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完胜英国熊孩子,中式教育真的适合英国学校吗?—— 中英专家跨国直播大吐槽!

2015年08月19日 英国教育专刊



昨天,BBC一共三集的纪录片终于播完,最后一集,是检验成果的时候了,中国实验班的英国熊孩子完胜!考试成绩相比其他英国班的孩子高出了一节, 这个纪录片的播出确实引起了中英两国各界人士的关注!5位中国老师在英国的纪录片在中英两国都掀起巨大的争议。 有人说这些老师其实都不是十分典型的中国老师,有人认为这些老师英语实在是太烂了,还有网友说那个爱哭的女老师太丢脸了!!(是说中间那个吗?)



纪录片确实达到了引起人们关注的目的,这个经媒体发酵的教育实验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这样的教育模式真的适合直接嫁接在英国教育上吗?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健康快乐的学习,还是成绩至上?槽点很多的样子。。。。


围绕着这些话题,8月19日(今日),搜狐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英国教育专刊、英国百福教育联合在北京和伦敦同时召开沙龙,邀请中英学校校长、教育专家和家长就中英教育话题进行跨国对(tu)话 (cao)。


中英跨国对话沙龙于中国时间15:30开始,线上共有28万网友参与直播讨论,线下也有不少网友和教育界人士参加沙龙。


沙龙由杨东平老师主持,开始是中国会场嘉宾现场嘉宾主题发言,随后是现场嘉宾自由讨论,期间,连线英国分会场,由英国嘉宾发言分享观点。





中国会场到场有:


主持人: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嘉宾:

熊永昌,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夏谷鸣,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房莉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英国分会场特邀连线嘉宾:


Chris King,英国名校长协会HMC主席,莱斯特文法学校校长

Ian Mullins, LVS校长

Pat Griffin,英国学校质量评审员

伍善雄,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

马良,英国百福教育CEO

黄珍理,依岭中文学校校长,并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工作

李琳,布莱顿及豪富市华协会中文学校,任教务长

梁乔,飞鷹中文学校老师并任Sussex University 中文系讲师

刘彦,雷汀中文学校校长,Oxford High School 中文教师

何秀华,原牛津中文学院老师,现职 Oxford High School 中文科教师

廖秀琴,伦敦普通话简体字中文学校副校长,任教Hardly Community College


杨东平老师


最后是中英两国嘉宾与现场和线上观众互动,嘉宾就网友提出的一些问题做出了回答。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些嘉宾的观点:



夏谷鸣(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反思我们自身的教育,我们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这个案例出来以后,给一部分人找出理由了,我们不是很好吗?我们要知道BBC搞的项目,搬过去的中国式教育,未必反映中国现状教育,比如12小时待在学校里面,在中国也许有这种学校,未必是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待12小时。再比如每天升旗上课,据我所知,我们学校一周升一次旗而已,BBC建构模拟中国教育,未必完全到位反映中国教育。他给你规定好了,就这样做,你有班主任就安排班主任,升国旗就升国旗。我们要有批判的观念去对待它。

马良(英国百福教育CEO):


关于学习的目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高大威猛”、“望子成龙”、“家族基因”,而英国人比较注重“当下快乐”、“个性成长”、“互相尊重”。中国人注重“教化”,就是:我说,你听。英国人注重“体验”,就是:我不说,你自己感受。中国人总是说: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成功的人”,英国人则强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幸福的生活”。中国人希望“先苦后甜”,英国人力争“先爽再说”。这样一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作用,就大不相同了。

Ian Mullins(英国LVS校长):

我认为从节目当中看到了有以下两个方面是需要英国学校教育所值得重视的,一是提升教师本身的价值,二是使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教师的价值。所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够对教师和学校教育足够的重视。在多次造访中国学校的经验中,我发现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并且自学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我们说教育的长期目标是终身学习,那么从小培养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Chris King
(英国名校长协会HMC主席


莱斯特文法学校校长: 看完了BBC纪录片之后对于教育的改革有何感想?看完我并不认为这个纪录片对于中英的教育体系会带来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或许会有点调整或借鉴。比如,也许会让部分中国老师有一些变化,减少追求整齐统一性,更偏向于个性化教学。对于英国教师而言,也许在此之后会对学生要求会更高,对于学生的期望值会变的更高。

熊永昌(北京市一零一学校副校长):


我们确实有需要向人家学习的地方。我们竞争过于年龄偏小,向下延伸太多,甚至进幼儿园就要考试,这个年龄段,你给他过度竞争就容易出问题,特别是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的问题,我们给学生和家长也灌输,心理健康才能谋求幸福。你希望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第一是要身心健康,我们这种竞争,可能在高中阶段,比高中,比初中大一些,如果把低年龄段的竞争弱化或者没有是最好的。


更多沙龙访谈内容,请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嘉宾们都纷纷根据BBC纪录片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大部分嘉宾都并不认为这个纪录片能完全反应出中英教育的融合,但是从一个侧面,让人们对中英教育体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


将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嫁接到一个实验的学生群体,再加上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注定了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而教育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短一个月就能改变学生的本质。BBC瞬间让中英两国的焦点瞬间汇集到了教育这个大问题上,其实才真正达到了这个纪录片的目的。让学生、家长、学校和广大群众都能正视教育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从吸取两国教育的优点。



By Landy



来源:搜狐教育,英国教育专刊综合整理编辑,转载请务必注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