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豪买光豪宅企业,欧洲人很焦虑

2015年08月24日 英国移民


本文转自股票投资论坛


中国企业去年在欧洲市场的疯狂“扫货”令欧洲人震惊。去年,中国公司宣布在欧洲的收购达到79起。最大的五笔每个都超过10亿英镑级别,收购总值相加折合66亿英镑。中国土豪在欧洲“采购”企业确实让很多欧洲人很焦虑。最近一年,“中国要买下欧洲”的新闻频繁上头条。


来源: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8月8日,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在英国完成一笔价值超过4亿英镑的收购。这家中国央企港中旅集团全资子公司买了英国大型酒店集团KewGreenHotels——HolidayInn在欧洲最大的管理运营商——迄今中国企业在英国酒店业最大一笔收购。


从港中旅知道这一英国酒店集团待售,到最终收购完成,前后不超过2个半月。这一大手笔的收购争分夺秒,在8月8日那个周六尘埃落定。一个工作日后,8月11日(周二),央行宣布中间价下调超过1000个基点,人民币兑美元连跌三天。


在港中旅之前,另一笔中资在欧洲的收购也是在7月底8月初敲定。海航集团在7月底确定买下瑞士苏黎世的Swissport,全球最大的地面和货运服务商。这一收购价值27.3亿瑞郎,约合28亿美元。收购确认时,这笔收购价值175亿人民币。因为人民币贬值,如按照昨日(20日)汇率计算,昨日这笔收购所耗资金超过180亿人民币。


当然,选在欧洲资产最昂贵,并拥有坚挺货币的瑞士进行这笔收购,显然海航不差钱。


人民币贬值,欧洲各大机构开始分析对欧洲经济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从欧洲名包名表的销售前景,到欧洲大批待售的资产。之前,北到瑞典南到塞浦路斯,在欧洲的边边角角,猎食的中国企业都几乎无处不在,投资的项目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我发现,这两年,前往欧洲“采购”的中国企业会对两类项目尤为心动:成熟的技术,或是知名的品牌,这两类收购的目的要么是为了加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要么就是加快海外市场扩张。者二者兼有。转型中的“中国制造”求贤若渴,去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发起的收购几乎达到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总和。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收购开始渐入佳境,现在仅占到欧洲外资直接投资的1%,此时中国买家的胃口会因为汇率的小幅波动而变小么?可能性不大。有市场分析机构认为,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人民币的贬值只会推进这一进程,而不是放缓。彭博情报(Bloombergintelligence)的预估更令人嗔目结舌:人民币兑美元每贬值1%,就可能引发400亿美元资金外流。


即使事实没那么极端,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趋势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也是是可以确定的。英国凯帝(Christie+Co)公司亚洲区投资总监贾琼对新浪财经称,她每天依然收到很多中国投资机构询问可收购项目的电话电邮。人民币小幅下跌不大可能影响这些中国投资人的的投资决议,甚至会促使更多的中国投资人投资到海外,以分散风险,实现资产保值。

中国人在欧洲买了多少?




从最传统的房地产开始说起。去年,中国投资人在伦敦楼市总共投入了22亿英镑,占所有百万英镑以上交易总量的11%。2012年,这一比例还仅是4%。此外,从西班牙到德国的地产中介机构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中国个人与企业在楼市的投资总额稳步上升,投资门类从住宅到商业,以及酒店,甚至学生公寓。


很多中国人花费数十欧元到上百万欧元在葡萄牙,甚至是拉脱维亚购买房产,就可以换一张进入欧盟的“黄金签证”。这太划算了。欧洲分析机构认为即使抛开“移民”的目的不说,这也是因为中国楼市停滞不前,中国投资人在多元化他们的资产,同时对抗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与上述这些“小额”投资相比,真正令欧洲人震惊的是中国企业去年在欧洲市场“扫货”之疯狂。


以会计师事务所德勤(Deloitte)的统计数据为例。去年,中国公司宣布了在欧洲79起收购。最大的五笔每个都超过10亿英镑级别,收购总值相加折合66亿英镑。10亿英镑级别的大手笔投资一般都来自中国国企,但在79起收购中,中国私营企业有45笔,以量取胜。


