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自格隆汇(微信公号:港股那些事)
一个语重心长的投资经验总结:只要把PE搞到100倍以上,一个票就能脱离基本面的束缚,进入梦和想象力支撑的蓝海。如果不幸堕入50倍以下,它将沦为一只价值投资股,在拼业绩的红海里浴血奋战。
另一个是发生在两个做资产管理人之间的对话:甲:听说你最擅长分析公司基本面和估值?乙:你才擅长分析公司基本面和估值!你们全家都擅长分析公司基本面和估值!
泡沫化投资是与价值投资相对应的一个投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指某个市场、行业或者个股的股价明显脱离和超越基本面估值水平后的投资行为。泡沫化投资是令所有证券投资者最纠结的东西之一:证券市场泡沫化似乎是个常态。
参与,还是不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全身而退?
从路径上说,泡沫化投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价值投资的盈利模式。价值投资的博弈对象是投资对象本身,也即上市公司。你需要做的功课是确定公司的收入、盈利与估值水平,然后在一定的安全边际之内买进。换句话说,价值投资赚的钱是从上市公司身上赚到的。
泡沫化投资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做泡沫化投资的时候考虑估值水平是大笑话,试图从泡沫化的股价上寻找到估值安全的安慰感绝对是南辕北辙,白费功夫。做泡沫化投资的博弈对象是人,需要做的是仔细倾听、深入了解并不露痕迹地引导市场其他投资人的审美情趣与偏好,制造大众狂热,让他们相信这个美好的游戏可以继续高枕无忧地玩下去——因为你的投资需要别人来买单。
说到底,泡沫化投资是个抢钱的游戏,你赚的钱来自你的博弈对手,上市公司股票扮演的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传销工具而已。这种盈利模式下,比的不是客观严格的估值分析能力,而是泡沫产生初期敏锐的嗅觉与感知能力,泡沫形成中期出色的市场情绪引导能力与高估值恐惧的自我安慰说服能力,泡沫吹大后期的冷静、决绝、果断退出和终止游戏的能力。
正因为泡沫化投资是与人博弈,而不是与公司博弈,这很类似行走江湖打家劫舍,干的都是刀口舔血的斗殴买卖,武艺再高强,也难以保证哪次不会马失前蹄,因此多数有经验的职业投资人会把这种盈利模式视作畏途,不会当做一种常态化的正常路径。
问题在于,市场似乎经常会处在一种非常态化的状态,一旦市场整体泡沫横飞而且你身边的多数人都愉悦地享受到了泡沫的快乐,你会发现,维持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角色是多么艰难。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个世纪末美国纳斯达克的互联网行情。纳斯达克指数自1991年的500点上涨至2000年的约5000点,把诸多理性回避互联网泡沫的投资大家都逼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巴菲特。尽管后来网络股泡沫的破灭证明了巴菲特的终极正确,但此前他面临的各种辛辣嘲讽与严厉指责足以让任何一个固执的职业投资者屈服。
今年国内A股的泡沫化投资也把很多资深投资人士逼上了近乎精神分裂的绝路。上半年A股市场冰火两重天,权重股估值便宜但弱不禁风,创业板估值昂贵却一骑绝尘。国内上半年以来业绩靓丽排名前列的少数基金,几乎无一例外重仓投资创业板,业绩落后的则基本都是对主板所谓蓝筹股的投资。从2012年末的585点开始,到当前的超过3500点,创业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涨超过500%;同期沪深300的涨幅只有91%,上证综指的涨幅为103%。创业板与主板估值水平之差已经拉大到了7倍以上。板块疯长背后是个股的火爆。截止今年第一季度,创业板405只股票,市盈率超过100以上的个股高达250只。暴风科技3月上市时发行价为7.14元人民币,两个月时间里,股价最高曾超过320元人民币,昨日收盘依然报237元,市盈率超过700倍;大股东宣布要在未来6个月套现100亿元的乐视今年同样股价出现数倍增长,目前市值1386亿,市盈率380倍。
