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如何讲故事?【史上最深乐视网解读-颠覆手机与视频的互联网生态帝国】

2015年06月08日 伦敦交易员


此文虽然不长,且我对作者观点持中立态度,但它的确是一篇对乐视最为深刻的解读报告。由于人在海外几乎不做A股,也对乐视的估值持保留态度,但此文提到的问题都值得思考,其中运用到的分析思路也值得借鉴。还是那句话,外行盯受益,内行看逻辑。讲故事也是要看本事的,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卖方分析师


由于此文涉及到了个股,特按照海外行规在此声明:伦敦交易员现不持有且无意向在48小时之内持有任何乐视网及其同市场相关题材的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利益关系。此文不应被视为任何性质的股票推介及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发此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大家展示,对于一只牛股,怎样才能算是一篇好的’故事’。想了解更多美国当年股市泡沫期间的‘讲故事’,请回复关键字‘泡沫’两字。


要点1:乐视网将同时颠覆手机与视频两大行业。


要点2:乐视网通过售卖手机终端,搭售VIP账号,解决视频网站前向化收费问题,并且以庞大内容生态,走向手机端的Netflix模式。


要点3:乐视网通过打造Netflix式互联网生态,解决手机产品的粘性问题,有望改变手机行业格局。


要点4:乐视网的合伙人制度所保障的多元化能力,将是抵御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壁垒。


要点5:我们认为生态型公司宜用预期用户数进行估值,我们用17年预期用户数,测算公司市值为3471亿。


一、乐视网:互联网生态帝国


(一)乐视生态:内容+平台+终端+应用


乐视网以视频网站起家,但在卓越的管理团队、超前的战略意识、强大的执行力的共同推动之下,从内容渠道向“内容+平台+终端+应用”的大生态前进,成为中国互联网界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近期乐视手机的推出,我们判断将同时颠覆视频和手机两大行业。


我们判断,乐视生态此阶段的落脚点将在于手机与电视的终端用户数,我们预期15-17年电视存量用户达到55013502550万,手机存量用户达到30013004500万,按照单用户市值4924元(参考小米单用户市值)进行计算,对应市值为3471亿。



(二)乐视手机:颠覆视频、颠覆手机


乐视发布三款手机,分别为乐1(乐视超级手机11499元) 、乐1Pro(乐视超级手机1 Pro1699元)和乐max(乐视超级手机max,未定价)。我们判断,乐视将以全新商业模式,同时颠覆视频和手机行业。


主要商业模式包括:

Ø 用户每购买定价为499元的1年乐视VIP账号,手机费用减免300元。

Ø 首年赠送最高6G的乐视视频定向流量包。

Ø 手机按照BOM成本定价。


二、乐视手机:以前向化与生态化,颠覆视频行业


乐视手机,通过终端形式,以前向化和生态化,打造升级版Netflix模式,解决在线视频的渠道粘性问题。


(一)独立视频之殇:流量庞大,盈利无期


200411月乐视网成立以来,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虽然经历了10年的发展,成为互联网生态中的重要环节,但行业整体依然无法实现盈利。


其主要原因包括:


Ø 在线视频的流量价值远大于收入价值,BAT等巨头对流量的争夺将行业拖入长期亏损。


在线视频的流量庞大,已成为BAT等巨头生态的不可分割部分,但其收入却非常的微小。譬如行业龙头优酷土豆在2014年全年收入为40亿,仅相当于阿里同期收入的5.6%


举例而言,《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搜狐以1亿的费用购得独家版权,获取了2亿的广告收入,第三季《好声音》即被腾讯视频2.5亿买断。腾讯的出价已经意味着,腾讯在意的不是收入,而是优质内容的海量流量。


Ø 用户对渠道不忠诚,行业先发优势极其微小。


在视频领域,用户对内容忠诚,对平台不忠诚。一旦优质内容向其它平台转移,流量与收入也将随之转移。所以在线视频只能将自己的收入增量,反复投入到内容采购环节。譬如我们可以看到,受广告主向新媒体迁徙影响,优酷土豆的广告费收入年化增长率,但由于内容成本的持续抬高,依然无法盈利。



(二)Netflix启示录:前向化、生态化


1、盈利的期望:前向化、生态化


那么,何时在线视频能够获得盈利呢?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性:


