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经成为大陆富豪转移资产避税避债避险天堂
继赴港置业移民热潮之后,大陆富豪正掀起一波赴港抢保热,而他们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图个保障,或是追逐蝇头小利,而是垂涎「避税」、「避债」、「避险」的资产转移功能。据知情人士爆料,一些濒临破产的中小业主,居然把实业抵押给大陆银行套取现金,转手到香港购买保险,将巨额资产暗渡陈仓至境外,期望在大陆「保险权大于债权」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公司被清盘,手中保单都不会打水漂。
香港《文汇报》报导,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最新公布的数据称,今年首季大陆人在港投保28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5%。香港去年向大陆访客发出的新保单保费达99亿港元,佔去年全年新保单保费的12.8%。即香港保险市场每卖出100港元的新造保单,就有12.8港元的贡献来自大陆投保人。
据悉,来港买保险的多是富裕人士。讲到香港保险产品对大陆富人的吸引,上海洛晟资产管理公司总裁范伟勇表示,保险产品当然具理财功能,但除却传统意义上的保障与投资外,追求「避税」、「避债」、「避险」的特殊「功效」,在购买境外保险的行为中更为突出。富豪们还借助境外保险产品,进行家族信讬、遗产信讬安排,达到转移资产的目的。
大陆试点遗产税的传闻不绝于耳,尽管官方数度否认,但富豪们还是难以安心。在海外通行操作中,指定受益人的人寿保险可以规避遗产税。范伟勇透露,目前他每月能接到3000万至4000万港元的保险业务单,多数是大陆富人出于规避遗产税的考虑,赴港购买人寿险,指定受益人为其子嗣,以期有朝一日能够不用交任何税费,就可以将名下资产顺利过渡给下一代。
在香港购买保险手续便捷,赔付纠纷又没有大陆公司多,因此自若干年前传闻大陆某些城市要开展遗产税试点以来,香港的大额保单在大陆就十分旺销。据一位中资银行在港子公司信讬部负责人透露,他所经手的家族信讬中有7-8成含有保险业务,一般多以寿险为主。
更有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主,通过赴港买保险的方式「避债」。范伟勇说,大陆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中小企债务缠身、危机四伏,「一旦企业做不下去了,有企业主就想尽一切办法融资,或者抵押工厂借款,拿到钱就去香港买保险。」由于保险受益权大于债权,就算企业被清盘,他们的人寿保险还是不受影响。范伟勇透露,2011年温州债务纠纷发生后,很多企业主都以这种方式转移资金到境外,而目前正有一个上海籍老板正在与他洽谈上述业务。
近一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富豪担心财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缩水」,由此对境外保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野村证券香港私人银行部董事总经理何乐生曾表示,一度遇到过大陆富人想买价值达1亿美元的寿险,「保单价值高到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不愿独自承担,要分到几家以分散风险。」
香港保险经纪称,大陆高净值人士更常见的保单金额是1000万美元,按照全球其他国家的标准也是很高的金额。「这些人都很有生意头脑,在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他们最在意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资产不贬值,」范伟勇如此解释。
大陆暴增的离婚纠纷案也催热了境外保险。一位不愿具名的大陆律师说他曾接到过这样的案子:一对夫妻闹离婚,正当男方起诉离婚时,女方发现有从香港保险公司寄来的缴款通知单,投保人是男方,受益人却并非家庭成员,「很多想要离婚的人,都会在起诉离婚前考虑转移财产,到境外买保险也是选择之一。」
据悉,由于大陆豪客众多,香港保险公司均十分注重大陆市场。一位香港资深保险经纪人表示,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接待大陆客,通常是通过代理人和保险中介公司去认识客户,再由中介安排客户到港验证并签单付款,一些保险公司甚至可用大陆的信用卡刷卡扣款。
据搜狐网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期联合进行「保险业公众形象」调查显示,71.82%被访者认为当前大陆保险行业急需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78.84%认为保险公司服务不到位;保险公司急需改进的两个方面是「合理收费」和「提高效率」,分别对应保险市场中退保损失巨大、扣费高以及理赔难、理赔慢问题。
在大陆保险市场,经常发生因保险公司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为由拒赔的纠纷。以人身险为例,一些投保寿险的消费者,在自身突遭重大疾病时,却被保险公司以「自身已知道患病才投保,故意隐瞒病史」。「如实告知」已成部分保险公司的挡箭牌,进而发展成随意拒赔或突然解除合同,侵犯消费者权益。
延期赔付也是大陆保险业的大问题,为此最高人民法院5月还特别发布《保险法》解释,规定「30日」理赔核定期间,起算点为自保险人初次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索赔请求及有关证明或者资料之日起算。