如果创业板这种火爆行情的背景是整体宏观经济的持续红火与微观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那会是一个相当和谐的共振。但可惜不是,实际情况是中国几乎绝大多数行业都挣扎在需求大幅下滑,供给严重过剩的盈亏门槛上。企业财税支出的压力持续上行,全体A股上市公司的ROE长期低于社会真实融资利率。创业板上那些所谓的高科技高成长的龙头公司,就算真的代表了不受传统经济约束的新经济,但不要忘记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后,尽管互联网新经济确实崛起,但纳斯达克市场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最后走到了破产、退市或者彻底边缘化的境地,更何况中国创业板公司更多是跟着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美国公司炒作概念的边缘跟随者而已。
这种反差很刺眼很滑稽,也令人崩溃:你不知道对于一个市盈率已经超过100倍、甚至200倍的所谓成长股该不该买进去(格隆最新看到的一份A股大行研究报告,给予一个动态市盈率200倍的创业板公司翻番的目标价,这意味着要给400倍的动态PE,这不是做研究,真的是比胆量),如果不参与进去,你也不知道市场这种癫狂状态会持续多久,泡沫维持的时间与你的投资甚至职业生命哪个更长。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对于泡沫化投资,市场每次找的理由都大同小异:诸如代表了国民经济结构改革的方向,代表了人类新技术的革新方向,行业与公司具有高成长性等等,而且每次市场都会说这次不一样。
我们当然知道,这次依然不会有什么不一样:高速成长的皇帝新衣一定会褪下,泡沫最终一定会破裂。泡沫化投资本身是个人人都知道最终结果会很残酷,但人人都假装结果会很美好并不断安慰和说服别人结果也会很美好的一个忽悠过程。对于职业投资者而言,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在忽悠别人时自己不能入戏太深。
在所有市场,成长类公司不断扩大其指数权重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收益率曲线呈现抛物线式回落的趋势也不会改变,收益率曲线的前半段是投资人的超高预期与前期高增长率的和谐共振所致,随后进入增长率陷阱,最后一段则是退潮时发现90%的人都在裸泳,这几乎是所有成长股的宿命,也是泡沫化投资的必然过程。
在泡沫还没有足够大足够刺眼的时候果断按下“GAME OVER”键退出游戏是一个试图参与泡沫化投资的职业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此时,巴西狂欢节上的警示宣传语“狂欢吧,但记得坐得离出口近一点”会比“佛祖保佑”更能起到保护作用。当一个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超过120倍PE,11.40倍PB(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最疯狂时候的PB为8.5倍。除中国的创业板外,全球金融史上再也找不到一个有规模的股票市场整体PB能超越10倍);当做手游的掌趣科技市值已经超过国内网络游戏两大巨头盛大和巨人市值之和;当营收只有同类公司迅雷1/15的暴风科技两个月时间上涨45倍,市盈率超过700倍,市值达到9个迅雷;当大股东宣布要在未来6个月套现100亿元的乐视今年同样股价数倍上涨,市盈率380倍,市值1386亿,相当于5个国内视频网站份额第一的优酷土豆时……你还在说服自己这次是真的不一样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完成了从一个职业投资者向戏剧演员的过渡了。
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不参加这种泡沫化投资的游戏。这个市场有很多牛人,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很好地自由切换,他们可以做好牛市,也可做好熊市。他们可以做价值投资,也能在泡沫化投资中游刃有余。但很多人不是。
感谢佛祖,你不是并不代表你不能在这个市场活得很好,结果其实很可能是恰恰相反。
检视过过往近二十年的资本市场混迹历史,我能清晰地发现一个规律:越是在把自己视作一个拥有牛逼复合型专业知识,拥有超越普通大众判断能力的人的时候,越是在自鸣得意自信心爆棚的时候,投资效果往往越糟糕。相反,越把自己看作普通人,只是依靠常识,而不是所谓的专业性做判断的时候,投资几乎总有令人满意的回报。
专业性是对投资最大的误解与误导!