德国是中国公司最热衷的收购目的地,去年吸收了16笔来自中国的大单,主要是对工业和汽车企业的收购。中国人还很热衷在欧洲收购科技公司,以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在79起收购中,有31个都是与工业技术相关的,此外是服务业,酒店业以及新能源产业。


德勤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发现虽然欧洲人投资中国和亚太也是热门,但去年同期,欧洲人不过在中国成交了54笔,平均每起收购价值不足中国人投入的一半。


国际市场调研公司RhodiumGroup与德勤在统计数字上略有不同,去年中国企业参与了欧洲153桩收购。而在过去4年,中国年均对欧洲直接投资为100亿英镑,以西欧为最理想投资地。该机构称:去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达到180亿美元,是2013年的一倍。


无论德勤和Rhodium的统计数据是否有出入,中国人现金充沛,投资心情迫切,是无需赘言的。去年,中国企业在欧洲设了16个销售中心,7个研发机构,6个分销中心以及5个总部。有中国企业在意大利买下一批发电厂,意大利总理都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


中国人要买下欧洲的信号让很多欧洲人很焦虑。巴黎香街LV门口排队等着买包的中国长龙只会让欧洲媒体乐呵一把,但中国土豪在欧洲“采购”企业确实让很多欧洲人很焦虑。在最近一年,“中国要买下欧洲”的新闻频繁上头条。


法国著名政治讽刺木偶剧《人偶新闻》(LesGuignolsdeL’info)曾在一两年前做过一档有关中国投资人的短剧《中国人》(LesThinois,取法语“中国人”的谐音)。这部“恐怖片”设想中国人收购了整个欧洲甚至美国,从地产到机场,以至于所有欧洲人都沦落为中国人的工人。这个恶搞剧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


人民币出海的黄金时期




瑞银集团(UB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涛之前发文称,从2012年到截止2014年第二季度前这两年半是人民币的黄金时期,这其中又以2013年全年和去年年初为甚。当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加上国内外的利息差,国内很多企业不惜运用各种方式离岸借贷。这让很多企业短期内债台高筑,而且很多是外汇短期债务。


与此同时,王涛所提及的这段黄金时期也是人民币涌入欧洲的黄金时期。欧债危机令欧元区资产缩水,欧元快速贬值,诸多政府纠结于如何快速实现国有资产私有化。就连之前一直对买家挑挑拣拣的欧洲企业也不是那么在乎潜在投资人的身家背景了。


甚至在欧洲坊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论调:再不招人待见的中国企业,也比俄罗斯企业更加和善可亲。


如果没有上述这么多利好,中国企业估计不会那么顺利买下很多代表着欧洲国家“荣耀”的公司和品牌。从伦敦的酒店集团,到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的18幢楼,图卢兹的机场,苏黎世的货运公司,再到意大利名牌轮胎,瑞典的老牌车企。能让中国“土豪”动心的项目几乎都在当地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


如之前所言:技术,或是品牌。这都是转型中的“中国制造”最亟需的。


更早的一笔欧洲商界的大事件也和中资公司有关。半年前,中国化工集团以超过70亿欧元的收购价格,买入意大利轮胎生产商倍耐力(Pirelli)26%的股份。倍耐力是拥有143年历史的全球第五大轮胎公司。航母级规模的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却几乎没什么有名的品牌,相比之下,倍耐力规模小,但有传奇的历史,响亮的品牌,是意大利国宝级的公司。


与英法政府一样,意大利政府对于中国资本也是十分欢迎的。虽然意大利媒体一阵唏嘘,认为中国企业买下了意大利人的骄傲,但意大利政府几乎没有发出任何“保护主义”的声音。意大利知名企业和品牌众多,陷入困境的不少,被看做欧洲最被低估的地区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KPMG)的统计报告,在过去5年,中国在意大利的并购总值超过100亿欧元,其中一半是在去年完成的。去年,意大利接近1/3的外资收购来自中国人。


