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有个口语词叫“baby blue “,指一些新手妈妈,在孩子生出来之后,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有了孩子以后才发现,我前半生东看西看积攒的无数育儿鸡汤在现实面前都溃不成军,好多美好的育儿理想,要不然半途而废,要不然就无处下手。唯一一件坚持并从中受益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
老话儿说“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所以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带她去图书馆了。刚开始的书都是我在选。那时听过一种理论,说给孩子启蒙用一种卡片类的书,汽车飞机鸭子什么的一遍遍指着,念叨着孩子就记住了,而且非常启发智力。我试过两次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好像总觉得亲子读书,应该是一种陪伴而不是教授。于是我任性的由着自己本心在图书馆选书:有的是因为图案可爱颜色鲜艳,有的书里各种动物的毛做的十分逼真,可以摸,体会不同手感,还有的,是因为故事简单生动。我想从这里打开一扇窗,告诉她这世界有多丰富,色声香味触法,妈妈一件件带她体验。
那时还有一个苦恼就是中文书资源太少,质量也不好。托人千辛万苦从国内带了一套有声读物,背景的配乐嘈杂,读的人连朗诵的基本功也没有,故事内容又过于说教。相比来看英文的高质量儿童读物选择就多多了。但我觉得我念英文给孩子,不但发音不标准,读的时候也没法自如的融进去妈妈的情感,那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所以后来我用了一个非常笨的办法:就是一页页给孩子看英文书的画的时候,自己像同声传译一样把该页内容翻译成中文讲给她听。因为我真的坚信,对一个孩子来说,打开她开辟鸿蒙的想象力,体验这世界有多大多丰富才是最重要的。
我女儿小时候算一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很长一段时候我这么给她讲故事她都没有任何回应,讲完的书放她身边她也从来不翻着自己看。这必须得是亲妈啊才坚持了下去,有时对牛弹琴讲了三本书,同声传译累的我都脑袋晕。终于有一天,我给丫头第十次的讲一本关于小猴子找妈妈的书:小猴子在森林里走啊走,看见小象和妈妈在一起,hug(说到这里我就抱她一下,她就痒的咯咯笑)。又往前走,看到小长颈鹿和妈妈在一起,hug(又抱她一下)。。。。如此重复了森林里很多小动物和自己妈妈拥抱。当翻到小猴子看到妈妈,大喊着扑过去的图片的时候,我还没来得及开口翻译,女儿突然笑咪咪的主动抱住了我。。。都说人生忧患识字始,但我那时心里的甜蜜和满足没法形容。
孩子和书的渠道打通以后我们和图书馆迎来了蜜月期。一张图书卡可以借24本书,经常是我选几本想读给她听的书,然后和一堆她瞎摸瞎翻挑出来的书放一起借回家。和很多孩子不同的是,我家丫头好像一直没有钟爱的书,没有过喜欢某个故事让我要一遍遍讲给她听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但图书馆成了她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再长大一点上了幼儿园,虽然我还坚持着同声传译的给她读书,开阔眼界,但英语也成了她接触其他孩子的社交语言,要慢慢过渡过去了。我就让她和小朋友约着一起去,俩人自己挑书,一起对着书里的图片大呼小叫彼此分享。
不过因为从小和书厮磨太多的缘故吧,如果不是为了给这篇文章配图,我都没意识到我几乎没给孩子照过什么读书的照片。而且老实说我的同声传译的笨办法也有好多不足:比如说太口语化。因为随时用自己的话翻译过去,太书面话或严谨的词汇我自动就给改了,“玩的如鱼得水”之类的就变成“玩的好高兴”之类的。其他比如“吃饭饭”,“小鸭鸭”什么的就更多了,其实并不好。再比如我自以为给她“开阔眼界”也没看出什么效果,外人都觉得她是安静并且害羞的性格。但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知道,书在她的内心里,已经悄悄搭好一片乐土家园,愉悦她每一刻的精神。
(未完,上学篇待续。)
本文由伦敦读书会成员 Jia Jia所写,转载请联系公号。我们也欢迎更多朋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