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袁浩713老师新浪微博文章《假如你是总理》
本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是意外!建议此文配合着上周推送的许哲的几篇文章一起读。伦敦交易员很喜欢这篇文章,虽然分析的不一定完全合理,但是当从一个假设性的总理的特殊第一人称的视角来看宏观经济问题,会发现很多所谓经济学家和公知的想法多么幼稚,这则故事想必能对大家产生一些借鉴。
经济类的文章一般都比较枯燥,提观点摆论据——即使象我这样有趣的人,写得多了也难免感到沉闷。所谓文以载道,枯燥的文体怎么能够启蒙中国如此多的文盲?
所以今天我准备换个花样,咱们不长篇大论说教,咱们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比如,让你干一届总理如何?
光这个话题故事都足以让无数屌丝兴奋了,好吧,先眯上眼睛,想想你的治国方略,接下来你就该穿越了。
由于你懂的原因,你被时空管理局安排穿越到平行时空一个华夏国的国家。你已经成了华夏国首屈一指的大人物,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这个国家的命运,你的举手投足都被无数人反复解读,你踌躇满志,你志得意满,你就是总理!
那么,你该如何开始你的治国方略?
你出身于草根,你明白民间的疾苦,你当然最希望能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你既然能坐到这个位置自然不缺乏大人物应有的谨慎。你打算先弄清楚,老百姓的收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你用蓝色铅笔在纸上写下这个公式:
居民总收入=居民总消费+居民总投资+居民总储蓄。
现在该填上数据了,因为居民收入与消费等一般以一个月为周期,所以,你拿到数字分别为,居民总消费1.7万亿/月,居民总投资7000亿/月,居民总储蓄5000亿/月,你把这些数字填上公式,得到这样一道算术题:
居民总收入(2.9万亿)=居民总消费(1.7万亿)+居民总投资(7000亿)+居民总储蓄(5000亿)。
你凝视这串数字,心里不能不感慨——这个十几亿的大国,号称经济高速增长了30年,世界GDP排名第二,实际上老百姓真没几个钱!2.9万亿平均到13亿人,人平月收入只有2000多一点,就这可怜的2000多收入,老百姓还只能拿出1000多一点去消费,还得拿出500多投资,400多储蓄。
1.7万亿的消费乘以12个月,年消费总额不过20来万亿,而这个国家去年的GDP总额超过60万亿,20万亿在60万亿中不过占比3成多一点。而进出口的数字不过几万亿,所以,GDP组成中大部分是投资,这是一个极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体。投资需要钱,所以这也是一个对货币政策极度敏感的经济体。
看来当好总理首先得管好货币,你决定首先召见央行行长。正好,央行行长有事向你请示。
“什么事?”你的时间宝贵,所以你更喜欢简明扼要回报工作的下属。
“总理,华夏币最近在国际市场上贬值很厉害,我们是不是该采取点措施?”
这个问题很好处理嘛,我们不是有高达4万亿的外汇储备吗?你大手一挥:“抛出500亿外汇,把华夏币的汇率稳住!”
很奇怪,央行行长居然面有难色:“500亿外汇不是问题,只是我们抛出外汇后就得回收华夏币,如果500亿外汇是美元,我们就要回收3000亿华夏币,如果是欧元,我们就得回收5000亿华夏币。。。。。。”
“等等,”你打断央行行长的唠叨:“抛出外汇当然是回收华夏币了,有什么问题吗?”
央行行长苦笑:“总理,前几天因为经济低迷,为了增加华夏币的流动性,我们刚刚降准0.5%,释放了6000亿华夏币,现在又抛出外汇,等于把我们释放的华夏币又收回来了。”
这个。。。。。。你无语了。
央行行长还在解释:“现在我们是两难,为了保经济,我们得增加货币投放,但是为了稳定币值,我们又得回收货币,总理,我们该怎么办?”
经济与货币哪个更重要?你盘算了一下,好像两个都很重要,经济垮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币值垮了经济好像也保不住,这个。。。。。。让你怎么决策?
“要不,”央行行长试探的问:“华夏币的汇率暂时不管,现在华夏币在国际上还不能自由兑换,即使贬值也不会有太大的跌幅,我们应该先稳定国内经济?”
