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张凡因为希望体验世界上最棒的大城市,来到了伦敦。因为想去一个有趣的大学,而来到了Goldsmiths。一年里因为做杂志,去时装周看秀、去设计周看展览、采访伦敦创意产业的各种很棒的人......经常在外面忙到11、12点才回宿舍,前一秒还是central London的灯红酒绿,后一秒就是New Cross夜里昏暗的街道。她说,也许世界远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样子,不要给自己设限。在这篇毕业生访谈中,10个问答涵盖了从学业到在伦敦实习工作的多维体验,希望能让你有所收获。也希望为数不多的华人校友能加入我们的访谈!
在今年英国政府最权威的REF2014(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排名中,Goldsmiths传播与媒体排名全英第三,Research Intensity一项更是排名全英第一。作为传媒类的传统名校,Goldsmiths几乎涵盖了所有和传媒相关的课程。在REF排名前五的院校中,也是参与评定的教职员数量最多的院校。回复GMTC收取更多关于这个专业的信息。
校友档案
姓名:张凡
毕业年份:2011年8月
就读项目:Master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 & Global Media (GMTC)
本科大学:中山大学
工作单位:《周末画报》
1. 工作后,最怀念伦敦、Goldsmiths的人或物是什么?如果能够马上回到伦敦,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再回到伦敦,我希望像还在学校时一样简单地过一天。比如周末的早上去Greenwich 逛逛,在格林尼治天文台可以俯瞰伦敦,附近的Market里可以买到裹着巧克力酱的草莓和香蕉;下午坐地铁去National Gallery或V&A博物馆看展览,在Covent Garden那些小店买买衣服,晚上去Royal OperaHouse看一场芭蕾。我上学的时候基本看了Royal Ballet在那儿的所有芭蕾演出,提前定最便宜的票,大概7、8镑就够。毕业之后最怀念的伦敦生活其实是一种慢节奏,Goldsmiths的同学们都不太有钱,或者至少显得不太有钱,看展览、看演出满足一下精神世界就特别开心,shopping的满足感也来自于逛超市或者逛market,而不是像国内的一些朋友想象的一样,好像在英国读书就是每天去Harrods血拼。
2. 当初Goldsmiths的GMTC的选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的?面临了怎样的抉择?
我申请的时候对英国的学校没太多概念,基本是确定了要申传媒类之后,按照专业排名选的学校,一共申了12个学校,拿到11个offer。所有offer都拿到之后,我才开始想为什么要去英国读书,归根结底觉得自己是想开阔眼界,并不是非要这个文凭找工作,所以选校标准定在“要去一个伦敦的有趣的学院”。一定要伦敦,因为我觉得学文科就该在大城市,这一年得到的是整座城市的生活体验,而不单单是一所学校的;一定要有趣的学院,因为我大学读的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想在硕士阶段换个风格,Goldsmiths是艺术气息浓郁的学院,这跟我之前认识的世界差异太大了,我觉得好玩儿。所以因此排除了排名更靠前的UCL(那个专业需要我学C++,我觉得一旦入学就再也没好日子过了),也排除了其他一些在英国其他城市的更有名的大学。所以说实话,我入学之前对Goldsmiths并没有太具体的概念,甚至不知道这里出过Damien Hirst这么有名的校友,我选Goldsmiths很简单,就是觉得这学校看起来酷酷的,我在那儿读一年,人也会变得有趣。
3. 现在的工作内容是?在Goldsmiths的一年学习,对现在的工作有怎样的帮助?
我现在在做《周末画报》城市版,这是一本在中国挺不错的生活方式类周刊,我的工作基本是发现城市中新鲜有趣的动向,比如好玩儿的人、事、物。在Goldsmiths学习的一年,对我工作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比较具体,是让我通过一年的伦敦生活,了解世界上最棒的大城市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比如什么样的咖啡馆是好咖啡馆、什么样的话剧能让人百看不厌,这都对我现在筛选报道内容很有帮助。另一种影响相对宏观,那一年的学习让我得到一个开放的心态,让我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可以是我在Goldsmiths看到的那么多元化,也让我明白世界特别丰富,它也不仅仅是我在Goldsmiths看到的样子。比如入学之前,我听说过外国有年轻人gapyear一年再读书,但我估计同学顶多就比我大一两岁,结果入学后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自己创办过公司的,一边读书一边经营,还有的同学是1969年出生的,但外表和心态都特别年轻,并不像一个“阿姨”。从那之后我知道世界远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样子,不要给自己设限。
