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狐狸伦敦艺术设计工作室
一个创造意外的艺术家: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
罗曼·塞纳,1938年生于瑞士的阿彭策尔(Appenzell),他是当代艺术圈内著名的喜剧大师,以幽默的、充满迷幻的、异想天开的作品被人所知。
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为雕塑行为,或者是瞬间的雕塑,他以行为的方式颠覆并且重新界定我们对雕塑的传统理解。他的雕塑行为就像一个个小型的科学试验,在一个被压缩的时间段中发挥了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物理特质和规则,比如说利用了火箭、风扇、水、火、烟等所能释放出来的冲击力,来制造出一场场让人意想不到又不得不拍手称绝的闹剧和艺术盛宴。
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形式的点燃、爆炸和发射,比如将一张凳子的四条腿安上火药,点燃之后释放出来的烟花把椅子短暂地推往空中,又落到地上,像一次儿戏且未遂的火箭发射。他将一个酒店顶楼的一排百页窗户都安装上了火药,同时点燃,利用烟花的推力同时把几扇原本紧闭的窗户推开,并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此时艺术家已经跑到楼下,按下另外一个遥控装置的开关,立即从几扇窗户里同时发射出一排椅子,经过一道下落的弧线后重重地坠落在地面,粉身碎骨。
他的创作综合了后极简主义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借鉴了各种过程和行为艺术的方式,也携带着大地艺术的某些痕迹。当然,最打动人的是贯穿着他创作始终的诗意的荒诞和无可救药的幽默与诙谐。
他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将我们对传统雕塑的理解完全颠覆并且重新界定。大自然就是塞纳表演的场地,他的作品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干预而闻名,作品多是将特殊的装置或者行动表演介入到自然物体的运动中,例如流动的河水、自然坠落的物体等等。
通过这种介入使这些自然物的律动产生人为的暂时性的变化。这样的作品在拍摄前需要进行繁复细微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看上去就像一场小型的科学实验,而最终作品所记录的往往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
例如塞纳事先将一棵布满白雪的大树通过一条橡皮绳将树身拉伸变形,当绳索的另一端突然松开后,摄影机记录下的是这样一刻:大树仿若猛然惊醒,用力抖开身上堆积如山的白雪。又或者是塞纳经常使用的爆破方式,作品所展现的只是引爆的瞬间,就像这样。其创作时留下的纪录行为过程的图片和影像则是观众和艺术家进行交流的唯一渠道。他的作品融合了当代艺术中多个流派的特点,如后极简主意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甚至还包含有大地艺术的一些痕迹。
塞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的艺术家。由于他生活和工作的瑞士小镇地处偏远,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95年,塞纳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归功于他在国际上著名的Hauser & Wirth画展的成功。
1996年,著名纪录片导演皮特·里克提(Peter Liechti)以塞纳为素材创作的电影《塞纳的行李箱》公映。这是一部记录“旅行”的电影:镜头跟随艺术家四处旅行并记录下艺术家各种不同的艺术实验。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到波兰东部,从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岛到冰岛,塞纳穿越整个欧洲,一路是充满魔术般变化的风景。他用一系列的艺术实验为沿途上每一站做上标记。这些看似简单的艺术实验,使影片忠实再现了塞纳荒诞幽默艺术的产生过程。同时,影片记录的也是塞纳以不同方式对寻找他理想中旅行的一种尝试,其中包含着心理的旅行:古怪和忧郁的状态,身体与心理的危险对观者感官产生的刺激,影片中无处不在的突发情绪变化等等,这些都很好的演绎了这次电影旅行的节奏和氛围。这部影片全方位展现了塞纳艺术的成长历程,使他的艺术瞬时风靡欧洲,这部影片为确立西格纳在当代艺术街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皮筏子》是另一件让塞纳引以为豪的作品,他把一艘皮筏子连接在一辆汽车的后面,当他自己坐上皮筏以后,指示汽车加速到20公里/小时,牵引着他乘坐的皮筏子开始了在瑞士乡间道路上的旅行。皮筏子摩擦地面的巨大噪音与安静的乡间环境格格不入。他经过一群母牛时,母牛睁大了眼睛一副吃惊的样子,但它们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一哄而散,反而疯狂的聚集在一起在路旁追赶塞纳所乘的小皮筏,当塞纳最终到达目的地,他已经满身泥土和沙粒,衣服也被磨出窟窿,皮筏子的底部也被磨出了一个大洞。