是啊,你苦笑,你上任之初就大力推进华夏币国际化,而货币国际化最后一步就是自由兑换,因为国际化还不彻底,所以现在还不用过于担心华夏币的贬值跌幅——你都不知道这到底该庆幸还是该苦恼。
你忽然发现,由于这个国家几十年过于强调经济高速发展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畸形结构,你每做一个决定都是在否定以前的决策,而以前的问题又在制约你现在的决策——不做会错,做了更错,这就是逻辑上的饽论吗?
好象,貌似,这个总理也不好当啊!你挥挥手让央行行长退下,你最后还是什么决策都没做。
做总理就是维持?不!你还有雄心还有热情,你开始苦思破局之策。你的眼光又落在那行算术题上:
居民总收入(2.9万亿)=居民总消费(1.7万亿)+居民总投资(7000亿)+居民总储蓄(5000亿)。
问题的根源还是GDP对投资依赖太大!消费占比太低,那么能否提高消费呢?比如,让居民储蓄转化为消费?你很清楚,居民储蓄高是因为社会保障缺失,居民储蓄很大程度在老百姓那里是家庭保障,要撬动老百姓储蓄在现阶段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货膨胀。通胀?你心里一动,然后急忙调取了居民储蓄总金额——结果让你不寒而栗,整整60万亿!居然你头顶上还顶着这样大的堰塞湖!只要3%的居民存款出来就足以将消费市场一扫而空!而且这个堰塞湖还在以每月5000亿的规模扩大!即使每月居民5000亿存款进入消费市场,也立刻让消费市场出现2位数的通胀!
绝对不能让居民存款进入消费市场!这是你第一个结论。
那么,能否让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成为这个堰塞湖泄洪的出路呢?
资本市场包括四个部分:房市、股市、外汇、债券。外汇,这个处于管制状态,暂时还不能考虑;债券?你苦笑,假设企业圈钱后跑路,老百姓又要围政府了。股市?由于你懂的原因基本已经被玩残废了,每月只能吸纳400亿左右的资金规模,这远远不够啊!(伦敦交易员注:此文的写作时间貌似在2015以前) 剩下的就是房市了,目前资本市场每月还能吸纳7000亿左右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房市的贡献。房市?你再次苦笑,你都不知道今天已经是第几次苦笑了——这个对资本市场最大的贡献行业,偏偏正承担着全世界最严厉的调控——大城市限制购买,所有的地方限制贷款!现实总是那么讽刺!
假如房市也萎缩了怎么办?简单的推演就可以看到——每月几千亿的资金或者成为储蓄,这是你不愿意看到的,或者进入消费市场,这是你更不愿意看到的!你心里一沉,急忙拿起一本住建部的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持续几年调控的影响,加上货币从紧的效应,房地产市场投资在下滑,消费在萎缩,房价已经开始下跌。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你抓起电话开始部署:“不管用什么办法,我要股市立刻涨起来!大盘要过X000点,至少吸纳X万亿资金,我需要3个月时间!”
时间!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从一开始你心雄万丈要强国富民,到现在你做的一切——好像已经距离很远。但是你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你已经逐渐适应了总理这个角色,你凝视着纸上的公式:
居民总收入(2.9万亿)=居民总消费(1.7万亿)+居民总投资(7000亿)+居民总储蓄(5000亿)。
这道简单的算术题背后,玄机重重!