Ø 前向化:即用户养成了付费购买会员的行为习惯。用户一旦付费购买会员,则会对渠道形成非常强的忠诚度。根据我们的观察,虽然目前95后、00后的付费习惯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未来付费率有望大幅提高,但整个社会进入普遍的前向付费模式,还需要较长的等待期。


Ø 生态化:即视频网站具备强大的内容制作能力。网站在内容采购上的两难问题是,非独家版权无法与其它网站形成差异,但独家版权又过于高昂。所以,强大的自制内容,成为视频网站盈利的制胜点。


2Netflix启示录:低价会员+优质内容

我们对美国在线视频巨头Netflix进行了研究,相较中国,Netflix确实做到了前向化与生态化,但由于大环境的区别,Netflix的成功要素其实在于“低价会员+优质内容”。


Ø 低价会员:Netflix的会员价格为7.99美元/月,远低于HBO 15-20美元/月的费用。在美国良好的前向付费大环境下,Netflix必须用低价冲击有线电视巨头旧有的用户体系。


Ø 优质内容:通过自制优质内容,形成差异化竞争手段。有线电视巨头利用版权优势,对Netflix进行围剿,Netflix发力自制,以《纸牌屋》等爆款电视剧,完成“内容+渠道”的生态闭环。


(三)乐视手机:前向+生态,升级版Netflix

我们认为,乐视手机,将以“前向+生态”的姿态,颠覆在线视频行业,以硬件为切入口,成为升级版的Netflix


而我们也认为,限于广电政策,中国的Netflix,更可能在手机端而不是电视端产生。电视端的内容,实行严格的牌照管理制度,限制级大。而互联网视频内容限制较少,只要是正版版权内容即可,自制内容也是自审自查模式。


Ø 前向化:根据我们的调研,早期的乐视手机的购买者,购买1年或以上VIP账号者高达40%。通过终端售卖的前向化模式,乐视视频用户取得了较大的用户粘性。


Ø 生态化:乐视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内容生态,包含乐视影业、花儿影视、乐视体育、乐视音乐等,形成通过“内容+渠道”的生态闭环。


三、乐视手机:以互联网生态,颠覆手机行业


乐视手机打造升级版Netflix,成为中国首个掌握互联网生态的手机硬件厂商。我们认为,现在手机行业,已经由硬件竞争升级为生态竞争,而乐视手机的“手机硬件+互联网生态”的模式,将首次解决安卓手机的粘性问题。


(一)手机行业:由硬件竞争升级为生态竞争


手机行业的最大痛点,在于硬件缺乏粘性,在18个月的换机周期之后,消费者未必会选择同一品牌的手机。根据新浪微博20153月发布的数据,除苹果外,其余品牌的手机留存率均不高。


2015Q1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为1.0亿,同比下降2%。但是我们认为,由于手机产品的低粘性,这并不代表窗口期的结束,只是在由换机需求主导的市场中,必须依赖商业模式的升级才有突围可能性,从而,手机的竞争将由硬件竞争升级为生态竞争。


而随着智能手机向生态竞争发展,我们判断,其生态之争也将由操作系统生态转向互联网生态。初期掌握了操作系统优势的苹果和小米占据优势,但后期,只有如乐视网一样掌握了互联网生态的厂商,才能赢取市场。


(二)苹果生态:伟大与傲慢


1、苹果:操作系统的粘性,弥补硬件的粘性

苹果,通过操作系统的粘性,解决了手机的粘性问题。由于封闭性、程序语言选择等因素,苹果独占的iOS系统在体验上远远好于安卓系统。良好的软件体验,是促使苹果市场份额持续升高的重要原因。



2、苹果的伟大与傲慢:止步互联网


苹果的硬件基因,阻止苹果形成互联网生态。


苹果的硬件基因,来自于创始人乔布斯自身的硬件式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苹果来自软件的收入仅10%,考虑到iPhone等硬件30%左右的毛利,其硬件业务贡献了更高的利润。


受制于硬件基因,苹果在拥有“硬件-操作系统”的巨大优势时,并没有将自身优势向下衍生至互联网。譬如苹果本可通过iMessage,完成对社交网络的布局,甚至对标微信,可能可以完成对Facebook的逆袭,建立起最为牢固的互联网生态。


