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5个坏习惯,孩子正在学!

2015年08月11日 小叮当英国直邮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人类的成长过程和其他动物一样,是靠着观察、模仿和经验累积等方式来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和知识。而朝夕相处的父母,更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孩子从爸妈的身上看到什么,往往就跟着做什么,就像一面镜子,反应着大人的一举一动。因此,父母的「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大人在亲子关系当中,有哪些坏习惯经常容易被孩子模仿呢?



坏习惯1:以牙还牙,用情绪面对情绪!


在教养的过程中,常会碰到孩子不讲理、胡闹、乱发脾气的时候,一次、两次倒也还好,但几次下来,父母的负面情绪往往也会被孩子挑起,不甘示弱地跟着孩子闹起别扭。但是,这么做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



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王意中提醒各位爸比妈咪,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大人更要冷静、淡定、减少刺激孩子的言语,如此一来才能顺利处理孩子的情绪波动。因为,当孩子的情绪像海啸一样发作起来,父母的唠叨、囉嗦、讲理、指责、纠正,甚至是跟着以牙还牙地发起脾气,都无法使孩子的心平静下来。



如果希望这场胡闹能够尽快结束,最好的方式,还是请爸比妈咪先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下来,冷静以对,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情绪管理示范。但如果选择像地壳板块碰撞般,跟着孩子的情绪瞎起鬨,那么一场亲子间的情绪地震,可以预期将轰隆轰隆地引爆开来。



如何帮助自己冷静下来?


当孩子正在发脾气,父母想帮忙,却往往都是帮倒忙,因为,如果无法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无法冷静地处理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就象是「来乱的」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帮助父母的负面情绪恢复平静呢?



暂时离开10分钟


王意中心理师建议,爸比妈咪可以选择暂时离开一下,将孩子交给其他照顾者,并且告诉孩子:「现在妈咪和你都有点不开心,所以我先离开一下,10分钟后我会再回来。」



洗澡、进书房看书、出去走走、喝杯咖啡、换件衣服…,每个人能够舒缓情绪的方式都不尽相同,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花点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再回来面对孩子,等双方都稍微平静下来,沟通才会变得比较容易。



否则在闹脾气的当下,孩子不光要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要面对父母的情绪,等于是雪上加霜,孩子就会觉得:「爸妈好讨厌、好可怕!」



走〜我们去看水族箱的鱼


如果是比较小一点的孩子,就比较需要以安抚的方式来缓和他的情绪,例如:拍拍他、抱抱他、把他举得高高、或放音乐给他听,家里若有水族箱,可以抱着他去看看水族箱里的鱼,也是一种舒缓小孩子情绪很棒的方式,只要父母持续这么做,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到当自己情绪有波动时,该怎么用适当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平静下来。



避免将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带回家


王意中心理师分享了自己的方式:「偶尔在职场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回家前,我会稍微给自己一点『停下来』的时间,在回家的路上拍拍照、喝杯饮料,稍微放松一下,并且提醒自己进家门时,脸上是带着笑容的,至少大门打开的剎那,不要臭着一张脸,因为家人不需要去承担这部份的负面情绪,此时自我觉察就显得非常重要。」



坏习惯2:趁势把大道理一次说清楚、讲明白!


常常遇到的情况是,父母总是急于在当下「处理」孩子的问题,而这里的「处理」大多是想用说理的方式来解决。



王意中心理师认为,父母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虽不至于需要翻农民历,但总得选个良辰吉时,要懂得察言观色,评估当下的时间点到底适不适合进行处理,如果孩子的情绪仍然处于波动的状态,最好先缓一缓,给孩子一点时间。



说理,不是不能说,而是要选对时间说,试着先让孩子的情绪,在时间的酝酿下,趋于冷静、缓和,把处理的时间先延宕一下,之后再和孩子讨论。不过,与其说理,不如先试着反映孩子的情绪、同理孩子的委屈。



马上讲,孩子才会记得?


父母冷静下来后,孩子同样也需要冷静,帮助孩子缓和情绪有一个很好的方式,那就是同理孩子的感受,尤其对于口语表达尚未发展得很好的孩子,爸比妈咪首先要试着了解引爆孩子情绪的点是什么,再来要帮他说出心里的感受。



例如:「妈妈发现今天晚上你的心情跟平常不太一样,有些委屈,是不是因为你不想把玩具借给弟弟玩?」让孩子了解爸妈有在关心、了解、并看见他的感受,而不是马上告诉他:「你一定要这样或那样才对!」



沟通要选择适合的情境


想跟孩子谈的时候,也要找到适当的情境,也许是孩子主动问你,也许是睡前,也许是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也可能是在散步时,爸比妈咪得找到孩子比较开心、愿意跟你沟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大一点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先用书写的放式来表达,让孩子了解爸比妈咪有感受到他的情绪,也找个机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



与其翻旧帐,不如教导正确处理方式


王意中心理师表示,处理孩子的问题,重点要摆在缓和情绪的学习,以及找到适当时机教导孩子,下次再碰到类似事件时如何避免犯错的问题解决方式。



最忌讳的是不停对孩子细数旧帐,因为孩子很讨厌这种沟通方式,一来旧帐翻不完,二来讲了孩子不开心、也不见得会改,还会让孩子觉得:「又来了!你又再说我了!干嘛又提那个!」破坏亲子关系,实在是没有必要!



坏习惯3:可以用打来解决事情!