沉寂已久的股市突然全面飘红,让无数升斗小民为了雀跃——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思考,在经济低迷的时候股市逆势而动意味着什么。源源不断的资金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从房市,从银行如同洪水一样流向股市。。。。。。
你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总理的算术题在你的拨弄下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你很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平衡,要稳定这道算术题你还得寻找更多的办法。
你点燃一支烟,凝视着纸上的公式:
居民总收入(2.9万亿)=居民总消费(1.7万亿)+居民总投资(7000亿)+居民总储蓄(5000亿)。
你哑然失笑,总理真是一个奇妙的角色——假如你是一个总经理,可能你在办公室考虑更多的是到哪里去弄钱,而当你变成总理后,思考的内容就变成怎么去“花钱”。
普通人以为花钱是最幸福的事——假如每个月都可以有50万、500万任由自己支配消费,那这个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金钱的规模变成几千亿时,幸福就变成痛苦——很不幸,你恰恰扮演的就是这个痛苦的角色。
资本市场是个好东西啊!你感慨,它不仅是消费市场的防波堤,还是储蓄堰塞湖的泄洪器,当总理没有不喜欢资本市场的。或者,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你细细盘算——债券,先让一批可靠的企业(当然这只能是国有企业)试点弄弄?外汇,放宽对外汇持有的管制?管制?你咀嚼着这个词语就像是含着一颗苦涩的橄榄。你很清楚,华夏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管制下的市场经济,执政者为了保持对经济的控制力,对关键要素一直保持着强力的管制,从资金到土地,从资源到外汇——主导经济的核心要素一直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是管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让执政者拥有对经济强大的干预能力,同时也扭曲了经济结构,让经济体增长过于依赖管制——GDP中投资占比太大就是一种管制依赖的结果。
所以,要彻底放开对关键要素的管制——即使你这个总理也感到无能为力,如果不放开,仅仅靠小规模的试点,那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外汇市场都无法吸纳到足够规模的资金,剩下的就只有房市与股市了。
房市?你再次苦笑,“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言犹在耳,现在却不得不依赖房市来稳定经济,这算是打了谁的耳光?在你的默许下,虽然大部分城市已经取消了限购,并且有条件的放松了限贷,但是房市并没有因为这里利好政策而回暖,反倒是让你收获了不少民间尖锐的批评——批评家们言辞犀利,让你非常难堪:为什么要只做不说?市场需要明确的声音来恢复信心!不要为了个人的面子来人为制造经济灾难!
明确的声音?你抓起电话开始部署:从华夏日报首页发表社论;到住建部、发改委等官员放出风声,一系列舆论造势都只有一个主题:稳定房市!当然,你知道,如果你亲自表态效果会好得多,但是,你希望房市回暖却并不希望房价出现大幅度上涨,这有个尺度问题——治大国如烹小鲜,不放盐没味道,放过了又坏了味。所以,你只能在公众场合刻意回避房市话题。
但是,即使房市稳定也不过稳住了资本市场的7000亿,股市短暂的火热也顶多为你争取3个月时间,那么,每个月5000亿的储蓄怎么办?在资本市场这个蓄水池没有扩大之前,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让它稳定的进入银行,哪怕是让头顶的堰塞湖越来越大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将通胀CPI控制在银行定期储蓄利率之下是最安全的办法。不能出现负利率,否则头顶的堰塞湖就有决堤的危险!你查了一下最近的CPI指数,还好仅仅只有1.7,而目前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是3,这就意味着你可以使用的货币手段至少还有1.3的降息空间。
降息太重要了!由于你的任性,你想表现出跟前任不一样的执政思路,你提出的“去杠杆化”——减少货币的投放让市场上的资金成本一路上扬,2年时间整整增加了2个百分点,按照全社会120万亿的融资规模计算,2个百分点意味着全社会各行业要为这个“去杠杆化”的政策额外每年增加24000亿的融资成本,这不仅让制造业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造成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当金融业凭空增加一块24000亿的大蛋糕时,几乎所有的资本都向这个领域涌进!一夜之间,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在抱怨,每天都要接到无数个办信用卡或者高利贷的骚扰电话。过去房地产的繁荣已经造成第一次制造业的产业空心化危机;现在错误的金融政策造成第二次产业空心化危机!你摸着长满皱纹的额头,摇头苦笑。。。。。。当总理太难了!无数所谓的经济专家都在对管理层的政策提出批评,都在提出自以为是的良方——而真正要对这些良方做出评估的只能靠自己,一个决策失误就是灾难,你的前任用超发货币的模式取得了十年的高速发展也收获了数不尽的指责,调结构去杠杆几乎是几年前经济学届的共识,然而真正实施“去杠杆化”却又出现意外的困境。
专家的话也信不得啊!你感慨,正好手边有一份报告,是某大型银行首席经济经济学家撰写的决策建议——建议很简单,就是要大规模降息来刺激投资,不是0.25的幅度降,而是快速降到1以下!