换句话说,自负与专业性只有一步之遥。多数时候,你并不总是很清楚你的两只脚,哪一只踩在自以为是的土地上,哪一只踩在专业的土地上。
指数基金之父,全球最大两家共同基金组织之一--先驱集团的缔造者,在共同基金领域的地位如同巴菲特在股票投资领域一样名声显赫的投资大师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对这个问题做了清晰而明确的回答:“我们必须牢记,自己处于一个不确定的金融环境中,我们应该依靠的是常识性的原则。”这位共同基金领域的泰斗,对消息表示怀疑、对热门避而远之,只用常识缔造他的投资神话。
约翰·博格尔的另一句经典名言是,“我们拥有很多消息,它们代表知识吗?我表示怀疑。我们拥有很多消息,它们代表智慧吗?我更无法想象。”
过往能证明这个结论的鲜活例子是对银行股的投资。在中国,银行股长期处在投资争议的漩涡里。从历史业绩分析,中国多数商业银行股比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过去多年的历史复合增长率接近30%,ROE约20%,分红率也接近30%,这些指标无论在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都算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但在中国经济下行,可能硬着陆、地方平台贷款可能暴煲、银行坏账率大幅度上升这些“专业问题“的担忧下,这些银行股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压制在5倍以下的市盈率和1倍以下市净率交易。这种估值表示即使整个银行业的盈利直接砍掉一半,其分红收益率也超过定期存款。虽然我们承认银行业最辉煌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但只要中国经济不出现硬着陆,只要银行业能继续垄断经营,只要银行不出现长期的业绩衰退乃至亏损破产,按5倍市盈率和1倍市净率估值水平买入银行股,未来就大概率是赚钱的。
而中国的银行业垄断经营、银行不会破产只是常识。
至于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算不算常识,或许存在争议,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中国经济真的持续下行并硬着陆,那不是不要买银行股的问题了,而是与中国沾边的资产统统不要买了——这个肯定是常识。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诸多专业投资者之所以宁肯买二十倍甚至五十倍市盈率、五六倍甚至更高市净率的股票,抛弃不到五倍市盈率、一倍市净率的银行股,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常识,他们只相信自己的专业性判断。他们认为自己对投资的行业了如指掌,可以看到行业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发展状况。他们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不看好的股票未来一定会如预期般业绩下滑、亏损和破产,而他们看好的股票,一定会如预期一样年年保持高增长。
对于这种专业的自负,市场最终往往会以“戴维斯双杀”作为回应。相反,常识的判断获得的往往是相反的“戴维斯双击”。
当前最明显的常识案例,无疑是AH的巨大溢价差与港A股的历史投资大机会。同一个人,只是同时拿了两个身份证(A、H),同样的业务,同样的分红,而且上层正以国家意志的方式紧锣密鼓地推行不允许多重国籍、身份统一的联网工作(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输出+沪港通+深港通),但你硬要说A就是A,H就是H,A股100倍的市盈率,H股10倍的市盈率会是常态,A股会一直牛市下去,上6000点,上一万点,港A股会一直趴着,AH的离谱价差会“五十年不变”,这也不符合格隆的常识!
万有引力定律会让所有高高在上的东西滚下来,这是常识。
如果池子联通了,两个池子的水平面最终会持平,这也是常识。
刚去香港的时候,1元港币兑换1.2元人民币,彼时拿港币收入,那叫一个骄傲和爽。时间不长,现在这个数字倒过来了:1元人民币兑换1.2元港币——亲,请你告诉我:
有什么是不会变的?
有什么会是地老天荒?
永远到底有多远?
常识判断的案例还有很多。同样款式与型号的手机在大陆与香港往往有价差,香港要便宜不少。上个月我偶尔赶一下时髦,想买一部三星Glaxy S6双卡双待手机(别嘲笑格隆,其实我很想用苹果,问题人家就是不出双卡机),跑了香港好几家店,营业员都以很怪异的眼光盯着我:“为什么要双卡的?”我告诉他大陆是三家国有电信运营商垄断经营,不能带号转网。我不仅想要双卡的,你最好能卖给我一部三卡的!