反观香港,保险公司的理赔速度明显较快。前述某香港保险公司内地负责人Jack表示,香港业界互相扯皮的事情较少,受益人有香港银行账号的就直接汇款,如没有也可通过开支票等形式,受益人甚至无需来港。一般购买了健康险,在受伤、生病后的5至10个工作日内完成理赔,款项2周内就能到账。
在香港购买保险手续亦较简便。有业内资深人士介绍,例如一家港资保险公司的人寿险在60万美元保额以下都不需要体检和提供财务证明,为子女投保也没有10万美元的人寿保额限制,内地通常在数十万元就需要体检和提交非常详细的财务证明文件。另外,香港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财务顾问通常会整合私人银行、信讬公司、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融资方案,协助客户妥善地安排资产。
「大陆保险市场化的时间只有20年左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在产品创新和服务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无法满足先富起来的中产阶层和高净值人群的全部理财需求,这部分人群自然而然地就会将投资转移到境外。」上述保险业资深人士说。
除了监管胜大陆,香港保险选择多、分红高、保费低,也成为倍受青睐的理由。购买香港保险的不仅仅是内地富豪,也有一些收入普通的内地白领,他们购买香港保险更看重收益与服务。据某香港保险公司的内地负责人Jack介绍,香港保险业务竞争非常激烈,全球保险公司在港均有设点,因此他们可供选择的产品相对内地同业更完备、价格上也有优势。
一位香港保险代理李先生表示,公司在上海卖得最好的是寿险、储蓄分红险及大病医疗险,香港保险产品中的投资型保险分红多在4%至5%以上,高者甚至可达8%至10%。范伟勇也表示,同样保费的寿险,香港保险的回报率比内地高3至5倍;同样保费的健康险,香港现售的险种回报率甚至有比内地高出10倍。
此外,低保费也是吸引上海人去香港买保险的重要原因。以同样一份投保100万港元、限期20年的寿险为例,香港某款保险公司的设计是,每年只需缴纳保费1167港元,缴纳满期保费总共为23340港元,即可获得100万港元保额。而内地保险公司的设计是,单独投保80万元人民币(约100万港元)保额,年交保费1600元人民币,投保20年,则共计缴保费3.2万元人民币(约4万港元),费用比香港的定期寿险高出近5-6成。
不过,意外险是个例外。据称,大陆的意外险基本性价比会优于香港的意外险产品,主要原因是这类消费型保险比较简单,客户基数大,令风险成本被摊薄。
近年来,A股持续低迷,银行理财产品回报率被利息追平,楼市调控未见放松,大陆手握闲钱的富人或白领慨叹投资无门。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赴港专门购买投连险的人士,都是内地的高净值人群,分布区域以北上广为主,近两年其它地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促使大陆富豪钟情以买保险来避债避险避税,源起内地两条法律的规定,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3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3条,该两条法律的字面理解是「债权大于继承权,但保险权大于债权」。换言之,若是继承老爸遗产的,除要交税外,还要清还老爸的欠债;但老爸的资产若是为儿女买保险的,则老爸就算欠债破产,都不会影响儿女的保险利益。
「继承法」第33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保险法」第23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根据上述两条法律的规定,大陆部分保险界及部分法律专家理解为可以避债避险避税,由于本月初央视报道深圳将出台遗产税试点方案,部分富豪可能出于提早避税,信诚人寿北京分公司签下一张2亿元人民币保额的保单,这也是目前中国寿险业最大的一张个人终身寿险保单,加上近日内地频繁出现巨额个人保单,令大额投保避债避险避税话题再度被热议。
新华网就「保险权大于债权」此问题,引述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滨的意见认为,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保险根本就不具有避税、避债的功能,同时保险金的给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要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因此,相信这只是保险业处于持续低迷状态下为了销售而提出的噱头。李滨指出,富豪若想转移财产,将存款直接存入下一代名下,或将固定资产登记在下一代名下的方式更好。
业内人士指,目前香港保险公司都会要求内地客户必须亲自赴港,在香港签署相关的协议、合同,且在香港的银行开户,并将钱款过数到银行。香港公司则会有严格的电话回访,保单也是直接寄给客户。若所购买的产品需定期存钱,则可由其他人代劳,无需亲自去做外汇转账。
如果有理赔服务往来,大陆人士一般都是联系中介服务机构或代理人,或者直接把资料寄送给保险公司来完成理赔。但若不满意保险公司的赔偿而要进行法律诉讼时,大陆人士可能需要亲临香港办理。而一些申诉、聆讯、审理或裁决也有可能要求当事人亲临香港法院提出诉讼才能受理。
香港骏皓信德投资有限公司,您投资理财的明智选择,想加入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