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择校算是欲送孩子出国的中国家长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了,第一对于英国的教育体系不了解,第二对于一些择校需要考察的点也不太明朗。一味地追求排名,而忽略了许多其他因素。在这里并不是说排名不重要,排名高的学校必然是有它优秀出彩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排名不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下面分享一位华人妈妈为儿子择校的一些小经历,希望家长们能从中多了解英国的教育。
文 / 张灯
都说中国的家长累,总是希望用尽自己的最好,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虽然身在英国,也难免被这样的传统影响。英国的大部分小学时4岁入学,好的私立学校更是需要排队报名,越早越好。儿子2岁多了,我们也开始步入了漫漫选校路。
这次参观是伦敦市区的一所私立小学,位于Sloane Square附近。这所学校于1949年在瑞士创立,并于1951年开始在伦敦建校。它是第一所同时在两个国家为同一批孩子开设课程的学校。1956年,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成为该校的一名小学生,这是历史上第一位英国王位继承人在皇宫之外就学。从1981年开始,它又正式从一所男校转变成了男女混合学校。现在,它拥有超过1000名4至13岁的在校学生,并且依然在瑞士设有校区,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冬季滑雪等课程。
去学校参观那天,我被要求在早上8点半至9点之间到达学校。那时正是孩子们陆续到校的时间,校长正亲自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个孩子,并和送他们来的家长问好。我注意到,穿着整齐校服的孩子们走进学校的第一件事情,都是从包里掏出自己的手机,统一放在楼梯旁边的一个小盒子里。带我参观学校的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两个小男孩,其中一个即将毕业,已被英国著名的哈罗公学录取。这里的学生一般在11或者13岁时毕业升入中学,其中大多数女孩选择在11岁毕业,而男孩子则通常会呆到13岁,这主要是源于英国男女分校的传统学制。两个小孩虽然只有12岁,但举止大方,介绍起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来头头是道,对我的各种问题回答得也有条不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每次进出不同的房间时,他们不仅主动帮我开门,而且总是很有风度的对我说:after you!
孩子们带着我参观了他们的“主楼”,那里与其说像个学校,其实更像是一个传统的英国家庭。维多利亚风格的老建筑里楼上楼下分为几层,每一层只有几个房间,大小如同普通人家的卧室或客厅。底楼有一个厨房,每天为孩子们烹调新鲜营养的午餐。旁边一个比较大的房间是饭厅,但有时候也会用来上课。类似的“教学楼”学校有好几个,分别独立的分散在附近的几个街区里。
不过,在这么一个“拥挤”的学校里,却有一个巨大的琴房,据说学校有26种不同乐器的专业老师,多达17架钢琴,300多件不同的乐器,孩子们在校期间可以随意借用。艺术表演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方面,两个小孩子告诉我,每个年级的孩子每学期都会排演话剧或音乐剧,还经常有演讲辩论等活动,这都是他们学校生活非常重要的内容。
学校没有自己的操场或体育设施,但是体育类的课程却非常丰富。学生会学习超过20种以上的运动项目。每天,校车载着学生们去附近的公园或者专业体育场所进行各类室内室外的体育活动。这样的情况在伦敦市中心的学校里非常普遍,通常只有到中学阶段,政府才对是否有户外活动场所作硬性要求。两个孩子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各种各样的集体外出旅行,其中自然包括该校的一大特色:到瑞士校区的滑雪场学习滑雪。
虽然对文艺体育等方面如此推崇,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却依然非常优秀,毕业生大多升入大伦敦地区的著名中学,也有一部分学生转往英国其他地区或海外求学。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有一些班级正在进行拉丁语单词听写,或者数学考试,每个小孩和老师的表情都显得极为严肃。每个教室里学生一般只有十个人左右,看起来要想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不难看出,在英国,家长参观学校并不是看这个学校的学霸到底多厉害,学术成绩到底有多牛。更多篇幅注重的确是学校的历史背景、学生的言行举止、教学设施、课外活动以及教学方式环境等等。
参观时,带领家长的不是招生老师而是在校学生,他们自信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学校,想必家长们更喜欢听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在校的生活多过于招生老师把自己学校吹的天花乱坠。举个小例子,家长可以不经意地看到孩子们给你比例巴拉地朗读拉丁文(部分文法学校和私立学校需要学习拉丁文),而他可能才学习了2个月。那么从这方面,即可看出孩子在这里的学习是十分愉快,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十分有效。类似的例子其实会发生在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校,在这里建议家长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带着孩子亲自参观学校,短短一个下午遍可以让你对这个学校大致有一个了解。友情提醒的是,学校的开放日通常都在9-12月期间,当然个别家长可以与学校预约单独参观。
英国教育专刊综合整理编辑,转载请务必注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