营业员往往是两肩一耸双手一摊,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大陆真是怪!
被嘲讽的感觉不会好到哪里,但却立即提醒我进行最常识的思考:香港弹丸之地,就有十多家电讯运营商充分竞争,无论是传统语音服务还是上网等数据业务,资费都优惠得惊人,固网电话甚至免费。运营商管道化,通过数据业务赚钱已是全球趋势。大陆的三家电讯运营商时至今日还在凭借垄断地位通过最低级的语音、信息等传统业务来维持养尊处优的高毛利生活,未来即便不死,也必定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所以当有会员以4G投资、、铁塔公司上市、运营商合并等诸多故事试图说服我电讯运营商是极好的投资对象时,我的回答是:哪天他们象香港运营商一样,129港元包1800分钟通话和4G的流量,公司还能活着,我们再来探讨它们的投资机会。
当然,常识判断也许会让你错过一些机会。有朋友在去年年底时给我强烈推荐联想集团(0992),相关财务数据诸如收入增长率、毛利率、负债率、账面现金水平等等,我承认有足够吸引力。但等朋友走后,我直接把那些数据放进碎纸机碎掉了:很明显,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强势崛起,PC行业已确定是一个日薄西山的行业,无论欧美,还是中国。在惠普、戴尔等绝大多数同行日子过得已狼狈不堪的时候,独此一家还过着相当幸福的田园牧歌生活,甚至还逆市扩张,四处收购,成为一个必然没落行业的老大。
这不符合我的常识。
两年前的今天(2013年5月31日),3名追踪并研究龙卷风的美国人在俄克拉荷马州风灾中死亡,遇难者分别是蒂姆·萨马拉斯、他的儿子保罗·萨马拉斯以及气象学家卡尔·扬。这是首起职业“追风者”遇难事件。
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三个人都不算熟悉。但看过“Discovery”自然频道节目的人,相信都对龙卷风这种难得一见而又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印象深刻:就算重达数吨的汽车也会象火柴盒子一样被卷到半空中。龙卷风肆掠过后,一切都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地基。
在狂野且不可琢磨的龙卷风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无助,避之唯恐不及。饶是如此,却有这么一群人,努力想要追逐龙卷风。为了记录、了解、预报和防范龙卷风这种恐怖的自然力量,他们象战地记者一样把自己置于险境,让自己无限接近龙卷风。他们被形象地称为“追风者”。正是通过这些追风者的智慧、胆识、勤奋与敬业,我们才能如此近距离地真切见识这种看似混沌且狂暴自然天象的瑰丽与壮观。
某种角度,股市非常类似龙卷风这种自然混沌系统,而投资过程则非常类似这种追风行为。
周末偶尔得闲,与一帮投资界朋友闲坐喝茶侃投资,朋友问起为何在恒生指数基本没有什么像样表现的情况下,格隆汇“港A100”指数能大幅度跑赢几乎所有可比指数,甚至是内地的神创板指数?秘诀何在?