塞纳的《皮筏子》是滑稽的,当我们笑过之后,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影响力便会逐渐侵蚀我们内心。一方面,塞纳本人、皮筏子、弯曲的缆绳、路边偶遇的那些母牛,以及乡间的小路和宁静的瑞士乡村风光,这些因素是令人好奇的,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这些如诗般的作品,也饱含深意并引发人们联想。速度与静止、激情和风险、机遇和精准,还有画面里蕴藏着的死亡气息。他抓住了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场景然后又把它以极端方式表现出来,一个人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短途旅行竟然被他演绎的如此怪诞。
塞纳也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成名之后的他似乎是为了弥补曾经失去的时光,创作产量飙升。过去的几年,他的作品在欧洲甚至美国的各大展览和画廊随处可见。尤其在欧洲,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基于他的勤奋,艺术界也正在以塞纳为典型来树立一个艺术家模范形象。
罗曼·塞纳为1997年明斯特雕塑大展所创作的两件彼此呼应的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极具标志性。两件作品均以水为表现题材,并且创作媒介都是喷泉。一个喷泉是活动的,可以 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塞纳在这次创作中共让这个喷泉转移了14个地点;另一个喷泉则位于一个公园的水池中。
罗曼·塞纳:《比雅久喷泉》,1997,车辆、水、连接城市水道系统
《比雅久喷泉》其实就是一辆被改装为移动喷泉的意大利产比雅久机动三轮车,这种行驶于街头的载客工具的后货仓被塞纳改造成为一个样式怪异的喷泉,水源通过一条皮管接到路边的消防栓上,这个移动的喷泉按照事先制定好的14个点依次进行喷泉表演。这可笑的小“喷泉”是对城市中喷泉设施的刻意模仿和讽刺。以表现个人领域到公共领域规模的差距。
罗曼·塞纳:《拐杖》,1997
艺术家的另一件位于市区内公园池塘的作品被他命名为《拐杖》,如图所示,水面上空有一个固定在缆线上、约70厘米长的拐杖形铝制管,这根铝制管通过胶皮水管连接到自来水源。水压使拐杖形状的铝制管在半空中毫无章法的跳动着,或原地旋转,或成S形踉跄地来回摇晃,这样导致水流出拐杖弯曲的把手时已断断续续。这些间隔喷出的水柱或喷到空中,或洒到水塘中,或溅到周围的场地上,没有任何规律。观者随时有可能被这高速不规则运动的拐杖喷出的水浇的透湿。
罗曼·塞纳的艺术风格由这两件作品中可见一斑,艺术家将那些生活种常见的物品改造为一种无厘头的荒诞情景。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非常有趣。他对于装置的安排和特有的活动性,使得作品所在的空间也活泼起来。自20世纪末,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开始受到全球重视。《比亚久喷泉》作品本身对公共水资源的消耗提出了质疑。在德国,人们看到这些公共水无端的白白的流到街面上,困惑而别扭。有的民众甚至走上前去关掉了比亚久三轮车的供水开关。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用水的价格很高,因此公共喷泉都只循环使用的经过简单清洁的非饮用水。塞纳用他的艺术对此行为进行了讽刺并提出质问:当喷泉中的水失去了它丰富、绵绵不绝、纯净的特性时,喷泉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塞纳的作品自始至终被幽默和神秘的气息所充斥。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塞纳的为当代艺术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他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创作思想表达了其对雕塑极限的认识,塞纳对于“实验性”的追求是狂热的,这种“实验性”融合无厘头的疯癫还有无厘头的智慧。不可置否,这位曾经以田园乡村创作题材见长的艺术家已经被更广泛的认可和接纳。
一点Punkt, 2006
草坪上放了一个画架,画架前放了一把椅子。正对着画架前方10米左右设有两枚火药。我到椅子上坐下,手上握着笔,对准画面的中心,但未碰到画面。后方先传来一小声“卟”,一个小火药爆炸了;接着没一会是一声巨响,大火药爆炸了。我因受了惊,手颤抖了,手中握的笔接触到画面,留下了黑色的墨点。
飞行员
广播天线站Beim Radiosender Beromünster, 2008
广播天线站的辐射磁场非常强,生活在周围的人会感觉到,家中有些小电器会受其影响自动开关;根据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也会因之产生物理反应。我把一根日光灯系在一个氢气球上,放手后气球带着日光灯在地上拖行。日光灯的发光全然来自天线站的影响。
