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引发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热烈讨论。到底是英国的熊孩子享受了优越的社会福利不思上进,还是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水土不服?8月19日,搜狐教育携手21世纪教育研究院、英国教育专刊、英国百福教育联合在北京、伦敦两地同时举办中英教育沙龙,邀请两国的校长、教育专家和家长进行跨国对话。
英国百福集团CEO,国际教育联盟集团总裁,英国华证委员会董事会主席,教育部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创始人马良在沙龙中表示: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是导火索,不是炸药。最多是个小鞭炮,不是任何一种焰火。教育,不是闹剧。教师,不是喜剧或者悲剧演员。
以下为英国百福教育CEO马良的分享节选:
听说BBC做了这个片子,起初并没有留意,也不觉得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直到周围的同事、朋友、合作伙伴,甚至国内的媒体不断打电话来问,才坐下来看了一遍。说实在的,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这个片子是够虐心的了。
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是导火索,不是炸药。最多是个小鞭炮,不是任何一种焰火。
教育,不是闹剧。教师,不是喜剧或者悲剧演员。
媒体,火了。观众,也绝对不能被误导。
这是一场设定结果的游戏,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就有可能误导人们的判断。
总的来说,这是个“稼接”游戏(把梨接到苹果树上),不是教育比较研究。从幼儿园到中学,种子已经发芽成苗。
这个片子,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就是让大家更加直观地看到:教育,是教书,更是育人。没有“育人”,“教书”很难有好的结果。
在英国学校的环境,用中国的教师,以中国的方式,不是理想的研究方式,起码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
中国教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十年树人的问题:为什么学习?不想学也得学吗?学不会又怎么样?你能把我怎么样?实属不易。
由于文化差异,让英国学生把最严厉的中国课堂体罚当成了娱乐和标新立异的机会。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尊重教师、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的问题。
在英国学生看来,中国学生是在“玩命”,而英国学生只需要“尽力”。对于学生的责任,两国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我们可以思考:如果中国的媒体也拍个片子,把英国学生、英国教师,放在中国的学校,继续教授英国的课程,依然会非常有娱乐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片子里,教师的语言问题,很重要。事实上,英国学生应该更喜欢英国教师的口音、身体语言,以及对于人种的心理暗示。
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教学,是一个体系。教师,是整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系统支持的任何单元,都是困难的。
关于政治思想课
向英国孩子,讲孔子。是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如果讲英国的名人、英雄或者圣人,会怎么样?
这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当好教师遇到了坏孩子。我们看到了:课堂秩序,是教学的基础。
当然,中国教师不是不知道如何对付表现差的学生,有时没有必要,心理上有负担。其实,在一个整体环境的作用下,课堂秩序的压力会减轻很多。
关于学习的目的
中国人比较注重“高大威猛”、“望子成龙”、“家族基因”,而英国人比较注重“当下快乐”、“个性成长”、“互相尊重”。中国人注重“教化”,就是:我说,你听。英国人注重“体验”,就是:我不说,你自己感受。中国人总是说: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成功的人”,英国人则强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幸福的生活”。中国人希望“先苦后甜”,英国人力争“先爽再说”。这样一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作用,就大不相同了。
关于英国的私校精英教育
在英国,私校是比较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这一点,和中国没有多大差别。家长们也是根据这些来选择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就要准备参加各种选拨考试,有的名校甚至提前五年就开始考试。考试题,非常难。目的就是按人数名额选择最好的苗子,以便在几年后有好的升学率。当然,学生成绩、才艺素养和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都是选拨学生的参考因素。各私校的特点不同,选择学生时注意的条件也不一样。但是,家庭背景,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我看来,英国人骨子里还是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关于社会福利的影响
中英两国情况不同,两国学生的感受也就不同了,学生们不大容易体验到这种差别,教师们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但是,这是表相,本质还是“人生观”。为什么而活着?为什么而学?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当然是怎么乐就怎么活。苏轼《贾谊论》中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美式足球冠军文斯.隆巴迪说得好: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uccessful person and others is not a lack of strength, not a lack of knowledge, but rather a lack of will.”事实上,英国的主流社会还是十分注重“标本皆顾”。
关于中英两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英国来说:以“自由、快乐”为荣的英国教育,怎么“保证成绩”?而对于中国来说:以“保证成绩”为荣的中国教育,怎么能够“自由、快乐”?对于中英教育合作或者教育输出来说: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个“教育时差”问题。
关于教育核心问题“到底培养什么人”
英国教育,注重个性化,尊重个人意愿,包括政治倾向、宗教信仰、个人表现等。积极地看,这符合“有教无类”;消极地看,这会助长“自私自利”。“无所作为”,在英国不算什么大错,而在中国“这还了得?”
关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形式。英国学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较为自我,可以自由提问,可以反对老师,可以标新立异,即使“哗众取宠”也不算什么大的原则错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来源:搜狐教育
原文链接: http://3g.k.sohu.com/t/n6610045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更多英国教育界人士精彩评论:
英国名校长协会主席 克里斯 金:英国的私立学校同样很“Tough”
链接: http://3g.k.sohu.com/t/n6609816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英国圣乔治温莎城堡学校幼儿部创始人 潘 格里芬: 一个月的试验并不能体现价值
链接:http://3g.k.sohu.com/t/n66098167?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英国私校校长Ian Mullins:BBC纪录片是场“真人秀”
链接:http://3g.k.sohu.com/t/n66099848?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