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去年刚开学没多久发生的事情,以及在处理后当时的感叹。事过一年,除了这个不认真对待作业受到的处分,孩子后来又收到了不少“处分”,绝大部分是因为漏做作业或作业做得不够好被老师要求在某一天课后留下来重新做;也有那么一两次是和同学发生冲突,处分是课后绕操场跑半个小时或者打扫学生食堂。反正,所有在上海的时候觉得根本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这里都当头等大事处理,后来我还被年级组长的一封常常的信教育,在学校约谈,弄得好像我们从来就不教育孩子似的。
这里说事情小,不是指漏做作业或者和同学发生冲突是小事情,而是针对这件事情处理的过程非常兴师动众。漏做作业不仅仅让你补做,还要给个警告,学校还有专门处理这类事情的工作人员,特地又写邮件,又寄信地告诉你,你的孩子因为没有完成xx作业,书面警告一次,请提醒他在x天的xx点钟-xx点钟,到xx号教室报到,把作业补完,监督老师xxx。而和同学发生冲突更不是什么打架斗殴(这个估计直接就交给警察处理了),而是真的就是争执,但一定是态度不够友善的那种,学校也管,反正不知道这种在上海的时候根本最多被比较负责任的班主任教导的行为,为什么在这里当大事情处理, 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温和态度还是学校要极力避免任何发生不愉快的可能,或者两者皆有?
难道我们真的很浮躁?浮躁到根本就要忽略很多要认真对待的点点滴滴。
在去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重看亦舒的小说,我这么感想:写书的、画画的、作曲的,甚至于设计,修养的反映或许就是耐看,可以翻来覆去看无数遍,每一遍都喜欢。当然这其中也是一种共鸣,就像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红楼梦。现在的很多快餐小说,看了顶多就只是一个故事,再看一遍却看出纰漏的,有的甚至于看第一遍就漏洞百出。如同有的人长得有几分姿色,打扮了一下又用了劣质的墙粉,在行色匆匆没有耐心的人眼里是惊艳,却经受不住仔细看。
前两天看了阿加莎的自传,在后半部写了很多她是怎么构思某一本小说的。说到其中一本讲埃及的惊险故事,她要求她的一位埃及学研究专家朋友回答她一系列的问题,好让她写的书中描写的场景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她的问题居然是:“他们都吃些什么?他们吃肉怎么个吃法?他们在特殊的宴会上有没有特别的食品?男人和女人是不是一起吃饭?他们的卧室是什么样的?” 而阿加莎德目的是:要是书中关于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读来可信。所以,她后来又问了:“他们是在餐桌前吃饭,还是席地而坐?女人是否有单独的房间?他们把亚麻衣服放在箱子里还是搁在小柜中?......" 这本书后来定名为《死亡终局》,当时阿加莎已经非常有名,而她咨询的这位埃及学专家是那个领域的泰斗,他抱怨这些问题也要花费他很多功夫察看至少7、8本书。可是,这样做值得吗?如果一个作家的书不仅可以消遣,还可以被当作研究参考或让一个孩子能够因为看了她的书而对古埃及着迷呢?
当时让我们烦恼的是那几天学校给我们写来的一封信。有关小朋友在PSHE(Personal, Social, Health and Education ), (个人、社会、健康和教育)上的一次作业。
PSHE并不是必须课程,但在很多私立学校开设,用来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社会责任、个人健康和学习方法等。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内容相应符合。比如一年级说自行车到了六年级就说驾驶的责任。这非常像我们的思想品德课。
附了一张伦敦南部一所私立学校1-6年级各学期PHSE课程的覆盖内容供参考。
小朋友在刚开学的PHSE上的一次作文里,以玩笑的口吻描写了金正恩,但作业的要求是写一个你敬仰的人。因此,任课老师把作业交给了年级学生负责人,而负责人写了长长一封信告诉我们 这件事情、他和小朋友的谈话、他们为此要给他一个留校重写并向老师道歉的处分。
从收到老师的信一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想,这样的错误是怎么发生的。
或许就是我们的浮躁。大概不会有任何一个中国的家长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是重要的。可悲的是大概也不会有任何一所学校真的觉得思想品德课很重要。不要说这种强制性的没有人关心书里到底说了什么的课不重要,连口口声声觉得素质教育多重要,但和这些素质教育相对应的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大约是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会想到要在家长会的时候介绍一下的。学校关心的只是语文、数学、英语。大点还有物理和化学。连地理、历史也是随便带过。我们的浮躁从教育开始。
因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的一次课堂作业而受一次处分的确是很难过的事情,因为一般这样的处分是给行为不合适的孩子的。据说学校里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常常去惹其他孩子,学校的处分从留校一直开到了在家里待两星期反省。这个反省期会越来越长,如果长到付了学费却不用来学校了,估计家长也明白该转学了。但一篇随堂作文要让学校发出处分,除了小朋友真的写了不该写的内容,更让我们明白,他们没有不重要的事物,样样都重要,样样都需要费心和认真。
我相信亦舒在写一些典故甚至简单的引用时是又去翻书核对的,所以看她的书是可以长点见识的。她不是个大作家,却有这样的认真多难得。这是她的家教还是她从小接受的英式教育?或者就是在我们变得浮躁以前一直有的传统教育?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踏实一点,踏实到注重每一门课就够了。孩子如果知道尊重每一门课,哪怕“没用”的思想品德课,他们或许就会不知不觉地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爱神或许比较容易做到,爱人如己(英文原文是爱你的邻居,你边上的人)大概没那么容易,因为我们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接受尊卑,当我们被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做个有用的人”,我们最不爱的恰巧就是离我们最近的竞争对手。
教育真的很重要,一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一个地方的教育局长,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班主任,一个任课老师,还有我们的家长,都影响了我们孩子的未来还有国家的未来。妈妈可是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因为这些人里唯有妈妈是不能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