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真我 接受自我 关爱自我与自我实现 -- 读Subpersonalities: The People Inside Us

2015年06月18日 伦敦读书会



记得小学作文写到心理斗争时,每每偷懒的同学就使用一个套路:这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小人,左边的说:对,就这样做!但右边的小人却说:不,不能这样!。。。以至现在每当看到类似的文字,还是忍不住莞尔。然而,这却是我们心理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

在中国,对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psychoanalysis心理学派已经有较多了解,但对于John Rowan这本书里所表诉的由意大利心理学家Roberto Assagioli创立的psychosynthesis却较少为人所知。与弗罗伊德学派不同的是,这本书不是关于另类思维的研究, 而是着眼于我们日常的体会经验。或许正因如此,这本书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描述一些方法和流派, 第三部分探索次人格形成的原因,最后一部分讲述次人格研究的用途其价值。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这本书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集中谈一下对其用途和价值的理解与感想。

往大了说,一个社会,国家或文化里的各个阶层族群, 就像一个人的不同次人格共同组成完整的人格一样, 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也正如不能调和自己的各个次人格, 就很难做到整个人内心和平一样,不了解尊重各阶层族群的诉求,就很难达至社会和谐。

往小了说,每个人都有多个次人格,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 改进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生活场景中体验到不同次人格的表现。同一个女人,可以在公司雷厉风行,回到家却一秒变小鸟依人;可以在厨房手起刀落毫不含糊,面对一支口红的抉择却柔肠寸断。那么,如果它们都是我们的次人格的话,哪一个才是真我呢?显然,追寻真我是自我探索道路上的第一步。

追寻真我,对中国人, 尤其中国女性特别重要。中国人本身不重视个人价值,更不用说传统中的三从四德直接取消了中国女性自我认知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就是我们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女性,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和家庭也很少提供自我探索的条件。中国父母和家庭对培养一个好孩子的追求之强烈,造就了一大批三好,五好青少年。代价是他们在成长时从未有过机会追寻真我。凡有不够好的苗头,一定早早遭到无情打压。

真我缺席, 次人格会屈从于父母人格, 会去讨好他们,假我就会占据主要位置。我们做什么就会变成首先是看大家是否都觉得有前途,而不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成功,也被定义成别人眼中看起来不错的自己。千军万马挤向高考独木桥,就算过得桥来,也是家长说什么好就学什么 (通常为了就业)。毕业后发现不喜欢,却大多没有勇气改变,自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知不觉把暂时的权宜之计活成了习惯。

尤其女孩子,为了一个好女孩形象,更不敢试错。往往工作几年后并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就匆匆把自己嫁了。在为人妻为人母的忙碌中,轻易地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真我的迷失,直接导致对自己的不接受。拼了命地往那个看起来很美的成功的模子里挤,一边还在削去不符合那个模型的身上的棱角。尽管人无完人,多数人的次人格中,都有那么一两个不讨喜,甚至很黑暗的方面,但是这都是完整人格必须的组成部分。

这也是长久以来帮助自己存活于世的次人格。比如说,某一次人格可能使你瞬间变身为泼辣而不是一贯优雅的女子,也许形象不是那么完美,但却在特定的情形中给你提供必要,甚至有时可能是唯一解决事情的方法。接受自我,就是全部的自我,不论美丑,更不是别人眼中的美丑!排斥某些次人格,反而会使它生命力更强,被其控制,更加彰显原想掩盖的地方。

忽略这一点,不能坦然接受自我,一味追求来自外部的幸福,岂能长久? 月积日累,某一天忽然就迷茫了,说不出哪儿不对,就是活得不痛快。于是有的开始,有的在爱人面前,有的在事业上,企图通过折腾找到内心的和平;也有的转而去推老公,推孩子,把自己无处安放的理想嫁接在他们身上。

长时间不倾听内心的声音,自己内心的小孩当然也不满长期地被压抑,被忽视,被伤害。于是觉得心与脑之间的撕扯与拉锯也越来越厉害,这样的自己,会活得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力不从心。书中提到一个拖延症的例子,被分析者内心的小孩需要娱乐放松, 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被一再压抑, 于是反叛。次人格之间的不和谐导致他内心充满焦虑,越整天担心完成不了工作,越是无论如何无法打起精神去做事,然后更焦虑,更无法工作,进入了恶性循环。

直到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他才找到正确方法:关爱自己,安抚内心小孩,聆听他的需要, 与之沟通,从而双方达成和解,其他次人格才能出来有效率地工作。只有常常关爱内心的小孩,内心达至爱, 喜悦及和平,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才不能改变自己内心的喜乐平和。

简言之,只有勇敢追寻真我,接受自我,关爱自我,才能达至众多次人格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自我。本书适用而且引用了大量的不同人群的真实案例,读后感却多关注于女性,主要有感于女性的次人格压抑得更深,往往没有像男性的次人格得到相对容易的认识和发展。尤其中国女性,没有西方社会重视个人的文化,很多人连自己身体都没有探索过, 直视自己心灵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而另一方面,女性多数会成为母亲,而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将来地球的手。如果一个妈妈,不了解接受自己, 就很可能在生活中盲目对自己的小孩追求完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试想,如果你都不能不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一切, 怎么能够爱自己?如果不爱自己, 又怎么能爱小孩, 爱别人和被爱?!

随着妈妈们对真我的追寻,不仅自己人生风景能更美丽,而且使我们的孩子们能像西方小孩那样,从小能有更多空间, 不需要负担别人的希翼,可以不怕失败,可以尽情探索自我,多琢磨我想要什么?”多尝试我来做决定!”,大胆试错,随时有勇气从头再来,长成健康快乐的完整人格。


作者后记:感谢群内多位美女的热烈讨论,使这篇读后感得到丰富。


本文为读书会成员芝懿原创。感谢芝懿百忙中码字详细分享这本好书。转载请联系公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