4. GMTC的一年都接触到了怎样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一年的学业最大的收获是?
我在Goldsmiths的学习分两部分,一个是pre-sessional的两个月,一个是MA的一年,给我最大惊喜的其实是最初的两个月。本来读pre-sessional是不情愿的,因为雅思差了一点儿所以被要求提前读“语言班”,但入学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单独教英语的,而是学英国学校的思维方式,从怎么写essay,到seminar怎么讨论,这些都是之前在国内读大学完全没接触过的。跟后来一年的MA相比,那两个月的老师因为只教这个项目,所以大家像读高中一样每天都从早到晚在一起,特别亲密,因为同学也都是非英语国家来的,大家英语都不太好,所以都特敢说话,都不怕犯错,后来我回想起来,好像那两个月比之前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还多,每天都在吸收从全世界来的新鲜能量。跟其他学校的语言班是以通过雅思考试为目的不同,Goldsmiths的pre-sessional课程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一切学习的基础的。这个概念之前我连中文都没接触过,一上来就用英文学,当初觉得很困惑。后来发现这样也很好,没有误解,从一张白纸开始。那时候我们从最基础的Foucault学起。后来我选了电影课,一个意大利来的老师在课上给大家放有英文字幕的蔡明亮电影,那时候我刚到伦敦一个多月,觉得Goldsmiths太酷了,第一次感觉之前听了十几年的“全球化”好像真的在我身边发生了。
后来读MA则相对专业了很多,大家都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自己有课的时候才来学校,所以就要求自律。是泡图书馆还是体验丰富的伦敦生活?自己掌控你的时间。如果说读pre-sessional像读高中,学校给你很多严格的限制,同时你要吸收很多东西。那么读MA就真的是在读大学,学校给你很多选择,你基于自己之前的经验,决定下一步要走的方向。比如上课的时候会有seminar的讨论,做presentation就可以讲自己国家的案例,结合当时在课上学到的理论,等于老师教给你的是方法,而不是一个结论,学到之后,你可以拿着这个方法去做你做的事儿。
5. 在Goldsmiths最敬佩的一位老师是?
MA阶段的老师都很好,大家不一定在学校每天见面,但我有任何问题,发邮件给他们都会得到迅速的回复。不过如果只让我选一位敬佩的老师,我最想说的是pre-sessional时候的Tim。那时候他在写作上对我们要求非常严,交上去的作业他都会逐字逐句地改。后来到了MA开学,学校也会给外国学生提供免费的in-sessional课程,类似pre-sessional,是教你怎么写论文、怎么适应英语教学的,Tim还在教这个课程,我也去上过几节,他一直都像pre-sessional那会儿一样教我写作得更严谨一点,特别感动。
6. 可以简单讲讲自己在Goldsmiths一年里遇见的最难忘/精彩的一件事?学业、生活、社交、实习?
一年的生活特别丰富,每件都难忘,我就说一开始给我冲击特别大的一个画面吧。就是pre-sessional的时候,那会儿我们的课表上每天都有满满的课要上,只有周五下午有半天休息,所以大家都会抓紧那个时间去伦敦的市中心,周五中午上完课,多一半人都可以在New Cross Gate的火车站碰面。有一次在车站,我和几个同学遇见了其他一拨同学,互相问对方去干嘛,我说我们要去V&A,他们说他们要去Tate,然后其他同学也有凑过来的,大家的目的地都是不同的博物馆,我一下就觉得这学校就是我想象中的dream school,同学们之间的气氛太好了。
7. 毕业后是否有回到伦敦,从离开到回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毕业之后一年回过一次伦敦,为当时就职的杂志做一本伦敦特辑,出差一星期。那时候是假期,学校里没什么人,我去找一个当时还在读MA的朋友,我们就一起在学校里走了走,mainbuilding还是黑白格子的地板,一副一百年不会变的样子;大草坪还是随便踩踏随便躺。那一星期的出差其实我特别忙,很多很多的拍摄和采访,压力特别大,但在学校走走让我感觉踏实了,好像找回了在Goldsmiths读书时候的状态,就是尽可能地放慢节奏。学校就是一副不管外面怎么改变,我们这儿永远很安静的样子,特别是从Loring Hall走到学校大草坪的一条路,好多树好多草,但没什么人,不管什么时候,心急了去那儿走走,都会觉得世界安静好多。后来再回国我就把电脑桌面换成了学校的照片,main building 的,至今都是,在北京做杂志节奏特别快,看着学校的照片就能让自己尽量不那么急躁。
8. 关于伦敦的实习、工作,对学弟妹有什么样的建议?