我想了想,回答他:无他,追风而已。
这么回答并不是为了故意装酷。
多数职业投资者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会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边界。事实上,任何一件事,只要你数十年如一日浸淫其中反复做,你必然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所谓专家,除非你实在太过偏执和愚钝。
投资也不例外。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想做到不跑赢指数都难。但这并不表示你有多么睿智多么出类拔萃,随风而起罢了。换句话说,好的投资者应该,也只应该是个追风者,你只是恰好在合适的时间点把自己放在了风刮过的路线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大风刮起时,猪也会飞。没有风的时候,凤凰与麻雀并无本质区别。
股市实际是一个非常类似龙卷风自然天象的混沌系统。曾数十年如一日追逐龙卷风,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世界上最专业最著名的“追风者”蒂姆·萨马拉斯(Tim Samaras)说过:“我对龙卷风了解不少。但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这场风暴会产生龙卷风,而另一场则不会。”
格隆对股市的困惑与无奈与蒂姆类似。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无能力提前预测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依此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如果我做投资,一定会预设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我并无能力超越大环境太多。在这个混沌世界中,我们赚的终究还是一个大环境的钱,也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在大旱的时候不排除少数接近水源地的企业仍能活得很滋润,但只是个案,而且这种独善其身式的滋润也必定无法独立支撑出一个生态系统,因此也注定无法持久。
在大环境不支持的时候,自以为是地逆着风飞,最后的结果多半是以悲剧收场。候鸟如此,投资者亦如此。
追风有两种路径:追国家与追行业。
多数投资者的选股方式不外乎两条路径:宏观角度的自上而下,或者微观角度的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与追风无关,本质上是一种完全依靠投资者自身的能力边界,一事一议的个案式挖掘。这种方法是个笨办法,但并不是一个坏方法,多数时候用这种方法是能够获取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的。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显而易见:无法复制,靡费人力,还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不及其余的陷阱。
自上而下的挖掘起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投资标的是上市公司,但其实质是投资一个处于上升周期的国家(或地区),格隆把它简称为“国风”。这种投资方法是典型的追风,即所谓的驭风而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美国200多年的国运上升,以买入并长期持有为特征的巴菲特恐怕基本没有可能创造他的投资奇迹。同样,如果没有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厚积薄发,我们也很难看到今日中国科技领域创新的层出不穷,以及神创板指数的迭创新高。
与此对应的是,我们很难说服自己,在实体经济没有根本起色的情况下,日本股市单靠安倍的印钞行为能持续走牛。与此类似的结论是,整体已创新高的欧洲股市,未来1-2年赚钱应该会越来越难:欧洲这艘经济巨轮的速度在恢复中,但很多地方仍在漏水。堵漏会让赚钱变得艰难。同样的逻辑也能解释为什么从今年年初开始格隆就建议身边做固定收益的人对过去几年一直走牛的全球债券市场要保持足够的警惕:美国利率水平已经进入一个中长期的上升周期,这是确定的风向!全世界都在等待的美联储加息枪声只是让这个风刮得更剧烈一点而已。
当前最大的“国风”在哪?
当然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战略转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当然是中国的国家意志: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输出!
