹。
从中午12:30到晚上6:00,一共只卖了420美元。
有人成功讲价到打对折才买走;也有人,买了四幅,只是因为家里装修房子墙上有点空。
第二天,Banksy 在个人 Instagram上公布:“昨天我在公园里摆了个货摊,卖的都是100% Banksy 真迹,还有亲笔签名。每幅画仅售60美元。”
本来少有人问津的60美元一幅的画,被 Banksy 盖章认证后,转身就估价14万英镑(约126万人民币)。
人们追随的,不过是 Banksy 的名气,倒不一定是他作品背后的价值。
能看懂并认同 Banksy 作品的人,在不经他人言论影响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寥寥。
Banksy 的每个创意,都带着浓厚的讽刺意味。
包括纪录片这种大工程。
● 让张曼玉着迷,Banksy的神秘很嚣张
Banksy 的铁杆粉丝 Thierry 给他拍了一部纪录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画廊外的天赋),这部作品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缘分是这样被“强扭”来的:Thierry 是个随时随地在录像的怪人。
他原本是个普通的服装店老板,从二手市场花50美元淘来的衣服,找个设计师包装一下,经常能卖到400美元,有时甚至卖到5000美元。
但他喜欢在深更半夜去街头录那些“街头艺术家”,拍他们如何创作、如何被警察驱赶,顺便给艺术家们打打下手。
时间一久,他认识了大名鼎鼎的 Banksy。Thierry 说自己想制作一部关于街头艺术家的纪录片,没想到 Banksy 竟然同意了参与,而且只有两个条件:Banksy 自己不露脸、准备采用的片段他要过目。
就这样,铁粉 Thierry 跟着 Banksy 到处创作,跟着他去工作室,见识 Banksy 如何造出了假币,又是如何制造了一起起轰动。
“关键是大部分的艺术品都会保留好几百年,比如雕塑或者油画,但是街头艺术的寿命较为短暂,所以需要记录,我需要一个懂得使用摄影机的人。” Banksy 说。
片子该成型了,谁知道,毫无技术功力的Thierry,剪出了一坨毫无意义的垃圾。
发现纪录片这条路走不太通了,Banksy 索性开始教 Thierry 涂鸦。
Thierry 模仿大师名作,将名画进行“恶意破坏”后再创造,“一通乱搞”后,却意外地一举成名。
认识Thierry的街头艺术家都对他嗤之以鼻,但这丝毫不影响媒体尊称他为“艺术家”。
顺势而为,Banksy 趁着热度帮 Thierry 办了自己的绘画展,主题就叫“Life is Beautiful”(生命是美好的)。
展览持续了两个月,Thierry 收到了各界好评,他的作品继而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的展览中。
行家看门道。
纪录片中的一个“涂鸦行家”,也对各界人士的好评保持质疑。
“我是怀着善意看这件事。但即使你是出于好意,有时候也会做错事。将大量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试图创造出一个整体的艺术风格,我觉得有点不太成熟。”
委婉的措辞背后,潜藏着一句“可笑”。
纪录片中,人们对 Banksy 和 Thierry 作品背后的现实意义口若悬河,旁听的人觉得讲得头头是道频频点头。
看到有人买画,人们纷纷跟风刷卡。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更加讽刺的是,纪录片的结尾,Thierry 在一面残破的墙上涂上“生命是美好的”,亲眼看着它崩塌。
全剧终。
整部作品,像是 Banksy 设计好的一盘大棋。用这一场“真人秀”告诉世人:
我不需要名利,我只是想要一面能画画的墙,来告诉你们这个世界是多么荒唐可笑。
近年来,涂鸦这种形式已经承载不了这位鬼才满溢的才华了。为了能更好的表达自己,Banksy 跑去开了一个暗黑迪士尼,和一家有着“全世界最糟糕的窗外风景”的酒店。
■ 暗黑迪士尼乐园透着“反乌托邦”的阴森气氛 / 视觉中国
颓废、混沌、无序、暗黑成为了园内所有壁画、装置艺术的风格标签,与迪士尼所倡导的童真、美好主题形成鲜明对立,且极具激进意味。
这座“反乌托邦乐园”,被 Banksy 描述为是一个“不适合孩童造访的家庭主题乐园”。
■ 被英国海鸥袭击的妇人 / 视觉中国
游乐园拆除后的所有材料,都将用于难民营的建设。
在游乐园关闭后,Banksy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争议领土伯利恒( Bethlehem)上,建了一座名为“ The Walled Off Hotel ”的旅店。
旅店内有八间主题客房和一间总统套房,Banksy 以自己的作品“点缀”了整个房间。
■ 酒店内饰:管理人员与抗议者的枕头大战 / 视觉中国
■ 拥有“最烂窗外风景” 的酒店客房 / 视觉中国
Banksy越神秘,各大媒体就越均孜孜不倦于“Banksy 真实身份曝光”。
