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本质

2015年08月07日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3年2月第1期


范筱斐 译

李俊 校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健康传播与医学文化研究中心

-----


字里行间

高血压的本质


《人类欲望之空虚》是塞缪尔·约翰逊*笔下的不朽诗篇。在这首诗的第一版中,约翰逊博士告诫人们,学者的生涯绝非坦途。他说:“学人之苦,勤者劳,能者忌,求者不可得,长居陋室,身陷囹圄。”时光流转,约翰逊所说的这些学者的苦痛如今或许只剩前两个仍然存在;如果碰巧还是医学领域的学者,那就更不可能身居“陋室”,家徒四壁。然而医学家所面对的不易却并未稍减,他们可能陷入更加漫长而激烈的争论。在这种争论中,“谁胜谁负”有时显得似乎比“谁对谁错”更为重要。叔本华甚至认为,争论中“胜负”重于“对错”原是一种常态。


20世纪医学界最著名的争论之一是乔治·皮克林爵士(1904-1980)与罗伯特·普拉特爵士(1900-1978)就高血压本质进行的历史性辩论。前者认为血压在人群中符合正态分布,所谓“高血压”只是这种连续分布的一端;后者则认为血压是一种双峰分布,这种非连续分布上的一部分人患上了我们称为“高血压”的疾病。这场沸沸扬扬的争论持续了很多年,一般认为是以皮克林的胜利而告终。皮克林的分析与评论胜利推翻了此前一直被奉为正统的学说——凡人事事总爱求个“正统”;在这一点上,医生倒也不能免俗。


“在现阶段,医学只能一分为二,非黑即白,没有例外”。


1968年,皮克林出版了巨著《高血压》(第二版)。书的封面上只有黑红两色,记录了一段连续的动脉内血压曲线。据说该曲线记录的是作者手下的一位高级专业医师(senior registrar)的血压变化。曲线在书脊处急剧上升,形成了一个尖峰。有传言说这是因为这位高级专业医师回到家见到了太太。当然,时过境迁之后,光从这个峰值来看,我们无从知晓到底是什么样的情绪导致了它的出现。


这本巨著也当真是本“巨”著——整整717页全都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其中48页是参考文献,条目多达1500条。全书行文颇为赏心悦目,从文字上讲堪称一部佳作。尽管内容广博,整本书却并不干瘪乏味,作者有时候甚至还不忘戏谑一把,调侃一下医学行业或是那些跟他唱反调的人。比如,他在序言里写道:现在已经没人再去捍卫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的那条分界线了;不过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还是太懒,舍不得动脑筋,因而还是会用这条线。本书第一章的主题就是:许多与我同时代的人,那些了不起的人啊,要么是压根没读过我写的东西,要么是读了却没读懂。


皮克林接着又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思维缺陷进行了批判:


医学科学家认为这个假说(人群中血压的分布是一个连续体,不同的血压带来不同的风险)的正确性“显而易见”,而医生们却觉得这个假说“与既有的知识背道而驰”,因而是一个“危险的谬论”。医生似乎很难理解这一假说,这是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都是一种两分的思维模式,而这一假说背离了这种常规的思维模式……在现阶段,医学只能两分,非黑即白,没有例外。


然而在这场争论中,皮克林的某些观点也并非完全无可指摘。至少从现在看来,他的学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治疗方面,他起初倾向于虚无主义。在这方面,他的名言是“它(治疗)现在靠的是药物,而药物的主要性质之一就是引起不适的症状……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方法能够延长生命,除了一点可以确信,那就是生命看起来变得更长了。”


不过在新的证据出现之后,皮克林收回了之前的话:因为善良的人除了醉心于胜利之外,同样也醉心于真理。


译者注:*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英语大辞典》(1755)编撰者。

BMJ 2012;345:e5750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