着力点和抓手在哪里?脚趾头都能想明白:香港。这就是格隆汇旗帜鲜明呼吁做多“港A股”的原因:胜算在我们这边,因为你满仓的是一个国家的国运。
追国家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深厚的经济学常识以及敏锐的政治触觉,是真正的投资大家所为。
另一个中观层次的追风的是追行业。
即通过行业供需、行业毛利率等指标寻找景气度反转或者未来持续向好的行业,然后将该行业中的主要公司做组合式买入:以自己的能力边界判断风向,然后把自己摆在风要刮过的路上,剩下的事情就只是看你是否够幸运了。如果大家有心,你会发现,格隆汇港A100指数的100只成分股,相当大比例是TMT行业,而一些与传统产业兴衰紧密挂钩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则近乎没有,这实际也体现了一种清晰的行业追风逻辑。与此对应的是,格隆汇会员挖掘的多数牛股,比如网龙(777),也都是典型的TMT行业。
追风如同冲浪,借助自然的力量,顺势而为,勇立潮头,很刺激也很精彩,但追风本身有相当难度,也并不是购买了全额保险的无风险游戏。2013年5月31日,3名长期追踪并研究龙卷风的美国人在俄克拉荷马州风灾中死亡。这是第一次有追风者在追风过程中丧生,而且遇难者就包括前文提到的大名鼎鼎的蒂姆·萨马拉斯。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发言人芭芭拉·莫非特的评论是:蒂姆·萨马拉斯是这个领域顶尖职业高手之一,一向非常注重安全。不幸的是,研究难以预测的自然力量时,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安全。
但我们依然要追风。投资如同远征,我们不能一直靠徒步。风,能给我们方向和翅膀。
刚刚经历了528,仿佛就是07年的530历史重现。短短两个交易日,大盘振幅有十几个点,个股20%振幅的比比皆是,极端的情况甚至达到了30%。这种振幅,足够一些高杠杆的仓位被强平几次,足够让人在牛市里面倾家荡产。这不禁提醒我们,该严肃而认真的考虑一下牛市逃命的问题了。
历史总是相似的,只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而已。我身边经历过08年金融危机的,最近都越来越谨慎了,随着大盘的不断走高而感到惴惴不安。脱离基本面的上涨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现在涨的越高之后只会跌的越痛。很多人觉得股市不是零和游戏,可以大家一起愉快的赚钱。没错,不过那是在公司盈利分红,存在基本面的前提条件下才成立的。脱离基本面的股市,不光是一个零和游戏,更是一个负和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里面大家都还要为参与这个游戏而付出不小的交易成本。每一笔交易成本看起来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累计一年来看,创业板的交易费已然超过了其中企业的盈利总和。
很多人看了都会不以为然,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赚的满盆满钵的,根本就没有亏损的人,怎么可能是负和游戏?因为绝大部分的都只是浮盈而已,就像07年那时一样,所有人都赚钱,可08年一来,只要经历过的应该都记忆犹新,那时身边几乎已经找不出盈利的人了。
脱离了基本面的股市能涨到哪里,咱们不去预测,也毫无意义。我只知道该来的总会来,泡泡有多大,最后破灭就有多惨烈。只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是最聪明的,总能先人一步撤离,泡泡越大自己就能赚越多。然而事实却是残忍的,虽然的确存在这样的人,但只是极少数。
有个有趣的博弈小游戏:老师拿100块钱进教室,教室里有100个学生,老师说,每个人写一个0-100的数,然后计算出这100个数的平均值,再乘以2/3,谁写的数跟这个数最接近,老师就把100块钱给他。 你会写哪个数?
正是因为大家都太聪明了,所以最后的答案是很讽刺的0。如果大家都聪明的话,那么每个人写得数一定都小于或等于67,因为100*2/3=66.7;所以要想得到100块钱,那么我们填的数应该小于或等于66.7*2/3=44;但是每个人都会这样的想法,于是这个数会变得更小,最后可能就是1或更小了。
当然这个实验只是基于理论推演,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聪明理性的人,所以最后肯定是有人能赚到钱的,可惜只是极少数。
就像脱离基本面的股市一样,如果大家都预测10000点是顶,那么大家都会选择9900离场,以此类推,离场的点位就会越来越低。真的到顶的时候,就会发生踩踏,大家不计成本的逃离,到时候就不是你想逃就能逃的了,封了跌停板谁也走不了!刚刚经历了528预演各位,我想就不需要我多做解释了吧?