早在2008年,《每日邮报》对他追踪了整整一年,科学家甚至运用地理分析技术的侦探手段想把他“揪”出来。
可直到今天,一无所获。
这些都没能影响 Banksy 在全球影响力的扩张。
张曼玉和谢霆锋同游伦敦时,张曼玉特意提到Banksy,说他是“真正的英雄。”
虽然街头涂鸦是违法的,但 Banksy 的画作,还是被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
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等一众欧美明星是他的头号粉丝,不惜豪掷千金求购他的作品。
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他也一样拒绝出席颁奖典礼。
英国媒体曾做过一次“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Banksy 被推上了榜首。
当然,如果 Banksy 仅有神秘作噱头,影响力远不足至此。
● 人人渴望成名,Banksy 是个特例
Banksy 也许也只是个假名字,但他的精神真实存在。
正如那些涂鸦真实存在于墙上,那些反战、反精英、反隔离的态度也真实存在——且不止存在于 Banksy 一个人的心里。
在嘲讽与捉弄的同时,Banksy 心怀天真和怜悯,他曾冒着被杀风险到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墙上创作,只为给那片冰冷残酷的土地带去一片温情。
飞过隔离墙的小女孩,既是战区灾民无声的呐喊,也是这位鬼才心底的正义与柔软。
在 Banksy 的涂鸦作品中,反战的主题贯穿始终。
比如,穿上了防弹衣的和平鸽,也免不了被瞄准的命运。
拥有最迷人微笑的蒙娜丽莎,也扛起了武器。
他涂鸦作品的另一个常见主题,是讽刺拜金和畸形的消费观。
瘦弱的孩子拉车,大腹便便的两个富人拍照取乐;
一栋高级大楼墙上,购物的主妇被沉重的车子拖下楼;
手里紧握股票涨势命脉的人,驱赶无家可归的人们。那红色的箭头,好像一把利剑……
当然,也少不了对天真的赞颂,和对人性的呐喊。
马路上的两条指示线延伸到墙上,冷血、无情、充满强制意味的禁停双黄线, Banksy 给它一个戏剧性的急转弯,街角开出的花让人感到了一点点城市的善意。
在一家性健康医院的墙外,画尽一个男人的“绝望”。
在不起眼的墙面,见缝插针戳痛被社交媒体绑架的人们。
Banksy 把自己拍卖到价值百万英镑的作品销毁,却在伦敦、纽约、巴以边界等城市边边角角的墙面下嬉笑怒骂,为最无力、最绝望的群体呐喊,替手无寸铁的人发声。
见尽了世间最残酷暴戾的真相,也才能看透最真实感人的美。
Banksy 是街头艺术家,更是社会运动家。
老鼠、猴子、猫狗是他作品里的常客。鼠辈象征着疲于奔命的那些人,在这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中,劳劳碌碌终其一生。
他的作品有对现实深刻的反思:超前消费、城市化、大众传播,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 讽刺新闻媒体不够客观
■ 现实主义批判作品《野餐》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差的时代。”
在看似歌舞升平却暗流涌动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 Banksy 这样离经叛道的反叛家、嘲讽者、反思家。
他针砭时弊揭露黑暗,为弱势群体呐喊,让沉迷于美妙新世界的人苏醒,给这个什么事都能炒得热火朝天的现代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冷思考。
同时,Banksy 也召唤光明孕育希望。
当世界越灰暗,越需要光明与希望。
是他的那股坚持自我和洞察世事的酷,赢得了全世界的支持者。
人们对他的狂热追逐与疯狂痴迷,也是对真实、诚恳、敢作敢为作风的诚挚期许,对真善美世界的美好向往。
■ 人们驻足在 Banksy 留下的装在车里的“桃源仙境”外拍照
一个事物被追捧,说明它流行,却不代表它是真正的艺术。
能真正鉴证作品价值的只有时间,经得住岁月的考验留下来的才是经典。
比如,会在玻璃罩里被保护起来的那些。
Banksy 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
我本来试图拯救世界,但现在我不确定我是否真的足够喜欢它。
这个世界,是在开玩笑呢?还是在开玩笑呢?
●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网易公开课,分享你想要的知识。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本文图片来自 Banksy 官网、纪录片截图及视觉中国
· 文章仅限原作者观点 |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