我在伦敦的工作是从pre-sessional结束后开始的,和几个朋友做一个中英双语的艺术杂志,那时候叫《Artgap》,现在改名叫《Artzip》了;后来还和另外的一些朋友做了一个展览+出版物,是国内的一个时尚品牌到伦敦做展览,再把展览带回国内,我主要负责展览的出版物部分。
我后来对pre-sessional的感情比对MA的还深,某些原因也是读MA的时候分了精力在这些工作上,没有全神贯注于学校生活。所以这涉及取舍,开学时就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想毕业的时候拿到一个很好看的成绩单,就要把精力放在读书上,当时我们看似只有4门课很轻松,但如果想读完reading list上所有书目,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课余时间了。而当时我的选择是把精力放到工作上,因为我本来留学的目的就是体验生活,所以说实话,MA的课程就是保证出勤,完成老师的基本要求,只有一门课是distinction,我把很多同学泡图书馆的时间都用来采访了。那时候我是7月到伦敦的,读pre-sessional过了特别紧张的两个月,然后9月好像是我伦敦生活的分界线,那之前是个很单纯的学生,每天朝九晚五地上课、认识的人只有同学。
那之后我开始做杂志,去时装周看秀、去设计周看展览、采访伦敦创意产业的各种很棒的人……经常在外面忙到11、12点才回宿舍,前一秒还是central London的灯红酒绿,后一秒就是New Cross夜里昏暗的街道。当时很享受这个反差的,觉得生活比我预想的还丰富多彩。当然后来觉得这也是要代价的,代价就是我跟同学都不那么熟了,我的成绩不是特别好。如果单讲实习、工作,我觉得我在伦敦的一年做得还算不错,毕业的时候我就计划好了要回家,但也得到过口头的工作邀请希望我留下来,那时候蛮感动的,觉得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所以关于工作,我想给出的建议就是想好自己要什么,再决定要不要实习、工作,这不是一个人人都需要的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千万不要因为看别的同学选了这门课,你就也头脑发热去抢这门课,先看看自己需不需要。
9. 对于希望申请Goldsmiths的candidate,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如果你对这个学校感兴趣,先大胆地申请。我之前在豆瓣建过一个Goldsmiths的小组,那时候申Goldsmiths的人还很少,在那几个知名的留学论坛很难找到同学,所以索性自己建了一个据点儿。这几年累积下来,小组有800多个人了,很多申请者的问题都是“我GPA只有几点几,可以申请么?”、或者“我专业不对口可以吗?”所有能看到这些帖子的人,都是我们这些学生,都不是招生办公室的,所以没有人能给这些问题一个实在的回答,而且Goldsmiths从来都不是一个只看分数的学校,只要你喜欢它,就要勇敢地试试。当时学校给我的con offer,要求我大学毕业的成绩只要六十多分就可以了;后来我读书的时候陪一个想申请的朋友参加open day,那个朋友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但英语不好,很担心雅思分数不够,老师也明确地回复说,学校并不认为雅思分数能完全代表你的语言水平;至于申请需要的其他能力、背景,我觉得老师们都有很丰富的经验,甚至电话面试都不用担心,我们那会儿听到最夸张的例子,是一个台湾还是韩国的同学,回答老师电话面试的任何问题,他的答案都跟“做爱”有关,理由是“因为我就喜欢做爱啊”,然后他就被录取了!我们当时听到也不知真假,都觉得挺震惊的,但觉得这也确实符合Goldsmiths很后现代的风格……总之,勇敢地申请才是接近学校的第一步,不要申请之前先被各种成绩要求吓住。
10.其他想说的话
Goldsmiths不是一个会在英国高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学校,但如果你真的到了这儿,就会发现所谓的排名其实一点儿都不重要。在伦敦读书,不要太在意排名和别人是不是听说过这所学校,只要自己做得好,慢慢的,你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你读的是一所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