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漂流记》的读书笔记

2015年06月07日 伦敦读书会



题外话:

我儿六岁,已多次问询我关于上帝的问题。例如:

-上帝在哪里?

-我做错事,上帝会惩罚我吗?

-我怎么样能够见到上帝?

-妈妈,上帝告诉我:不要害怕……

宗教不等同于信仰。信仰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其他可以支撑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理念。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体现着人生价值,是人生意义的可靠落实。



在中国30年里,我本人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理念。在英国的10多年里,我和先生(他是无神论的英国人)在教堂里结婚,接受了基督教神父的祝福,儿子百日在教堂里接受了基督教父的洗礼,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尽管由于诸多不同的缘由,多次出入教堂参加各种活动,我还是在信仰的沼泽地里挣扎着,困惑而迷茫。面对年幼的儿子多次高大上的提问,往日多年熏陶的无神论教育,和近来日益熟悉的宗教礼拜仪式,都无法使我给出一些让我自已稍微心安的答复。我只能粗略含糊差过这个敏感话题,比如对儿子说:上帝是否存在,你要自己去思考和发现等等。

其实,生活在这个多信仰,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伦敦,我们无法避免各种五花八门的信仰和文化侵袭,如何帮助我们的儿女们正确认识不同信仰和观点,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具体境况的精神理念和信仰支撑,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有效感知的幸福指数。我期待着和朋友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让我们就从如何启发性的回答孩子们的关于上帝的问题开始吧。

《漂流》:兽性,神性和人性的自我意识流探索

这是一部把现实和幻觉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作者自己认为本书可这样诠释: ″Lifeis a story… You can choose your story… A story with God is the better story.”that all life is interdependent, and that welive and breathe via belief.”


故事1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Pi、中译名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派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随后故事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派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

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

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在Pi与老虎所剩的食物耗尽后,陷入绝望的他们已准备从容赴死。但奇迹的是他们随着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短暂的停留休整之后,他发现这儿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Pi毅然的逃离了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

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


故事2

当派与两个日本的公司代表讲述了他的奇幻冒险之后,两个日本人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并希望派讲出一个没有动物,没有小岛,没有狐鼬的真实故事。然后派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伴随着两个日本人惊恐的表情讲完了,也许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以为他们会选择这个第二个故事。但是当采访Pi的记者打开当时事件的档案时,写在后面的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显然他们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记者相信故事1不是因为对派的信任或是出于浪漫主义对于奇幻故事的偏爱,而是他不愿意相信故事2中人吃人的残酷现实。

兽性,神性和人性的关系高深莫测,相互转化, 既对立矛盾,却也共存于一个人的真实体内。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

无论是在第一个故事(Pi吃了些被老虎咬死的人的肉)还是第二个故事(Pi吃了他杀死的厨师)中,Pi都吃了人。


让我对上述推断深信不疑的是这个真实的故事:理查德帕克原是历史上真实吃人海难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

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这部小说讲述的不是一个美的令人发指的奇幻故事,也不是纠结于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考的一个拧巴的人生选择。

作者委婉而又明确的向观众用近乎疯狂而又含蓄的手法讲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是对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问,和人性的反思。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

——————————————

本文为读书会成员丹玉原创。谢谢丹玉分享。转载请联系公号。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