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甜头”在哪:推动融资成本回落

2015年03月02日 英国注册独立董事协会



  仅隔3个多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决定降息。此举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减轻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转向。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在全球超过10家央行于2015年降息后,2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3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2015年以来,受美元走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等因素影响,印度央行、瑞士央行、丹麦央行、土耳其央行、澳大利亚央行等纷纷降息。中国央行也加快了货币政策调控的节奏,此次距离上一次在20141122日的降息仅3个多月。

  与上次降息时相似,此次降息继续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中国央行此次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推动融资成本回落

  之所以选择此时降息,与实际利率水平上升相关。受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近几个月以来,消费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工业品价格降幅扩大,对实际利率水平形成推升作用。从20151月的数据来看,CPI同比增长0.8%,创出200911月以来的新低;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此外,PMI、进出口和外贸数据均较为乏力。因此,此次降息也在市场意料之中。

  利率市场化再加快

3个多月后,央行再度扩大存款利率浮动空间,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存款利率浮动区间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持续提升,已初步形成差异化、精细化的存款利率定价格局。而在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在这一配套制度已经箭在弦上之际,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同时,随着理财等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负债类产品已自发实现了市场化定价,此外,资本项目也在逐步开放,这都推动我国必须要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货币政策取向未变

  市场较为关注的是,此次利率调整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实际上,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仍是保持实际利率水平适应经济增长、物价、就业等基本面变动趋势,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

  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背景下,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通胀率)就会上行。因此,马骏认为,不应将此举视为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在通胀率下降及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之下,适当降低基准利率,努力保持实际利率的基本稳定,目的就是维护中性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