「孩子用打来解决问题不行,但是父母却可以」,想必这是存在于许多家庭中的矛盾,王意中心理师认为,打小孩,胜之不武!面对眼前力量微弱的孩子,说真的,有本事等孩子长大再来较劲。当然,届时父母也不太敢招惹,特别是孩子已经比我们高、比我们壮、比我们有力量。



打孩子,教会他们什么?


邀请父母思考的是,打或骂,除了大人的情绪宣泄之外,对孩子到底有哪些好处?当你打了孩子,某种程度来说,是在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打人的这种方式会不断地被强化,下次只要碰到不如意时,孩子马上就会做出打人的反应。



因此,当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你,你的孩子在学校打人,你也没有立场讲话了,因为正是你为孩子示范用打人来作为问题解决的方式。



体罚反映父母的不知所措


其实打孩子,多少反映出父母的无能为力,也在告诉孩子,你已经没有步数、不知道该如何教他、解决他的问题了。王意中心理师指出,父母经常不想去正视这件事情,让情绪凌驾于理智之上来教养孩子,这么一来,孩子只会学到以暴制暴,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也不知道如何修正。



坏习惯4:赞美鼓励敷衍了事,批评纠正巨细靡遗!


王意中心理师表示,对于孩子的好表现,我们常只有两个版本:「嗯,很好!」「很棒,好厉害!」象是在脸书上按个「赞」,就云淡风轻地随涂鸦墙轮转而过。



说真的,孩子还是很难知道自己的好表现到底是什么。反而很常见的是,面对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没有达到如父母预期的表现时,父母的批评与纠正往往是巨细靡遗地说得清清楚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样孩子才会印象深刻,日后才会改变,但结果通常非如你所预期。



太抽象的赞美也有缺点?


当我们不停地跟孩子说「你很棒」、「好聪明」,孩子其实不了解自己到底棒在哪里、为什么聪明,感受不到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王意中心理师提醒,这种抽象的赞美讲多了,反而会让孩子碰到难题时,不太敢去碰触、尝试,因为他会害怕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棒、不聪明了。所以在赞美上,最好能把整个过程、细节详细地告诉孩子。



例如,孩子端一杯水走到位子上,与其称赞他「你好棒喔」,不如说:「爸爸发现你现在杯子握得越来越稳喔!一边走路,眼睛也有在注意水有没有满出来,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你很棒!」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语,尽可能地仔细描述他表现得好的地方,当你说给他听,他脑海里就会留下画面,下次,当他想再次复制这些美好呈现给你时,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太具体的批评,伤孩子自信心


至于骂小孩骂得太具体,又有什么缺点呢?王意中心理师指出,不断巨细靡遗地纠正孩子的过错,等于是一直反映:「你是个很糟糕的小孩,糟糕到我可以这么容易看得到你这么细节的错误」的讯息给孩子,一般父母之所以会这么做,通常是认为这么骂孩子,孩子才会印象深刻、才会变好,可是究竟是什么力量可以让孩子有好的改变?值得我们深思。



实际上我们经常发现,常常被巨细靡遗地纠正错误、甚至是被责罚的孩子,表现反而越来越差,因为他被讲得一无是处、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也没有力量往好的方向改变。甚至这样的孩子,到后来即使被别人称赞,他也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在开玩笑,这是非常令人难过的事情。



而且,孩子会记得的往往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你很讨厌,只要一出现,就会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与其如此,倒不如正面地给予孩子建议或指导,会来得更有建设性一点。



坏习惯5:好的表现视为理所当然,坏的表现加以责备!


王意中心理师提醒父母,请记得,一个孩子做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现,其实也需要透过学习而来。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好行为的时候,爸比妈咪应该适时给予回应,纵使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拥抱或拍拍肩膀都好,这么一来,孩子未来出现类似好行为的频率会比较高一些。



然而,当观察到孩子出现一些坏表现、问其原因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时,比起责备孩子或询问孩子,父母首先要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孩子变成眼前的模样。了解孩子,需要爸比妈咪平时更多、更敏感的关注,才能注意到孩子每个细微的转变。



是积习难改,还是教养无效?


如果孩子的坏表现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成为习惯、且难以改变,父母该怎么做?王意中心理师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时间、日积月累的行为模式,因此,当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多少也代表,父母过去的教养方式是需要调整的,所以,与其急于想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倒不如改变自己处理问题的做法。



「肯定」有助孩子认识自我


肯定孩子,有时不只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还包含他的个人特质,所以当父母夸奖孩子时,其实也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能力,让孩子能够接纳自己、增加自信,并出现更多良好的表现。



相对地,不断地针对孩子的坏表现「碎碎念」,只是让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等于是引导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孩子日后很容易有负向的思考,也缺乏自信心。



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


如果光靠肯定,还是无法改善孩子的坏表现,父母又该怎么做?王意中心理师建议,父母平常应该努力经营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尽量和孩子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例如:让孩子一起来洗碗、拖地,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当爸比妈咪愿意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发现其实你是一个会跟他玩、很有意思的人,他通常也会比较愿意听你的话,配合度会变得比较高一些。




撰文/陈映洁

咨询/王意中 临床心理师 现任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毕业于高雄医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著有:《不吼不叫,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力》、《谁让孩子变成失控小恶魔?──从情绪管理开始,教出讲理好孩子》、《301个专注力教养秘诀》等,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幼儿保育系兼任讲师,振兴复健医学中心复健医学部临床心理师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每天更多育儿、健康、读书,小知识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XiaoDDZY.咱们一起育儿,一起成长哈。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


长按保存,扫描即可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