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香港兰桂坊跨年惨剧之后,香港政府是怎么做的

2015年01月01日 生命真谛


导读:


2015年1月1日,上海外滩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原本喜庆的日子被阴影笼罩。


让时光回到22年前的香港,也就是1993年1月1日的前夜,一个与2015年1月1日极其相似的夜晚——国际大都会、元旦、标志性倒数地点和一群对新一年充满期待的市民、游客还有学生。


香港兰桂坊

1992年的最后一个晚上的香港,大批香港市民及游客到兰桂坊庆祝。兰桂坊,这个聚集大小酒吧与餐馆的中高档消费区,一直以来是香港中产阶级、外籍人士还有游客的聚集地,自由行开放后,更成为内地游客眼中的香港特色旅游景点之一。



不比上海外滩,香港兰桂坊没有开阔的视野,狭长的人行道被挤在两旁的高楼之间。当晚,这里被布置成了跨年的舞台,布置了巨型气球,还有电视台直播现场盛况,收视率可比今日央视的春晚。而在当时的现场,香港警方派驻了118名警员在场维持秩序,但是他们面对的,是多达2万名香港市民和游客。


这聚集了2万人的兰桂坊先前并无混乱,只有极少人因秩序原因被警方拦在场外。但是随着倒数临近,兰桂坊开始失控:有人喷射气罐式彩带、喷洒啤酒及汽水、掷扔酒瓶甚至砖块,更有人焚烧报纸。


1993年1月1日零时10分,有人首先跌倒,随后,人群如骨牌般相继倒下,跌倒处另一侧的威灵顿街同时不断有人群涌入,人群开始互相践踏,有人甚至被四层的人群所压。呼救声始起彼落时,人群才停止挤压。大量伤者倒卧在道路两旁,游人的个人物品则散落一地。


这个被称作“兰桂坊惨剧”的事件共造成21人死、63人受伤。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多人死亡的人踩人事故。大部分死伤者为青少年及外国游客。



香港政府消防处于当夜00:01收到第一个求救电话,第一辆救护车于十分钟后抵达现场。由于现场并没有设立临时救护站,警员与在场的休班医护人员首先协助救援,并现场指导其他游人替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法。不少伤者手脚骨折,大部分重伤者因大脑缺氧而面部呈紫色,有些已经双眼反白及瞳孔放大。


即便如此,担架床还是不够用,不少伤者在进行即场急救后由警员抬上救护车。香港医院管理局于时间发生半个小时后,采取“灾难性意外事件处理”,派出流动医疗车到场协助拯救,伤者经现场急救及分流后,骨折及轻伤者和重伤者分别送往不同的医院接受治疗。香港医疗辅助队于事件发生后一小时派出医疗辅助队应急特遣队到场拯救伤者,然而于红磡海底隧道受交通分流影响,最后只能在兰桂坊附近设立伤者收容处。所有伤者于02:34全部送抵医院。香港消防处于两个半小时内共派出20辆救护车,接载69名伤者到医院。


事后检讨
警方低估控制秩序的难度

当时的港府委任大法官展开独立调查,并限于两周内完成中期报告,供农历新年多个大型活动的控制人流措施作参考。1993年1月11日,事件发生后的十天,大法官提交了中期报告,报告指:香港警方没有试图控制聚集人数,虽然是出于不想破坏节日气氛的好意,却低估了控制秩序的困难度。事实上,当晚只有一对推著婴儿车的夫妇及一名坐轮椅的人士被警方劝喻不准进入事发现场。加上现场是斜坡且湿滑、不少人酩酊大醉,造成非常危险的环境。


中期报告
评估、支援与服务

另外,中期报告提出六点建议,包括建议警方针对参与大型活动的人数进行评估及执行必要的人流限制措施、加强市民注意大型活动安全的宣传、大型活动安排医疗人员及民安队支援等。最后报告于1993年2月26日发表。另外,有议员指出地铁于除夕夜无提供通宵服务,导致有群众恐慌无地铁而心急回家,间接造成伤亡意外,此后地铁为免再发生类似事件,故此由同年12月起每年新年前夕甚至圣诞节平安夜,地铁服务便通宵开放。如今,香港警察在节日及庆祝活动期间,于兰桂坊一带实行人流管制,限制进入兰桂坊的人数,并引导人群朝单一方向行走。


灾后心理辅导
灾后救援成熟的一环

兰桂坊惨剧于元旦日发生,同时通过香港传媒广泛报道,极端悲惨的画面造成不少市民心理困扰,心理学称为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当时玛丽医院及香港心理学会特别设立心理辅导热线,为目击者、救援人员及其他受影响市民提供协助。此为香港首条为灾难事故设置,由临床心理学家接听的辅导热线。事后警方接纳有关报告的建议,检讨日后大型活动的人流管制措施。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