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1986年就到了中国,那时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你为什么选择在那时来中国?
吴百纳:我那时候刚刚从大学毕业,开始学中文。我对中国很感兴趣,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未来改革,等等,所以我想,最好自己来中国,亲眼看一下中国是什么样,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学习中文。
那时的中国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吴百纳:他们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都想更深入地了解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他们只是通过我、通过课本了解外国,所以他们都很努力、很积极地学英语。
当时中国的英文教育是什么水平?
吴百纳:我觉得在有的地方水平比较高,特别是外语学校,可是其他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和英国人、美国人学英语。我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外国人。那时候的英文教育水平比现在低一些。
当时的中国学生对英国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吴百纳:他们对英国的看法大多数是从书本里面来的,比如说他们很努力地学莎士比亚、狄更斯、杰克•伦敦等作家的作品。我就帮他们了解那时英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情况。
你最近又去一些中国大学演讲。和当年比,中国学生的面貌有什么变化?
吴百纳:他们还是很聪明、很积极。现在因为国际化,学生比以前更了解世界上的情况,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广泛,包括关于欧盟、气候变化、政治、经济的问题,比如亚投行的问题。这些学生是21世纪的未来。
和八十年代相比,你觉得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百纳:八十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现在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可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改变是互联网——八十年代我在中国教书的地方只有一个电话,现在差不多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手机。人们可以用互联网研究知识,比较容易了解世界。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变化。
在你看来,中英两国政府间的文化交往有哪些比较经典的案例?
吴百纳:我们最近几年有一系列的政府活动。2009年,两国签署了“中英文化交流计划”。去年,我们有高层领导对话。去年6月份,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两国领导人确定2015年为中英文化交流年。这三个活动是近几年来特别重要的政府文化交流活动。
民间文化交流呢?
吴百纳:这方面我们有传统的(部分),也有创新的(部分)。比如说去年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有一个中国古代画展。去年在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展览——《明:盛世皇朝50年》。这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
现代文化的交流部分,比如英国的电影。最近《王牌特工》(在中国放映),7月份有新的《小羊肖恩》电影。我自己很期待新的《007》电影。音乐方面,去年中国的爱乐乐团参加了“BBC逍遥音乐节”。还有电视剧《唐顿庄园》,据我了解,有1亿多的中国人看了这个电视剧。
今年是第一个中英文化交流年,英国在中国要推出30个左右的当代艺术项目。为什么选择当代艺术作为推介重点?你会向中国朋友重点推荐哪几个项目?
吴百纳:这是两国第一个中英文化交流年,我们要更深地了解两国的现代文化。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在中学、大学都有机会学点英国文化,包括莎士比亚、古典音乐,但是今年我们想给中国人介绍一下英国的创新文化,所以我们安排的活动都是创新的现代项目。
比如音乐方面,我们有一个活动叫“遇见英伦音乐”,在北京、广州、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公共汽车上,只要拿起手机扫码,就可以收听英国音乐。
此外,年轻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是上海世博会英国“蒲公英”馆的设计人,这次中英文化年会有他的展览。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大国,在这一方面,你认为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之间以后有什么合作的可能?
吴百纳:在我们国家的GDP中,文化(创意产业)占5%,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它包括建筑、工艺、设计、电影、电视、出版、博物馆等等方面。我知道,中国也要支持这些文化在中国经济中的发展。2014年,中英两国签订了合拍片协议,我们开始跟中国拍电影,这应该是很好的方面。
我们看到,英国的文化企业到中国来,最有名的应该是阿德曼动画公司(注:《小羊肖恩》出品方之一、世界领先的“定格动画”制作者),这个应该是特别好的。我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支持这些文化企业的合办活动。
你做过微访谈。有网友问你,除了薯条和鱼,英国还有没有其他的美食?
吴百纳:肯定鱼和薯条是英国很有名的,我鼓励所有去英国的旅客吃一下。我们也有很好的水果,特别是苹果、草莓。英国有很多农业,我们用面粉做特别好的蛋糕,还有特别有名的司康饼,所以我鼓励去英国的旅客吃一些司康饼和蛋糕。我们还有派,这个也是很好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岛国,我们有特别好吃的鱼。
我们的食品跟中国不一样,我在英国也能吃中国菜,我也鼓励(中国)人吃一下我们英国的特产。
观看吴大使完整中文访谈视频:
更多中英文化年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腾讯文化专题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