这他妈是良方还是毒药?你差点骂娘,1以下就是负利率了,一旦出现负利率居民存款就会汹涌的冲进消费市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把报告仍进废纸篓里,继续凝视着你手写的算术题:
居民总收入(2.9万亿)=居民总消费(1.7万亿)+居民总投资(7000亿)+居民总储蓄(5000亿)。
通胀CPI目前是1.7,定期存款利率是3,嗯,这个可以再降一点,基准贷款利率5.5左右——这个没办法,国有银行基本还靠存贷差过日子,不保证存贷差2.5—3的空间,银行就要出问题,但是企业是无法按照基准贷款利率拿到贷款的,你查了一下数据,去年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大致在6.5左右。
6.5!你用铅笔写下这个数字,并打上一个重重的惊叹号。如果再留点余地,6.5就变成7,没错,你设定的7就是GDP增长的下限。7是GDP增长率也可以看做是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在一个高度依赖投资的经济体,如果社会财富增长速度连贷款利率都达不到——或者说新增财富连融资成本都无法平衡,那么,可以想象,投资会大幅度萎缩,那就是硬着陆了。所以,你用铅笔再次写下一个公式:
GDP增长率>社会平均贷款利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通胀CPI
这一刻你将“保增长、控通胀”这个定性目标量化了——保增长就是GDP增长率>社会平均贷款利率,控通胀就是让CPI<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这就是你宏观管理的基本原则!除非GDP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否则这个原则将不能动摇。
虽然GDP较高设定已经让执政者收获了社会的广泛诟病,但是,现阶段是没有办法的是,那么,GDP有下调的可能吗?你把刚才写下的公式填上了数字:
GDP增长率(7)>社会平均贷款利率(6.5)>银行定期存款利率(3)>通胀CPI(1.7)
你敏锐的发现,这个公式里空间最大的是存贷差,哪怕是这个存贷差降低1个点,你将获得多少调整结构空间!国民经济也不会为了GDP的高速透支太多的资源,该死的存贷差——这是金融垄断的恶果!
要推进金融改革吗?你陷入沉思。
截图来自伦敦交易员的个人微信号
金融改革?
毫无疑问,金融已经是制约华夏国经济健康发展最大的顽疾。你几乎不用动脑筋,扳起手指就可以数出问题一二三来。
其一,金融垄断形成的存贷差是对各行业最大剥削;其二,金融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7成以上的贷款给的是效率更低的国有企业;这种贷款结构已经达到绑架经济的地步!假如通胀上涨超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在你那道算术题中你都不知道该不该加息——不加,则银行存款将出来冲击消费市场,加,货币管理部门曾经做过一个评估,利息每增加1个百分点,你的国有企业将产生4000亿的亏损,银行业增加几千亿的烂账;一旦利息上涨4个点,那么,所有的国有企业将全面亏损,那就将给金融部门产生数十万亿的坏账!那就是一场灾难!所以,你更可能的选择是将银行资金引导进入资本市场,好像你的前任就是这么干的;其三,金融结构不合理,国外金融机构基本是商业银行与投行各自占据半壁江山,而在国内,商业银行几乎是一支独大。这种金融结构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企业做长线投资,而它只能拿到短期贷款,短贷长投稍微经济有点波动企业就要背负巨大的风险,所以华夏国企业不愿做长线投资,只愿意做短平快的项目,导致你不得不把长线投资项目由政府承担,政府投资一定是低效率的投资,它不仅挤占宝贵的金融资源,而且还加剧产能过剩的危机。
那么金融改革如何弄?先不提内部的阻力,光是怎么避免改革带来的金融风险就足以让你头痛了。外资银行如果对其彻底放开,风险自不待言;民营企业呢?你连债券都不大敢对民营企业放开,而发放银行牌照的风险不知道比债券高多少倍!但是,改革的姿态是必须要有的,只不过你的步伐显得小心翼翼,在给民营企业或者个人发放银行牌照时,你设定了苛刻的门槛,比如,所有的银行股东必须为银行的亏损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这样条件下的民营银行能够对当前的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吗?你自己也不相信。不过没办法,华夏国的经济局面错综复杂,稍一疏忽就是万劫不复。特别是对于金融这样敏感的行业,改革的风险远大于维持现状的风险。金融改革,要不,先就这样?你苦笑着摇摇头。
你点燃一支烟,继续凝视你手写的算术题,苦思破局之道:
居民总收入(2.9万亿)=居民总消费(1.7万亿)+居民总投资(7000亿)+居民总储蓄(5000亿)。