3、苹果与生态大战:国内份额或在两三年内见顶


我们认为,由于缺乏对互联网生态的掌控,苹果在中国的份额或在2-3年内见顶。苹果与安卓阵营相比,目前核心竞争力在于操作系统。但我们认为,iOS与安卓在操作系统上的差距是一个定值,但不同手机生态上的差距会逐渐拉大。一旦生态足够强势,就可以弥补操作系统上的不足。


在海外,苹果可以依靠智能硬件、Apple Pay等生态加固自身粘性。但我们认为,在国内,苹果难以打造本地化生态,未来的空间,属于拥有生态的本土硬件公司。


(三)伟大生态之争:小米向左,乐视向右


目前在手机硬件生态大战中,最为强大的竞争者是小米和乐视。两者同样在构建伟大的生态,但又有所区别,小米更加侧重于智能硬件生态圈,而乐视更加侧重于互联网与内容生态圈。


在这两者之中,我们更为看好乐视生态,因为互联网与内容生态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反哺手机硬件的粘性,而智能硬件生态尚处于幼稚期,小米的核心产品“手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单纯比拼性价比的陷阱之中。


1、小米之最初的梦想:小米手机、MIUI、米聊


小米构建之处,重心并没有放在智能硬件生态上,而是希望打造最具含金量的互联网生态——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回忆小米在2011年提出的三驾马车“小米手机、MIUI、米聊”,我们可以看出,雷军具备强大的战略性思维。

我们纵观“三驾马车的现状”:


我们复盘“三驾马车”的现状:


Ø 小米手机:优势在于营销(社交媒体和话题营销模式)和渠道(电商渠道),但商业模式的复制难度不大,华为荣耀、魅族、奇酷、乐视都在这一层面上对小米模式进行了跟进。


Ø MIUI:依旧是最为好用的UI,但随着FlymeEMUIUI的崛起,优势逐渐缩小。


Ø 米聊:被微信后来居上,小米也就放弃了对互联网生态的打造。


我们可以看到,小米曾经的三驾马车中,唯一具有粘性的互联网生态业务(米聊)宣告失败,而手机和UI的优势被大幅缩小。我们认为,小米原有的商业模式所剩红利期不长,但考虑到小米强大的管理层能力,我们预期小米能够成功的对商业模式进行突破。


2、互联网生态:乐视胜小米一筹


目前,乐视已经在内容和渠道方向双边发力,打造极具粘性的升级版Netflix生态。而反观小米,目前的互联网布局主要侧重在变现层面(如小米商店),缺乏具有粘性的互联网生态。


乐视的互联网生态闭环在于:“更多的乐视手机销量”—“更多的视频观看次数”—“内容使用效率提高,内容资本开支得到支撑”—“更多的内容”—“更多的乐视手机销量”。


3、智能硬件生态:小米布局极为超前


小米,更加侧重智能硬件生态圈,意图连接万物,成为人与世界连接的入口。为了加速小米智能硬件生态圈的完善,小米在核心的五大品类(手机、电视、路由器、盒子、平板)采用自建模式,在外围品类上,则发布了投资百家智能硬件公司的计划,意图打造智能硬件生态圈,连接万物。



智能硬件生态虽是未来,但在现阶段无法解决粘性问题。智能硬件的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智能硬件的成熟以前,小米无法形成智能硬件的生态闭环,从而无法解决小米手机的粘性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更多依赖低价位的红米系列,而小米4的出货量也确实低于预期。



我们判断,2015年,小米可以依靠小米note的卓越的工业设计与成本控制,提振在高端机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商业模式上的突破。


但对于小米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而在智能硬件生态出现闭环之前,行业并不存在显著的先发优势,后来者,如乐视、奇虎、魅族都具有机会。


(四)乐视手机:以互联网生态,解决粘性问题


乐视手机的互联网生态,可以解决粘性问题。以免费的内容作为补贴手段,吸引用户购买,并且将直播等内容作为乐视手机专享,进一步增加乐视手机粘性。


我们预期,乐视手机在2015-2017的销量将分别达到300万、1500万、3500万。


四、壁垒:无惧BAT,在于强大的多元化能力


市场担忧BAT等拥有完整互联网生态的巨头跨界进军手机业务,从而对乐视手机进行冲击。我们认为,乐视具备抵御BAT等互联网巨头进攻的能力,其核心壁垒在于组织结构决定的多元化能力。乐视的去中心化组织结构,有助于完成大生态的整合,这一点,胜过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缺乏硬件基因,全球而言,成功进军硬件的互联网企业也寥寥无几,仅有Amazon的Kindle业务较为成功。


