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看到的为孩子移民澳洲的父母们的苦与乐

2015年03月17日 重庆澳利通澳洲房产



我几年前来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始我的“准”移民生活。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朋友,不得不承认,即便自己英文还不错,但是转来转去还是觉得和中国人在一起感觉更加自在。我想在这里分享一点对于移民和在国外成长的下一代教育的自己的一些浅见。

有的网上说中国年收入12万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在考虑移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可信,但可能很多有了孩子的人都开始考虑或者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是想用我的所见所闻,提供一种角度给父母们。

在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为了下一代能够在澳大利亚长大,能够避开中国激烈的竞争而移民这里的。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许多父母为了下一代不得不在职业生涯上做出很大牺牲,比如在国内可以做高管,但是在澳大利亚甘愿做普通员工只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完成移民监。

父母移民

人到三十多再移民来澳大利亚从职业角度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因为澳大利亚是比较保守的,他们不相信高学历,他们更看重本土的工作经验,或者你在世界知名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工作也有可能得到认可。有一个朋友原来在国内做到财务总监两年前携太太一起来到澳洲,目标就是为了将来的孩子其中一个拿到澳洲公民,他在这里拿了MBA,毕业后8个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没有公司会请一个没有本土经验的人去当财务经理或总监,即便你有工商管理硕士。而普通的会计工作他又不想回头去做。转行做金融又赶上经济不好。最后他在家呆了8个月后回国了,尽管他的移民监就差5个月了,但是他说实在不能再煎熬下去了。他太太说回去找找工作看看,将来再回来拿身份。但是我知道他们这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孩子教育

与国内的孩子相比,这里的孩子简直是成长在天堂里。这里也是就近入学原则,所以好学校附近的房子涨得厉害。这里学校免费,那是公立学校,但是我看到的中国人很少有让孩子上公立学校的,都是私立。中国人在教育上绝对肯花钱。孩子一直到初中都是没有家庭作业的,回家就是玩玩玩。但就是这个玩成为了中国孩子成长和外国孩子成长最大的不同。我一个好朋友有一个4岁的儿子,她为了儿子移民来到澳大利亚,与丈夫相隔异地有好几年了。她说让儿子在这里成长,他的英文是Native的,他们长大了就不会像我们这一代一样为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而苦恼。她说,但是她想好了,一定会在家里自己亲自教数学,使儿子的数学水平远远超出同龄的澳州孩子的(外国人的数学确实比较差)。这是一个妈妈或者许多妈妈最美好的设想。然而孩子的教育并非真的能够完美地取长补短。当孩子在澳大利亚的社会成长,如果他真的能融入社会,那么他可能就很难接受中国家长的教育方法。他要与同学们社交,他会觉得为什么要呆在家里学数学,而不去参加舞会和社区活动?

关于对子女教育的感想先写到这里,我会陆续在我的日记中记录下我周围的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父母与孩子。

皮鞋胶囊,皮鞋酸奶……怎能怪父母们“崇洋媚外”?

由央视质量调查节目引爆的皮鞋胶囊、皮鞋酸奶事件又一次触目惊心地让人们不禁拷问中国商家良心何在,竟能做出如此离谱之事。其实出了这样的事也并不稀奇了。能有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怎么就没有皮鞋胶囊,只是消费者还蒙在鼓里而已。食品药品安全都靠媒体去检验,一周能检验几个?食品药品监督局都干什么去了。

我刚到澳大利亚就发现了这里的超市商店,吃的东西,生的、熟的,以及往身体上涂抹或直接接触的东西(比如卫生巾,个人洗护用品等,衣服除外),一律会在显著位置注明Made in Australia/Australia Products/Australia Grown等标志。而外用的东西则十有八九是中国制造,而且在不显眼的地方注明Made in China.


许多婴幼儿用品甚至会注明 Proudly Made in Australia (骄傲地产于澳大利亚)。
由于中国血汗工厂环境污染之类的报道,使得澳洲消费者觉得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是间接地污染了环境、压榨了劳工。澳大利亚人在这方面意识非常强的。一些商家即便仍使用中国供应商,但是不得不选择满足环境健康、原材料安全以及质量保证的中国工厂。他们的产品会标明Responsibly Made in China (负责任的中国制造),以表明自己与那些普通加工厂的区别。

作为海外华人看到这些心理很不是滋味的,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好像中国制造就意味着低质量。但是这些食品药品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海外媒体也会报道,真是觉得不能怪人家“歧视”,就是恨铁不成钢啊。

看到微薄上有人发出呐喊:皮鞋酸奶、皮鞋胶囊,我们和我们的上一代无奈地把自己的肠胃变成元素周期表,承受我们痛恨却不可奈何的一切。但,我们的下一代,他们还如此稚嫩也要受毒奶粉、假鳕鱼的摧残。是可忍,孰不可忍。

拥抱与性格

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几年后,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人,结识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朋友,我发现在他们的文化里,朋友间见面的拥抱就像握手一样的平常。西方文化里身体接触远远多于内敛的东方文化。当我跟他们说中国人很少跟父母说爱你之类的,他们都瞪圆眼睛表示很不可思议。

都说西方人家庭观念差而且关系疏远,孩子18岁就搬出去住,父母老了也是自己过日子很少与子女一起。然而他们见面永远先是拥抱亲吻,写邮件发短信落款都是爱你的xx. 我觉得这种社交礼仪和爱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性格,他们普遍比较开放、热情、单纯。

医学研究显示身体接触有助于健康和快乐,成人之间的身体基础可以减轻压力和痛苦,并减少老年痴呆的症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inda Blair认为,身体接触和抚摸影响小脑系统,而小脑是身体的积极情感的来源,比如信任和爱的来源。

我不得不承认,在澳大利亚起初朋友见面的拥抱甚至是面颊的亲吻令我感到很尴尬别扭,但是很快就习惯了。在我回国度假期间,我非常想拥抱久别的家人和朋友,但是总觉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不合时宜。当我在机场与父母道别时的拥抱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拥抱一个亲密且爱你的人如此之难?我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很难开口和爸妈说我爱你们。

我们都知道婴儿只有得到大人的拥抱和爱抚才会高兴和满足。但是什么使得我们停止拥抱孩子了呢?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逐渐减少。

让我们抛弃那些无谓的尴尬,给你挚爱的人一个热情的拥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你多经常拥抱你的爱人和家人?那么当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要停止拥抱和对他说我爱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