Permanent Sunset永恒日落,2011,胶带、剧场灯
我将一个类太阳光的剧场灯架设在屋外,日落般的灯光从窗外射入室内,如同许多电影中日落场景的永久还原。
罗曼·塞纳,1938年生于瑞士的阿彭策尔(Appenzell),他是当代艺术圈内著名的喜剧大师,以幽默的、充满迷幻的、异想天开的作品被人所知。
他的作品常常被称为雕塑行为,或者是瞬间的雕塑,他以行为的方式颠覆并且重新界定我们对雕塑的传统理解。他的雕塑行为就像一个个小型的科学试验,在一个被压缩的时间段中发挥了他所使用的材料的物理特质和规则,比如说利用了火箭、风扇、水、火、烟等所能释放出来的冲击力,来制造出一场场让人意想不到又不得不拍手称绝的闹剧和艺术盛宴。
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同形式的点燃、爆炸和发射,比如将一张凳子的四条腿安上火药,点燃之后释放出来的烟花把椅子短暂地推往空中,又落到地上,像一次儿戏且未遂的火箭发射。他将一个酒店顶楼的一排百页窗户都安装上了火药,同时点燃,利用烟花的推力同时把几扇原本紧闭的窗户推开,并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此时艺术家已经跑到楼下,按下另外一个遥控装置的开关,立即从几扇窗户里同时发射出一排椅子,经过一道下落的弧线后重重地坠落在地面,粉身碎骨。
他的创作综合了后极简主义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借鉴了各种过程和行为艺术的方式,也携带着大地艺术的某些痕迹。当然,最打动人的是贯穿着他创作始终的诗意的荒诞和无可救药的幽默与诙谐。
他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将我们对传统雕塑的理解完全颠覆并且重新界定。大自然就是塞纳表演的场地,他的作品以实现人对自然的干预而闻名,作品多是将特殊的装置或者行动表演介入到自然物体的运动中,例如流动的河水、自然坠落的物体等等。
通过这种介入使这些自然物的律动产生人为的暂时性的变化。这样的作品在拍摄前需要进行繁复细微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看上去就像一场小型的科学实验,而最终作品所记录的往往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
例如塞纳事先将一棵布满白雪的大树通过一条橡皮绳将树身拉伸变形,当绳索的另一端突然松开后,摄影机记录下的是这样一刻:大树仿若猛然惊醒,用力抖开身上堆积如山的白雪。又或者是塞纳经常使用的爆破方式,作品所展现的只是引爆的瞬间,就像这样。其创作时留下的纪录行为过程的图片和影像则是观众和艺术家进行交流的唯一渠道。他的作品融合了当代艺术中多个流派的特点,如后极简主意的朴素气质、激浪派的嬉笑玩乐、甚至还包含有大地艺术的一些痕迹。
塞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的艺术家。由于他生活和工作的瑞士小镇地处偏远,他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995年,塞纳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归功于他在国际上著名的Hauser & Wirth画展的成功。
1996年,著名纪录片导演皮特·里克提(Peter Liechti)以塞纳为素材创作的电影《塞纳的行李箱》公映。这是一部记录“旅行”的电影:镜头跟随艺术家四处旅行并记录下艺术家各种不同的艺术实验。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到波兰东部,从意大利的斯特龙博利岛到冰岛,塞纳穿越整个欧洲,一路是充满魔术般变化的风景。他用一系列的艺术实验为沿途上每一站做上标记。这些看似简单的艺术实验,使影片忠实再现了塞纳荒诞幽默艺术的产生过程。同时,影片记录的也是塞纳以不同方式对寻找他理想中旅行的一种尝试,其中包含着心理的旅行:古怪和忧郁的状态,身体与心理的危险对观者感官产生的刺激,影片中无处不在的突发情绪变化等等,这些都很好的演绎了这次电影旅行的节奏和氛围。这部影片全方位展现了塞纳艺术的成长历程,使他的艺术瞬时风靡欧洲,这部影片为确立西格纳在当代艺术街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皮筏子》是另一件让塞纳引以为豪的作品,他把一艘皮筏子连接在一辆汽车的后面,当他自己坐上皮筏以后,指示汽车加速到20公里/小时,牵引着他乘坐的皮筏子开始了在瑞士乡间道路上的旅行。皮筏子摩擦地面的巨大噪音与安静的乡间环境格格不入。他经过一群母牛时,母牛睁大了眼睛一副吃惊的样子,但它们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一哄而散,反而疯狂的聚集在一起在路旁追赶塞纳所乘的小皮筏,当塞纳最终到达目的地,他已经满身泥土和沙粒,衣服也被磨出窟窿,皮筏子的底部也被磨出了一个大洞。
