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告诉我们,犹太人大屠杀(或称纳粹大屠杀)始于1933年。那一年,阿道夫·希特勒和他领导的纳粹党开始执政德国。世代生活居住在德国的犹太人被成批驱入集中营,做苦工的同时忍受着纳粹施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最后,有六百万犹太人被杀害,犹太人大屠杀成为二战期间最为人所知的法西斯暴行。
1945年,伴随着希特勒自杀、德国战败、二战结束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犹太人大屠杀终于画上句号。二战后的德国和德国人,名声可谓狼藉。想到德国,就想到邪恶、疯狂;灭绝人性、凶残暴虐,德国成为世人厌弃之国,德国人背负着全球尤其是来自犹太人的怨恨和敌意。事实上,至少在二战结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少有人意识到,生存在纳粹德国的绝大多数普通德国人,那些普通小贩、农夫、面点师、洗衣妇,也同样承受着国家机器的暴政,他们和犹太人一样无处可逃,他们是集中营外的受难者。纳粹政权的的残暴和肆无忌惮,同样从身体上、精神上摧残着每一个德国民众;而这些普通人中间,不乏如书中休伯曼一家一样,勇敢地对犹太人伸出援手的非犹太人。
马克斯·苏萨克这本《偷书贼》,通过死神的口吻来讲述故事。书中的死神也堪称纳粹德国的受难者之一。当然,在我们的印象中、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里常见的死神形象可与受难者毫不相干;尤其在那些爱意满满的作品里,死神无疑是个隐藏很深、心思毒辣的家伙,死神这个词几乎等同于恶贯满盈;死神的经典外形特征,离不开一件包裹全身的黑色长袍,手持一把长柄利刃。但是,《偷书贼》这本书里的死神形象,颠覆了读者旧有的观念,这个死神更像是一个有着特殊职业特征的人。在阅读中,读者会发现死神的叙述悲伤而有趣;它手中没有利刃,也只有在寒冷难耐的时候披上黑色长袍。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个死神的形象愈加鲜明,它时而刻薄,时而幽默,时而悲悯,有时候甚至有点迷人。总之,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个性复杂的死神——简直是一个有丰富思想的人。比如,在履行职责中,它始终克制着自己,不去纠结于某一个灵魂、某一个人的故事,但是,莉赛尔这个偷书贼的身世却让它无法释怀,莉赛尔的故事竟然有着死神都难以抵御的魔力,它终于按耐不住去追忆,去分享。
在《偷书贼》中,死神回忆了主人公德国女孩莉赛尔·曼明各的少年时光。死神与莉赛尔的第一次相逢,是在1939年冬天开往慕尼黑的一辆火车上。莉赛尔和母亲、弟弟正在旅行,他们旅途的目的地是慕尼黑附近的一个小镇,那是愿意接受她的养父母家所在地。然而意外发生了,莉赛尔的弟弟在火车上突然病逝。旅途于是不得不中断,弟弟最终被掩埋在不知名的野外。就在弟弟的墓地,莉赛尔获得了她人生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莉赛尔的偷书贼生涯正式开始了。
莉赛尔到达了她的新家。新家的准确地点,是慕尼黑郊外莫尔钦镇汉密尔街的休伯曼家。莉赛尔的养母,谈吐和厨艺一样粗糙得让人不堪忍受,但是她的内心却与外形截然相反,柔软而宽广。莉赛尔的养父,宽厚仁慈,懂爱会爱,是完美的父亲形象。他虽然普普通通,他的思想和灵魂却闪烁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辉。偶然的一念心动,他开始陪莉赛尔阅读《掘墓人手册》,这是莉赛尔感受书本和文字力量的起点。从此后,随着“偷书”的继续,莉赛尔也在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寻找希望和勇气。
我这么介绍,好像这本书的作者是死神。不是的,这些文字的背后是天才的作家马克斯·苏萨克。马克斯1975年生于悉尼,他的父母是分别来自于德国和奥地利的移民。发生在纳粹德国的故事伴随了他的成长岁月,也正是这种特殊经历,促使他写出了《偷书贼》,通过文字,他与读者分享他的认识和思考。
我的这些感受,都要归功于马克斯·苏萨克通过本书展示的文字的力量。单从文学角度,我认为这本书构思精巧,文笔赏心悦目。喜极时的大快乐和灾难时的大悲痛都藏匿在他简单优雅的叙述中,他的文字一次又一次地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战乱和饥馑、死亡和恐惧充斥的乱世时代,人性的伟大和坚韧也如暗夜星火,永不熄灭。
仔细想想,我对作者唯一的怨言,就是他笔下的死神是个大嘴巴,总是貌似不经意向读者“剧透”书中人物的命运。我揣摩作者心理,他这样做,是不是想让读者逐渐接受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让所有的变故都不那么突然,这样读者的情绪——还有他自己作为创作者的情绪——不至于过分起伏跌宕。但是,就算他这样用心良苦,当结局呈现,我还是忍不住泪水涟涟。如果死神都能被莉赛尔的故事打动,你,一定也难以抗拒。
有个有趣的事实,《偷书贼》最早在澳大利亚出版时,定位于成人读者群;随后在英、美出版的时候才调整为针对年轻的读者群。事实上,我觉得这个调整毫无必要。因为我相信,对于任何年龄、任何性别、任何宗教,《偷书贼》都是一本能带来阅读快乐的创作,莉赛尔的光彩不会因读者的背景而变化——它的语言如此简洁风趣,人物形象塑造更是栩栩如生,仿佛就在你的身边。年轻的读者,不妨单纯地去追踪故事情节,而你如果愿意思考、或者相对年长,不妨探寻莉赛尔如何“偷书”、又如何在“阅读中丢失自己”;在那些黑暗的、悲观的、瞬间生离死别、仿佛没有尽头的日子里,莉赛尔怎样在书本中寻找现实生活中缺乏的自由、快乐和希望,相信你也和我一样,深深地体会到文字的力量。
好吧,打开《偷书贼》,让它把你的身心毫无保留地带走吧!
图书简介:
《偷书贼》,原名The Book Thief。2005年由麦克米兰出版集团旗下的子公司Picador首次出版于澳大利亚。2006年开始走红全球,版权迅速售出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销量近千万册。自出版以来,The Book Thief 已经荣获了不计其数的奖项,重要的有:美国图书馆协会Pintz奖;2006年Book Sense儿童文学类年度选书;2006年亚玛逊网络书店年度选书(青少年类编辑选书);“全国犹太图书协会”小说奖,等等,曾经雄踞美国时代周刊畅销书榜单连续230周。
2013年同名电影公映,广受赞誉,获得多项电影大奖。
作者介绍:
马克斯·苏萨克(Markus Zusak)1975年生于悉尼,父母分别为奥地利及德国后裔。他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迄今已出版《输家》(TheUnderdog)、《与鲁本·乌尔夫战斗》(FightingRuben Wolfe,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类最佳图书)、《得到那女孩》(Getting the Girl)、《传信人》(I Am the Messenger,澳大利亚儿童图书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2014年,更因为其著作《偷书贼》《传信人》对美国及世界青少年文学阅读的特殊贡献,荣获美国图书馆学会的成就大奖:玛格丽特-亚历山大-爱德华奖。
本文为读书会成员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