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综合征”的症状:
“暑假综合征”并不是临床上的一个专业病种名称,而是在暑假中至新学期开学后,个别学生出现的失眠、健忘、走神、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现象,因为其病因和暑期长假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大家习惯性称为“暑假综合征”。“暑期综合征”的高发人群是8-13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差,父母一旦注意不到,孩子就容易放纵,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暑期综合征”的表现:
1、沉迷网络与电视
暑假里,很多孩子沉迷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有时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很多家长形容自己的孩子是“钻”进了电脑里。
后果:这样很容易导致睡眠不足,还会产生眼睛干涩等问题。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容易产生一种焦躁情绪,甚至会因急躁而产生攻击行为。
2、贪玩熬夜不睡觉
些孩子由于没有了平时的学习负担,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被打乱,晚上熬夜,早上贪睡。
后果:过度松弛的状态会打破孩子正常的生物钟,使孩子身体机能下降,造成精神低迷不振,反应能力下降。
3、过度参加辅导班
孩子被家长送到各种暑期培训班,一门接一门的课程使得孩子比上学期间更加劳累。
后果:过度学习可能会“欲速则不达”,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厌倦烦躁,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4、疯狂瘦身减肥
因为营养过剩,现在的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到了暑期便纷纷制订“减肥大计”,要么拼命运动,要么采用饥饿疗法。
后果:不科学的“魔鬼减肥”可能会导致发育期的孩子营养缺乏。
5、暴饮暴食不运动
放假了,有些家长给孩子准备了大量补品和高蛋白食品。如果再加上孩子对零食无节制和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和身体机能异常。
后果:孩子进食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或产生肥胖。不运动导致免疫力下降。
如何应对“暑期综合征”:
“暑期综合征”不容忽视,它在低年龄儿童中频发,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为此,相关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在暑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建议。
1、合理安排暑期计划
孩子的暑假安排要科学合理,使学习和休息相互交替进行。孩子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培训课程报辅导班;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放松,比如旅游、参观博物馆或大学校园等。此外,家长还要给孩子一定的紧迫感,比如询问孩子暑假作业的完成情况,帮助孩子制订新学期的学习计划等,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新学期。
2、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培养孩子规划时间的好习惯;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喜欢的事物,鼓励孩子走出去,培养业余爱好,比如通过游泳、登山、音乐、美术等途径来取代电视、电脑,使孩子逐渐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3、重视孩子的“合群”教育
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往往假期很“孤独”。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和社区或邻居的小伙伴一起活动,结交一些好朋友;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夏令营、生存训练等活动,锻子集体意识
4、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
社区要完善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积极与社会组织联合开放一些运动场所、图书场所。社会资源应积极免费开放,多组织、举办一些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假期有去处,有玩伴。
5、要遵循调整的过渡原则
调整孩子状态时要遵循过渡原则,循序渐进。比如可以先从孩子的作息时间开始调整,再改变不按时吃饭、不做作业等坏习惯。不能追求一蹴而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6、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
孩子平时压力大、作业多,假期适当放松应该被家长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出现不良习惯,家长在引导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命令”孩子,那样孩子会有抵触感。忌语言暴力,也不要总把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7、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潜移默化里,孩子会受父母影响。家长在家尽量少开电视,有时间也多看看书,和孩子一起学习。以身作则,要让孩子感到他不是一个人在学习,而是和父母一起在进步,在努力。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