(一)乐视:合伙人制保障多元化能力


乐视,是国内将合伙人机制进行的最为彻底的互联网公司,各业务单元具有充分的激励和自主权。


我们可以看到,乐视网多数主要的业务均以独立子公司的形式存在,如乐视致新(电视业务)、乐视移动(手机业务)、乐视影业(电影)、花儿影视(电视剧)等。而据我们了解,对于一个典型的乐视子公司,其首轮外部融资前,股权结构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合计持有70%,业务部门负责人持有30%




在这种高激励、高自主的股权制度下,乐视集团吸引了一批明星级别的管理团队。在管理团队的推动下,乐视集团也从原先的视频业务,向影视、硬件等方向大力发展。



(二)BAT:组织结构阻碍多元化发展


BAT作为中国互联网界的三大巨头,具有强大的战略与战术能力。但我们看到,三者的多元化能力均与乐视具有一定差距。其根源在于组织结构的差异。


Ø 百度、阿里:低自主、低激励


百度和阿里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所以业务的多元化成功率较低,甚至收购后整合的成功率也不太高。


百度外延并购的公司仅有去哪儿业绩较好,但很大程度在于去哪儿是独立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激励性。


阿里外延并购的公司,也仅有UC表现较好,其它的均不太成功。


Ø 腾讯:高自主、低激励


腾讯具有BAT中最为强大的多元化能力,曾从IM业务先后成功衍生至门户、游戏、社交网络、视频等业务。其在于腾讯高自主权、自下而上的业务流程。


腾讯业务的一大特色是允许不同事业群在同一业务上形成竞争。譬如,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初期,微信、手QQQ通讯录等移动端IM产品同时上市,进行市场化的竞争,甚至据马化腾的讲话透露,当时在研发移动IM的内部团队远远不止这三个。这种自下而上的业务流程,保障了腾讯多元化业务的自主权。


但是腾讯的业务负责人,成功后获得的收益依然限于公司内部,缺乏可以量化的股权激励,较之乐视的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五、预测与估值:兼论生态型公司的估值方法


乐视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应用级—平台级—生态级”的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估值方法。


内容阶段(2011-2012):主要业务为视频,对应PE估值法。彼时的乐视作为内容型公司,对用户掌控力度较弱,故主要逻辑为盈利性的体现,而从到的股价大涨,核心逻辑也是视频版权价格飙升,导致公司版权分销业务利润大增。


平台阶段(2013-2014):主要业务为“视频+电视机+影视内容”,对应用户数估值法。彼时的乐视以视频流量带动电视销量,初步展现掌控用户的实力,而在用户数的基础上,彼时的乐视具有强大的想象空间。而到的股价大涨,核心逻辑也是乐视TV销量的超预期。


生态阶段(2015-):主要业务包括“视频+电视机+手机+影视内容+体育+云计算”,对应预期用户数估值法。我们对“生态”概念的解读是,生态是平台的平台,其意味着平台的叠加和重合,譬如百度依靠“搜索+知道+百科+贴吧+地图”几大平台构成流量生态,阿里凭借“B2B+B2C+C2C+支付宝”几大平台构成电商生态,腾讯依靠“IM+SNS+游戏+门户+音乐+视频”几大平台构成社交娱乐,一旦形成生态,极易从生态诞生出平台,故对于战略进攻的平台性业务,可以依据预期用户数估值法。


估值方法基本假设:


Ø 考虑到乐视生态的巨大协同性,以2017年的预期用户数估值。

Ø 考虑到乐视与小米布局的相似,以小米的单用户市值作为测算基础。

Ø 测算时考虑了A股的估值溢价,保守按照50%进行测算。

由于此文涉及到了个股,特按照海外行规在此声明:伦敦交易员现不持有且无意向在48小时之内持有任何乐视网及其同市场相关题材的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利益关系。此文不应被视为任何性质的股票推介及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发此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大家展示,对于一只牛股,怎样才能算是一篇好的’故事’。想了解更多美国当年股市泡沫期间的‘讲故事’,请回复关键字‘泡沫’两字。


若有朋友有兴趣与我们进行专业交流与合作或有意参加我们的线下交流活动,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FinanceUnion。由于我只是在伦敦工作之余抽空维护这个微信公众号,若有回复不及时之处,还请各位谅解。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