这种对制造企业,科技,以及品牌的饥渴会因为人民币小幅贬值而停止么?中国Sunrise免税店曾对贝纳通家族旗下的“全球免税店”垂涎已久,可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有钱投资,韩国乐天集团也盯着这个项目,只可惜最终得手的是瑞士Dufry公司。


如伦敦一位投资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对新浪财经所称,在近两年,任何一个有价值的项目放出,都被全球的投资人盯着,不只是中国的投资人。项目收购的成功不仅在于竞价,还要取决于专业的团队和当地的人脉。在任何一个环节偏差,都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中国炒房团肆虐海外,终于有国家看不下去了!


当我们的炒楼炒房影响到社区安稳,招来当地人不满,甚至引发种族歧视的恶果时,最终真正受到伤害的,绝对不会是加拿大当地人而已。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 叶毓蔚


日前,加拿大联邦保守党领袖、现任总理哈珀在温哥华为10月份联邦大选拉票时承诺:如果保守党顺利连任,他的政府会收集资料,探讨加拿大地产市场的外资活跃程度,如有必要将会制订政策、限制外国投资者在加拿大买房子。话音刚落,便激起了民众、媒体、经济学界的广泛反响。

毫无疑问这是为了笼络选民所开的“大选支票”,但之所以引起普遍共鸣,却与这几年来温哥华、多伦多等地房地产市场过分火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投资者的偏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大温哥华房产局(the Real EstateBoard of Greater Vancouver)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五年里,温哥华房市节节攀升,住宅售价中值跃升57%,至110万加元,独栋房屋的价格飙涨至210万加元,涨幅高达82%。



而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同期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仅上涨了约13%。当越来越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民众无法承担房价之重时,那些蜂拥而至、在房地产市场上豪气冲天的外国投资者便成为他们泄愤的对象。

4月份,拥有硕士学位和良好职业前景的温哥华市民Eveline将自己的基本信息亲手写在一张纸上,并拍了一张自拍照,上传到Twitter,标签是#Dont Have 1million(我没有一百万加元)#。原因是温哥华的房价如此之高,纵然自己再努力,也没有可能在这座城市中买房。这条推文发出后引发当地年轻人的强烈共鸣,并纷纷加入“声讨”行列。





当地青年声讨炒房团


一项民意调查发现,高达三分之二的温哥华当地居民认为推升楼市的“罪魁祸首”是外国人投资,这其中,由于温哥华是华裔的聚集地,很多人又将矛头对准了来自中国的投资。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时大温哥华地区华裔就已达41万,占人口的18%,其中列治文市华裔人口甚至已占一半左右,时至今日这个比例应该更高。


或许中国人天性中有对房产投资的热爱,加上受益于前10年内地经济腾飞,很多人到了温哥华,一对比北京、上海的房价,似乎加拿大人眼中的“天价”也不是那么碍眼了。


但随着房价的飙升,这些居住在富人区的华裔居民,以及那些只管扫货囤积却从来不入住自己所购豪宅的中国投资者,逐渐成为当地人眼中一道不和谐的风景线,甚至滋生出种族歧视的恶果。



6月13日,温哥华岛(Nanaimo)一名华裔地产经纪的户外广告被人喷上“Go away”(滚出去)、“not welcome”(不欢迎)等仇恨字眼,其中一张的当事人脸部还被留下纳粹标志,引发当地华裔社群的极度震惊和抗议。


素以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心著称的多伦多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2013年7月,一名53岁的妇女在华裔聚居的万锦市的各个邮箱、街道牌及地产广告牌处,大肆书写“No More Chinese”(不要更多的中国人) 等字句,后来该女子被警察拘留,并被控15项罪名。

但腰缠万贯、到处置业的中国富豪真的是温哥华、多伦多房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吗?且不说移民涌入造成的大城市房产供需失衡、加拿大央行超低利率对贷款买房的推动,这种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投资者的负面观感,到底是有真实数据的支撑还是仅仅是一种情绪上的错觉?