塞纳的《皮筏子》是滑稽的,当我们笑过之后,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影响力便会逐渐侵蚀我们内心。一方面,塞纳本人、皮筏子、弯曲的缆绳、路边偶遇的那些母牛,以及乡间的小路和宁静的瑞士乡村风光,这些因素是令人好奇的,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这些如诗般的作品,也饱含深意并引发人们联想。速度与静止、激情和风险、机遇和精准,还有画面里蕴藏着的死亡气息。他抓住了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场景然后又把它以极端方式表现出来,一个人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短途旅行竟然被他演绎的如此怪诞。
塞纳也是一位勤奋的艺术家,成名之后的他似乎是为了弥补曾经失去的时光,创作产量飙升。过去的几年,他的作品在欧洲甚至美国的各大展览和画廊随处可见。尤其在欧洲,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基于他的勤奋,艺术界也正在以塞纳为典型来树立一个艺术家模范形象。
罗曼·塞纳为1997年明斯特雕塑大展所创作的两件彼此呼应的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极具标志性。两件作品均以水为表现题材,并且创作媒介都是喷泉。一个喷泉是活动的,可以 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塞纳在这次创作中共让这个喷泉转移了14个地点;另一个喷泉则位于一个公园的水池中。
罗曼·塞纳:《比雅久喷泉》,1997,车辆、水、连接城市水道系统
《比雅久喷泉》其实就是一辆被改装为移动喷泉的意大利产比雅久机动三轮车,这种行驶于街头的载客工具的后货仓被塞纳改造成为一个样式怪异的喷泉,水源通过一条皮管接到路边的消防栓上,这个移动的喷泉按照事先制定好的14个点依次进行喷泉表演。这可笑的小“喷泉”是对城市中喷泉设施的刻意模仿和讽刺。以表现个人领域到公共领域规模的差距。
罗曼·塞纳:《拐杖》,1997
艺术家的另一件位于市区内公园池塘的作品被他命名为《拐杖》,如图所示,水面上空有一个固定在缆线上、约70厘米长的拐杖形铝制管,这根铝制管通过胶皮水管连接到自来水源。水压使拐杖形状的铝制管在半空中毫无章法的跳动着,或原地旋转,或成S形踉跄地来回摇晃,这样导致水流出拐杖弯曲的把手时已断断续续。这些间隔喷出的水柱或喷到空中,或洒到水塘中,或溅到周围的场地上,没有任何规律。观者随时有可能被这高速不规则运动的拐杖喷出的水浇的透湿。
罗曼·塞纳的艺术风格由这两件作品中可见一斑,艺术家将那些生活种常见的物品改造为一种无厘头的荒诞情景。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非常有趣。他对于装置的安排和特有的活动性,使得作品所在的空间也活泼起来。自20世纪末,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开始受到全球重视。《比亚久喷泉》作品本身对公共水资源的消耗提出了质疑。在德国,人们看到这些公共水无端的白白的流到街面上,困惑而别扭。有的民众甚至走上前去关掉了比亚久三轮车的供水开关。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用水的价格很高,因此公共喷泉都只循环使用的经过简单清洁的非饮用水。塞纳用他的艺术对此行为进行了讽刺并提出质问:当喷泉中的水失去了它丰富、绵绵不绝、纯净的特性时,喷泉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塞纳的作品自始至终被幽默和神秘的气息所充斥。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塞纳的为当代艺术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他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创作思想表达了其对雕塑极限的认识,塞纳对于“实验性”的追求是狂热的,这种“实验性”融合无厘头的疯癫还有无厘头的智慧。不可置否,这位曾经以田园乡村创作题材见长的艺术家已经被更广泛的认可和接纳。
一点Punkt, 2006
草坪上放了一个画架,画架前放了一把椅子。正对着画架前方10米左右设有两枚火药。我到椅子上坐下,手上握着笔,对准画面的中心,但未碰到画面。后方先传来一小声“卟”,一个小火药爆炸了;接着没一会是一声巨响,大火药爆炸了。我因受了惊,手颤抖了,手中握的笔接触到画面,留下了黑色的墨点。
飞行员
广播天线站Beim Radiosender Beromünster, 2008
广播天线站的辐射磁场非常强,生活在周围的人会感觉到,家中有些小电器会受其影响自动开关;根据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也会因之产生物理反应。我把一根日光灯系在一个氢气球上,放手后气球带着日光灯在地上拖行。日光灯的发光全然来自天线站的影响。
Permanent Sunset永恒日落,2011,胶带、剧场灯
我将一个类太阳光的剧场灯架设在屋外,日落般的灯光从窗外射入室内,如同许多电影中日落场景的永久还原。
END
FOX LONDON ART AND DESIGN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