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堵住财政资金“跑冒滴漏”

2014年06月26日 英国注册独立董事协会



财政管理和预算执行中很多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中国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亟须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国政府部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关系,切断财政资金流转和使用过程中的利益链条。

昨天,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二届中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报告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相关报道见A4版)。中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计署报告,近年来已经成为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总会集中披露一些中央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出现的问题,其中还有审计中查出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通报。

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审计署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314起,涉及1100多人。这两个数字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112起、300多人和175起、630多人,2013年则出现了大幅上升。这表明在十八大以来持续的反腐高压态势下,越来越多原来隐藏得很深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暴露了出来,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审计风暴”越刮越猛,但这些问题和事件却未见明显减少?

  

记得在九届中国人大期间,审计署开始公开一些政府部门财政资金使用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令人触目惊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复一年的审计报告不断揭露出有关问题,舆论的关注度逐渐有所下降,不少人开始产生了“审丑疲劳”。让人疑惑的是,大量违反财经纪律的事件不断出现,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制度缺失上找原因。政府不是一个盈利机构,维持它运转的资金主要来自民众的税收,如果缺少对政府的监督,不对财政资金转和使用建立严密的约束机制,一些政府部门就难以遏制滥用财政资金的冲动,并且运用其刚性的行政权力扩充税收,加重社会负担,一些腐败分子也会利用这种制度漏洞大肆贪腐。审计对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当然不能放过,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审计发现制度上的漏洞,推动加强财经制度建设。刘家义审计长在报告中指出的一些问题,诸如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界定不清晰,部分财政资金分配不规范,“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不严格等等,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制度不严密所造成的,一些经济犯罪分子借此为自己构筑起了“防空洞”,一些已经审计出的问题“年年审计年年犯”,其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加强财经制度建设,把政府使用财政资金的权力关在笼子里,有人可能担心,这会不会降低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从根本上说,财政资金的运用,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事务中陷得过深,导致过度追求资金使用效率,很多时候甚至凭部门最高长官一句话,就可以轻易突破制度规范,这使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审计作为财政资金的守护者,应该努力从审计中发现共性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针对政府部门财政资金预决算过于粗放、财政部门给其他政府部门拨转财政资金如何做到精准化等问题,审计署应组织深入研究,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从制度上堵住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从源头上阻塞经济犯罪分子的运作空间。

  此次审计工作报告,体现了审计工作一手抓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打击和惩处腐败,一手抓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建设,积极提出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建议的特征。要让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真正合理化规范化,更重要的工作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和预算执行中很多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亟须结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部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关系,切断财政资金流转和使用过程中的利益链条。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