最近公募基金净申购快速增长,很多人觉得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而我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这可能意味着社会最底层的资金也开始入市,因为他们的单体投资能力太弱,只能将钱投向没有资金门槛限制的公募基金。大多数人都说公募是活雷锋,其实还是很冤的。因为股市不行的时候,他们发了基金没人买,股市越火就越多申购。公募有仓位限制,基本不能低仓位,所以有人申购了就会被动加仓,于是又被动推高了股市。低门槛的资金看见基金赚钱了,就会申购更多,进一步推高股价,然后变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上升螺旋。但是资金总是不会无限供应的,这种正向循环的上升螺旋,在下跌的时候也会迅速转向,变成负向的下跌螺旋。所以公募最辉煌的时候,往往也是大盘见顶的时候,也正是这种机制的存在,公募往往都是顶部站岗的代表。
除了上面说的公募螺旋,还有一种市值扩张螺旋。“泡沫”在朝着最疯狂的阶段演绎,置身其中就很难做到不参与。诚然,伴随着市场的任性上涨,能够观察到的利空因素似乎越来越多。因为在牛市中后期,股市往往会对负面信号做出正反馈,这会摧毁一个理性投资者的正常投资理念,使大部分人陷入疯狂,从而推升市场进入自我强化的“泡沫”阶段。举例说我们刚调研的一些科技股,他们的当前业绩并不好,估值也已经很贵,这些都是负面的信号。但是这些公司往往能讲出一个很大的故事,要实现这个故事就一定需要巨大的资本开支,而通过正常的经营收入或银行信贷是根本不可能支撑如此庞大的资本开支计划的,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市值扩张,通过高估值去股市融得发展所需的资金,从而实现梦想。在这种逻辑下,上市公司的股价越涨,投资者对其的预期越好,进而会推动股价和预期进入一种正循环,而短期的利空反而会被无视——“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而看到短期利空而选择离场的投资者身处其中,最终也会被这种“诱人的螺旋”所再次吸引进去,反而推升“泡沫”进入“最后的疯狂”。
如上面说的,真的到了泡沫破灭的时候极有可能大家都不能幸免。泡沫破的时候往往已经没什么利空了,这会麻痹投资者。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泡沫往往是在利空频繁出现的时候涨得最快,当利空出尽以后反而就真的破了,但等到泡沫真破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已经麻痹,他们会想“之前出利空的时候市场都是涨的,那现在这种没有利空的下跌肯定没事,市场还会再涨”,因此基本都不会减仓。但是等到市场真的出现明显向下调整以后,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市值与预期的正螺旋”会逆转为“市值与预期的负螺旋”——股价的下跌导致上市公司高估值融资变得困难,因此也就没钱去实现梦想了,这种预期的恶化又会导致股价的进一步下跌,这时候的下跌往往持续而凶猛,想逃也逃不出来了。
本文并没有在明确的看空A股,也没有预测所谓的顶部,只是我觉得时至今日需要谨慎一些了,07年530之后,指数还在短时间里迅猛的上涨了50%,从4000多点到了6124。不过享受盛宴的同时,坐的离出口近一点,或者坐的离格隆汇近一点,总不会是一件坏事,您说对吗?
指数锦囊(当A股大盘突破6124创出新高后可以打开)
正如前文说的,我们不预测顶部,6124只是根据交易心理学给出的一个数字而已。毕竟现在进入股市的很多新韭菜,对股市的各种指标都是看不懂的,对他们来说唯一最直观的东西就是价格。这也是为什么A股总是喜欢玩10送10降股价的游戏,为什么A股能喊出消灭5块钱以下的股票,然后消灭10块钱以下的股票的奇葩口号,因为对于这些新韭菜来说,价格就是唯一标准。所以对他们来说,6124以前都是绝对的低价,你如果和他们说pe,说基本面,他们就跟你急,还能扯着嗓子说“以前这个票是30块,现在是15块,太便宜了。以前指数到过6124,现在还没到5000,太便宜了。你看这8年以来,什么都涨了好几倍,股票还是跌的,太便宜了!”
这么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牛市炒股跟大妈,在左侧的时候还真是真理啊!
