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已至,对大部分英国留学生而言,已过了近40天,此时的我仍身居国外,不因何由,只为试着更多用西式思维度过假期。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仍然拥有一个传统的中国学生思维。
留英以来,每逢假期的“如期而至”,我总显得很是“狼狈”。这种“狼狈”,一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西方国家各行各业在节假日都处于一种半停滞状态,这让平时准备不足的我出现“断粮”“断网”的状况。二是体现在心理上的“空虚”,换若寒窗生涯,假期早已被各式补习班填满,而今,空白的假期日程表让我颇为不知所措。
于是乎,我不经思考,假期,意味着什么? 传统角度,父母的“望子女成龙凤”将众多学子的假期设计为学校知识的温故而知新。此出发点本是有益的,然而却无形间不仅在孩子心中塑造了“知识就是全部”的思想,也辜负了“学校”这词的本意。在我看来,学校,如同工厂,公司。学生在学校学习,好比员工在公司就职。因此,学习在生活中的所占比例也应当有限。 与此同时,古往今来不止一位哲学家提出“在人的一生中,知识相比于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地位微乎其微,而后者才是终生受用的。”的观点。因此,这意味着学习并不是假期的全部。那除此之外呢?
当下,尽管留英时间相比于寒窗生涯,甚短,但多少思想上还是有体悟的。在我看来,西方假期的本质是让学生过一种不同于学校内的生活,用于拓展视野,丰富体验,培养能力,以告诉学生世界比在学校和书本中看到的知识丰富得多。于是在假期前,外国人谈论着如何组队去野营,爬山成了茶余饭后的必不可少。从他们的言语中,多少能体会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我扪心自问,这种快乐,我何曾有过?
答案是“从未有过”。于是为了探寻这种快乐,我开始追寻自己对假期意义的理解。这一定不是纯粹的西式假期,但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西式假期。相比于西方人的随性,此次我的假期安排很有中国式目的性,那就是锻炼能力。去南法与意大利的旅行,我选择带队。行程的策划,包括住宿交通景点甚至临时导游的选择中,很感谢同行的伙伴一次次好心相助,但我一一委婉拒绝了他们,尽管在深夜仍做着策划,但内心的充实与干劲击退了倦意。假期回英未多做调整,又立马加入了剧组志愿者,这项看似与我专业无关的工作,却给我提供了与中英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俗话说“书阅万卷不如阅人无数”,在工作中,与他人的对比中,我着实发现自己的欠缺,也很惊喜的发现成为一名优秀演员依旧是我内心的渴望。实在是颇有些幸运。
最后,想到最近看的甄嬛传,同样一部剧,有人看到了贵人的美貌,有人看到了清朝后宫的是非,也有人看到了机敏的口舌交锋。如今同样是假期,有人选择嗜睡度日,有人选择汲取知识,有人选择开阔眼界。但归根到底,我们要跟着内心所向,在这个给予人最大程度自由的假期里找寻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向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前进,想必是极好的。
微臣所见尚显浅薄,不知诸位意向如何呢?
想要通过IFY课程,更加容易地进入英国优秀大学学习么?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IFY详细介绍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