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Canary Wharf参加了一场伦敦交易员群体的闭门小会谈。经过昨天的会谈,发现很多自己原本以为是个人总结出来的独门绝技,其实是业内广泛使用的公开秘密 or untold truth,市场里的职业交易员都在用近似的方法、逻辑和原理去盈利,只是很少有人会把它们的核心细节写到教科书里罢了。
就像Kensho的老板Daniel Nadler要是不公开揭露SP500与美元指数的关联公式,有些简单易用的交易策略也许就还是秘密但又公开地流传在纽约华尔街或是伦敦金融城的交易员小群体里吧。时年28岁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Daniel Nadler在2012年1月24日于Bloomberg上与人合著了一篇文章,文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美元的走强来预测标普500指数每周的走低情况。在当时,交易员们正利用美元与标普指数之间的这种关系大赚特赚。交易员们当时给他的电话就像是说,‘你是个叛徒!如果你发现了这种关系,那你就利用这种关系来交易——不要公开它啊,导致大家无法进行套利交易。’
当然,那些内部流传的公开秘密其实也没有那么神,拿给普通人操作也许依然不能盈利,毕竟对市场感受不深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一些操作逻辑, 理解不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就很难去复制那些成功的交易。但从中也反映出我曾经的领导反复强调的一个道理:企业亏损的原因有千千万,但不同企业的盈利因素却往往相近。
还有,对于一个成功的交易策略,其背后支撑的交易理念(Idea)与其背后的细节处理(Details)同样重要。学院派的教授们通常能提出很多标新立异的优秀理念,但若没有自身行业人士的反复调试、打磨、与细节修改以及执行策略,这些策略是很难从每年市场当中产生的成千上万个交易策略当中脱颖而出的。‘光有一个牛B的Idea还远远不够,你还需懂得如何去执行与贯彻’
关于交流的作用,个人认为对于成熟交易员来说,其通过行家交流实现自我成就感的意义要高于学习意义,我相信即使我们再怎么阐述自己的理念,成熟的交易员还是该怎么玩就怎么玩,并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言之有理就改变自己的交易策略。就像我有我自己的操作模式,并不会因为之前各位的方法看起来有多么的诱人就会去轻易改变的,大家的方法都不一样,也都很好很优秀,但是我习惯用我自己的方式在选定的战场以喜欢的时间去做,虽然和大家交流能涨很多见识,但并不会影响我的交易方式。
另外就是一些小自营团队的交易员或者Quant们吐槽了下大投行的自营团队,他们认为这些机构的很多交易策略要么就是屠龙之术,如果几千亿资金和几百人团队的话,可以为之一用。但是每一位团队成员做的工作毕竟是只是几百分之一,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外界传说中的那么强,从’人‘的角度来说,个人发展其实挺受限制,尤其是上次金融危机过后的一步步政策收紧。
有一位年过半百的伦敦前辈现在就等着单位把他裁掉,然后领一笔不错的解职补偿自己出来从头开始自己做交易。 大多数投行人要么就是最终出来单干(这个现象在近几年尤为明显),要么就是呆在中层拿着不错的收入过上安逸美满的日子,等待丰厚的解职费用解甲归田(因为积累的工龄比较长,所以解职补偿比较高)。还有的就是一步步爬上去,要么最后晋升顶级高层,要么就是跳槽去买方或者是像高盛亚洲的柳青那样跳槽产业界。
在大机构真正能干到退休的人真是凤毛菱角。国内的现代金融市场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历史有限时间太短,现在在位的其实都是青壮中年,这类成熟金融市场的现象在国内还未能完全显现出来,关于金融从业人员的更迭特征其实还不甚明显。比如包括索罗斯、格罗斯、巴菲特等很多投资大师,都是五十岁以后才真正成熟的,国内市场上还几乎没有投资经理现在到五十了,所以说中国未必不能在近十年内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投资大师或交易大师。
关于大机构的发型金融产品,我本人想吐点槽(由于个人条件所限,为了避免地图炮,吐槽效果目前仅限伦敦)
我前阵子想着我们团队的交易收入也许投机性质比较强,出于为自己个人资产的保值考虑,想拿一点个人资产去伦敦的大银行买点金融产品做一点保值。但是当我去巴克莱咨询的时候,它家产品经理给我推荐的所谓’稳健性‘公募几乎没有盈利超过2%的,’成长性‘产品几乎没有能在在过去一年中盈利的。当时给我推荐产品的那个产品经理自己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据昨天回家后和朋友聊天,发现别说公募基金,就是许多大型对冲基金和PE,收益率也才勉强赶上指数,严重怀疑部分大机构是靠管理费活着的,不排除有少数能人,但是会容易被更多平庸的人拉下来。这也许才导致了我上周推送的《打破华尔街暴利垄断的华裔小子》文中提到的现象吧。
查看这类基金的的过往表现记录,真正能outperform的都不是diversify的,查一查他们的持仓,基本跟指数成份一模一样,很多是披着公募外衣的ETF。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类产品的管理费利润与成本有多少。现在觉得对我来说,操作去杠杆化的SP500合约已经足够保值并不跑输市面上的大多数金融产品了。而且个人操作还无需缴纳业内标准的“2+20”费率结构。
貌似今天的推送没有什么主题,那就再次强调一下吧,好的交易策略通常都‘操作简单’、‘逻辑清晰’、‘可复制性强’、‘成本低廉’ (此处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合规成本等)。
花拳绣腿容易在阴沟里翻船。
PS: 听闻近期有人打着‘伦敦交易员’的旗号做培训班,本人尚未抽出时间去查实真伪,但是我保证那个伦敦交易员真的不是我,我也从没有也从未想过去开班做培训。除开性格不合适以及个人实力有限以外,其他原因我在上周的《【WeChat】专业交易交流群里的一些精华讨论摘选》里有过部分介绍,回复关键字‘聊天记录’即可查阅。
微信公众号:伦敦交易员 ID:LondonFinance,多谢赏脸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个人微信:Finance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