所以如果A股真的到了6214点,那么就至少请把本金给撤离出来吧,这就是类似于琥珀能源的胜而后求战!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说,后面也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如果还有几倍的利润(这轮行情参与的早,应该都有吧),那么就请再撤离1倍的利润出来。1倍的利润是什么概念?3年复合收益率25%,超越了巴菲特,只要你能一直保持这种收益率,那么超越巴老不是梦啊。锁定3年收益,在一个中长期的时间段里面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之后就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边打边撤,享受牛市的泡沫,至于撤离的节奏请自行把握吧。
如果觉得空仓太低端,你大可以来对冲。反正A股现在工具也基本算是全了,如果还嫌不够,则可以来香港玩对冲,工具更加丰富。比如说南方东英刚推出的3147,A股创业板ETF,就算你想做空A股创业板都可以。
总之核心的思路就是到了这个位置,一定要开始锁定收益了。宁可撤离的早,也不要赚最后一块钱。07年530撤离的人大多都是赚了钱的,尽管没有享受到4000到6124这波最后的疯狂。而享受了这一波泡沫的人,最后可能同样也经历了2000点的洗礼。就算没有经历2000点,极大概率也在3000点腰斩的时候清了仓,4000到6000是涨50%,而6000到3000是跌50%,要知道上涨和下跌永远是不对等的。
宏观锦囊(市值/GDP=130%后可以打开)
2015年,股市重回5000点,此时A股两市市值75万亿,这个时候市值/GDP=117%。
2007年,股市最高6124点,此时A股两市市值35万亿,这个时候市值/GDP=132%。
美股上一轮崩盘的高峰时150%。
从这个数据对比来看,80%-120%是一个合理区间,股市的本质是一种代际的财富再分配,比重太低说明过于悲观,太高说明未来生产财富不足以分配。130%以上市场就不太安全了,目前看来距离历史最高点的疯狂似乎也不晚了。但还是需要考虑中国经济金融化水平的提升和国企资产注入。
如果这个比值真的到了130%,那么就类似指数到了6124。请参考第一个锦囊。
压轴锦囊(如果没有满仓你就会惴惴不安,整天就想着买入更多的股票,那么请打开这个锦囊吧)
请全仓无脑干港股!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拥有安全边际,和政策红利的市场!这个全球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目前的pe水片比其他主要市场落后了50%-100%。也就是说保守再干50%也就勉强达到一个平均水平而已。资金是逐利的,水往低处流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不可能最后全球泡沫爆炸了,却还会有一个主要战场是没有泡沫的。今年港A股的强势,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目前只是追落后而已,随后而来的还有各种政策红利。
总之这个锦囊就一句话“请全仓无脑干港股”!
最后再晒一下港A100指数与各大股指的对比图吧,真的太牛了!
安慰锦囊(无论如何,就是想买,打死不愿走的,请开这个锦囊)
“泡沫”不是你想逃就能逃,但既然大部分人都逃不掉,是不是反而应该放松心态,投入其中呢?我认为A股市场仍将处于“市值与预期的正螺旋”阶段,而一旦今后“泡沫”破灭,其实绝大部分人也逃不掉,但考虑到“人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于比较”,因此届时也许你并不会那么痛苦(反而现在不参与“泡沫”会更痛苦)。
那么就请尽情享受这个盛宴吧!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伦敦交易员 ID:LondonFinance,多谢赏脸
若有朋友有兴趣与我们进行专业交流与合作或有意参加我们的线下交流活动,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FinanceUnion。由于我只是在伦敦工作之余抽空维护这个微信公众号,若有回复不及时之处,还请各位谅解。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
欲阅读更多精选文章合集:请回复数字,
1 : 《哲学家谈索罗斯》《金融的意义》《金融研究的本质》等各类深入浅出的精华理论干货
2:《LTCM:金融模型之父的陨落》《如何开设自己的对冲基金?》《专业基金的选股策略》《投行背后的财团》等
3 :《高盛交易员的一天》《投行职场的那些事儿》以及各类投行及对冲基金的工作体验及日常生活。
4:《工行伦敦的大宗交易团队》《【视频:高盛王牌交易员揭露<交易的真相>》《巴菲特的几次重大投资失败》,以及摩根伦敦鲸的专题文章
5:《冷暖自知的投行人》《高频交易机构的工作体验》《彭博还能蓬勃多久?》《关于‘耐心’的几则股神故事》等
6:《四名机构交易员的酸甜苦辣》《【盈利3000倍的美国基金】投资策略,越简单越好》以及伦敦金融城的黑箱操作交易内幕。
7: 《一个日内交易员的经验之谈》《让华尔街闪电崩盘的平民交易员》《中国顶级投行的诞生》,等以及各类关于如何坑杀散户的黑幕文章
8:《为何专业盘手比你靠谱》《内幕交易那些事儿》《为何你是市场中任人宰割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