减税?这是民间强烈的呼声。即使从这个算数题来看,减税的好处几乎一目了然:减税可以降低商品的价格,从而刺激消费,减税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让老百姓收入提高;减税还可以刺激投资让资本市场扩大。总而言之一句话,减税可以让银行存款有序的进入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从而促进经济结构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但是,减税对你而言在可操作性方面却有很大的障碍。华夏国税收体系分成地税与国税,地税由地方政府统收统支,而国税则进入中央财政部后再分配给中央各个部委转移支付。减地税是不可能的——地方税收维持地方政府运作已经非常勉强,完全靠卖地收入来补贴;减国税?那就是动了中央部委的蛋糕——所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你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中央部委,动国税无疑就是让你在中央做孤家寡人?你宁愿想其它的办法。
土改?好像也是一个出路。华夏国的土地从法律上属于国家与集体所有,如果能推进土地私有化,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等于给予几亿农民数十万亿的可支配财产,不仅货币有了更大的蓄水池,通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至少可以保证10年内从头上拿开;更重要的是,农民有了更强劲的消费能力,对推进城市化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但是,目前土改可操作性基本为0.因为分税制,地方税收很难承担地方政府的支出,目前全靠卖地收入来维持,这个收入一年是3—4万亿!如果推进土地私有化,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将锐减,那么,必然要寻求中央财政来补贴——中央能拿出几万亿来补贴地方财政吗?你苦笑着摇摇头。
另一方面,土地国有是华夏国的立国之基,正因为如此,所以不管强拆引起多大的民怨,造成多大的社会不良影响,却从没有一个官员因为强拆而受到处理——因为,强拆时合法的!所以,推进土地私有化首先就地修改华夏国的根本大法,先不说内部的阻力,光是意识形态的争议就足够让你头痛了。
你一支接一支抽烟,袅娜的烟雾将你重重包围,你思考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但是你又亲自将它们一个个否定;你试图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都不做才是最正确的决定,宽大的总理办公室仿佛有数不尽的丝网将你重重包裹,你感觉透不过气来。
你走到窗边,打开了窗户,外面居然是重重的雾霾,你还是什么都看不见。
你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去走走。官媒把这个行为称为调研,实际上你不过只是想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喘口气而已,孰不知,你的这次调研将再起波澜。。。。。。
微信公众号:伦敦交易员 ID:LondonFinance,多谢赏脸
若有朋友有兴趣与我们进行专业交流与合作或有意参加我们的线下交流活动,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FinanceUnion。由于我们只是在伦敦工作之余抽空维护这个微信公众号,若有回复不及时之处,还请各位谅解。若需BBC伦敦金融城专题纪录片及交易员现场交易视频,请直接回复您的联系邮箱,我们将尽快发送给您。
欲阅读更多精选文章合集:请直接回复相应数字,
1 : 《哲学家谈索罗斯》、《金融的意义》、《金融研究的本质》等各类深入浅出的精华理论干货
2:《LTCM: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如何在英美开设一家自己的对冲基金?》、《专业基金的选股策略》、《投行背后的财团》等
3 :《高盛交易员的一天》、《摩根大通中国高官子弟聘任记》,《投行职场的那些事儿》以及各类投行及对冲基金的工作体验及日常生活。
4:《工行伦敦的大宗交易团队》、《【视频:高盛王牌交易员揭露<交易的真相>》,《巴菲特的几次重大投资失败》,以及摩根伦敦鲸的专题文章
5:《冷暖自知的投行人》、《高频交易机构的工作体验》、《彭博还能蓬勃多久?》、《交易的起源》、《关于‘耐心’的几则股神故事》等
6:《四名机构交易员的酸甜苦辣》、《【盈利3000倍的美国基金】投资策略,越简单越好》、以及伦敦金融城的黑箱操作交易内幕。
7: 《一个日内交易员的经验之谈》、《让华尔街闪电崩盘的平民交易员》、《中国顶级投行的诞生【你手机上90%的App都与它有关】》,等以及各类关于如何坑杀散户的黑幕文章
请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