加拿大按揭与房屋公司CMHC的首席执行官Evan Siddall就曾指出,外资究竟在加拿大房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需要更多资料来进行认真研究。

该公司曾于2014年12月份发布了一份对公寓市场的专项研究,显示在多伦多的公寓市场,由外资购买的公寓只占全部公寓交易的区区2.4%,而在温哥华,这个比例是2.3%。如将调查范畴局限于这两个城市的中心,则相关比例稍高,但也只有4.3%和5.8%。

数据出来后遭到很多质疑,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认为实际情况应该比披露的严重,另外该报告只调查了公寓市场,并没有涉及价格更高昂的独立屋市场。

但问题是:至少在目前,没有一家加拿大的机构或个人能立马拿出口径清晰、全面详尽的数据,来反驳CMHC的调查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在本地置业的华裔具有加国居留权,但他们的资金来自中国,那么是归属于“本地居民”还是凭面容就被判定为“外国人”?一些本地居民代原籍国的亲戚、朋友持有房产,但在产权登记时,用的是自己的名字,那这部分房产的真实信息从何得知?

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调研,仅凭现有的资料,或者“我亲戚”、“我邻居”、“我朋友”等未经证实的传闻,很难判断外资对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影响,更不用提炮轰或打击某个族裔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哈珀此次的表态颇具正面意义:只有摸清底细,才能知道真正的问题所在,之后才可以对症下药。



但这样一张“支票”是否真能兑现?能立马对热火朝天的温哥华、多伦多楼市起到降温作用,让所有买不起房的民众美梦成真吗?

事实上,加拿大全国各地的楼市发展并不同步。受油价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阿尔伯达省和萨斯喀彻温省的房产销售已受到较大打击,而东部人口稀少的海洋省份严重依赖观光业,寄希望于外国投资者前来置业,因为买了房子就容易再回头来度假,那么一旦真的对外国投资者实施限施,究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举措,还是因地制宜的区别对待?

另外一个需要认清的现实是:与房屋交易有关的税收,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据温哥华《Vancouver Courier》报道,2014年BC省府全年的财产过户税(Property transfer tax)达7亿5700万加元,今年预估可达10亿加元。


同样的,房市也给温哥华市府带来丰厚的收入。数据还显示,仅去年,温哥华批准的建房许可总值就达18.8亿加元,比2008年增长了77%。

不少明眼人质疑:关于收集海外买家资料这一议题,其实民间早有诉求,反对党新民主党也曾提议过,哈珀为什么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这个时候说,无非也是为了选票;BC省政府和温哥华市政府明明有权限去收集买家资料乃至制定政策,却迟迟无动于衷,为的也是与房产交易有关的高额财政收入。

再说了,虽然买不起房的人抗议房价高企,但已经买了的却不愿意直面跌价,如果因为政府干涉而导致房价下跌,那么政客们就别再想获得这些部分选民的选票了。


对此温哥华并非没有先例。1999年到2002年间,执政的温哥华无党派协会(NPA)被在野党赶下台,房价大幅贬值带来的压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况且,如果真的要对外国买房者采取限制措施,还有很多细节必须深入探讨:是框定外国人的购房资质,还是限制其购房套数,或者对资产利得征收附加税?

以澳大利亚为例,为平抑房价对海外买家多加限制,但有效性仍令人质疑:虽然已经早于加拿大建立了全国购房者登记国籍身份制度,但至今该数据库依然没有完整纳入所有购房者信息,当地政府依然不清楚海外购买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许多已不在澳大利亚生活的购房者没有按规定卖掉他们的房产,但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监督执行,很多人成了漏网之鱼。

只是,不管政府是摆摆姿态还是准备来真的,对于热爱投资加拿大房产的中国人来说,哈珀这一承诺中隐含的信息仍然值得引起警惕:当我们的炒楼炒房影响到社区安稳,招来当地人不满,甚至引发种族歧视的恶果时,最终真正受到伤害的,绝对不会是加拿大当地人而已。



更多内容请浏览:www.europekey.cn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