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vier Dolan关于《妈咪》的采访

2015年05月10日 加拿大读书会




以下是以杂志对多兰的专访 翻译Xiah


《妈咪》和我:多兰的《少年时代》

By Kyle Turner December 11, 2014 at 3:13PM Indiewire

"你觉得电影怎么样?" 《妈咪》放映后一位同事回答完相同的问题转过头来问我。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吞吞吐吐道:"感同身受。"满心期待了几个月的电影,这是我看完后能给出的最简明的回答。《妈咪》宣布开机,在戛纳电影节首映,预告片放送以后我循环播放,每一次看都热泪盈眶。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很高,虽然我的回答很简洁,但精炼到位。然而简单一词亦或长篇大论,都不能完美表达我看完《妈咪》后的感受,就像当初看完《我杀了我妈妈》那样。当我说"感同身受"后,同事继续问道:"这是你的《少年时代》吗?"我回答道:"《妈咪》和《我杀了我妈妈》是我的《少年时代》。"

这是真的,多兰18岁时候拍的第一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映射个人成长经历最多的一部。"我的《少年时代》",是指电影的主题十分贴近家庭生活。影片中不和谐的甚至支离破碎的母子关系正是我与母亲经历过的。同时我承认这种关系也是有争议的、影片最薄弱之处,充斥在荧幕里、现实中(他那时才18),摩擦出的火花向四周快速飞溅。为了充分阐述对《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的看法,我也要泄露自己的小秘密,也是一直以来我迟疑不决的事。

定性地说:如果说《我杀了我妈妈》是对多兰早熟的放纵,那么《妈咪》则是多兰成熟的象征。作为一名多兰粉,你得精通他的把戏。《妈咪》表面上讲述Diane(Anne Dorval饰演)和她儿子(Antonie-Olivier Pilon饰演)Steve之间的火热摩擦。Steve患有多动症,因此有暴力倾向。Diane之所以去管教所接他,是因为他一把火点燃了餐厅,烧伤了他的一位同学。尽管Steve还没有在荧幕上露面,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他的威力了。影片长达两小时,情节回放比比皆是,就多兰的作品而已,从SteveDiane之间人物情感的发展来看,是无关紧要的。

多兰性情里最惹人注目的方面充分体现在他与母亲争吵的镜头里。他们的争吵令人感到不悦,甚至感到震撼。但是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感受到的却是一阵极度痛苦的经历重现。在我家里,也是这样,一点小摩擦就足以让事情以级联反应搬爆发进展、矛盾不断激化升级。Steve前前后后不断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对着墙面击打,不对是暴打,想要把墙击倒。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做同样事的画面,以及失控的争吵和我试图控制情绪的回忆,比如我重重捶打自己的脑袋,比如我气愤地把东西砸在墙上而没有致伤他人。Steve把心中的野兽逼回牢笼里,他在尝试。但当情绪爆发之时,他却对外界事物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像是被世界禁锢,即使这代表着伤害他自己或是爱他的人。

然而事情有了转折。电影向观众传达了生活的希望,爱能战胜一切的主题。但是正如管教所校长说的那样,"连爱这群孩子的人都不愿意帮助他们"DianeSteve在海滩度过了美好的一天,一起逃帐后,Diane又把Steve带回了管教所。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不久以后的加拿大(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要么送进管教所,要么在父母严密监管下生活),家长可以把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扔进管教所而不犯法。这是对于问题少年的最后处理手段,也说明了这对母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不足以攻克Steve的心里疾患,也代表着影片残存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这也让同样有心里问题的自己担忧,如果万念俱灰怎么办?

观看《妈咪》的时候内心一直在挣扎,看到仿佛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现在荧幕上,用最极端的方式表演出来,让人不知所措。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我们之间的矛盾感觉很奇怪,但又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杀了我妈妈》是以一位叛逆不羁的孩子的口吻讲故事,那么《妈咪》就是它的翻版。这一点让我感到尴尬,就像是从我母亲的角度来看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认为母亲的付出理所当然,做着伤害彼此的事。理所应当,Steve是比我极端的角色,但是从他身上我还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与母亲之间相似的情感。我很容易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和母亲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系,因为我和我的母亲也经历过。这样看来,《妈咪》最"棘手"的方面对我来说是一触即发的。

每当有人问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何之时,我会摆摆手用略带讽刺的口吻告诉他们去看《我杀了我妈妈》。"跟电影里差不多,但少了几分愉悦,"我说,"我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更激进一点。"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每一位青少年都会经历恶劣的母子关系,也不是因为影片映射了那时候的我。我这样说是因为影片里的母子关系是对我和母亲之间种种矛盾的最真实反应。观看《我杀了我妈妈》并不能冲淡从前的苦涩经历,《妈咪》亦如此。每每看到影片里的对白,与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那样一字不差,多兰像是我的影子追随我上高中、与母亲争吵,然后把这些拍成电影。多兰捕捉到了我的母亲怎样固执地拿我和班里同学做对比,捕捉到了令我烦恼的琐碎小事,能够理解这种关系的莫名其妙之处。他表达出了我经历的痛苦以及对母亲的羞愧之情(我曾经也撒谎说自己母亲因病不能出席一个活动),他理解这种争吵的可笑和微不足道,明白当我看到同学和他母亲关系亲密时嫉妒的心理。我一直不敢向母亲出柜,想着要是于贝尔不出柜我就要去死,把那种熄灭希望之灯后仍然追寻希望的努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和我一样困惑为何与母亲之间会是这样一种极其不快的关系,曾经也有过快乐和友爱的回忆。他清楚地知道这种关系的成形无人从中作梗,是令人费解的。他希望事实不是如此。至少,有这样经历的不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杀了我妈妈》结局是圆满的,追随信仰主义的脚步,而我的结局却不是。

我会告诉问起我和母亲之间关系的人去看这两部电影,不仅从我的角度,也从母亲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杀了我妈妈》里微妙复杂的细节从于贝尔的录像中得到了体现,他对母亲爱或不爱的坦白,不只是哼哼唧唧的抱怨,还有此起彼伏的爱意,也有对自己和母亲的怜悯之情。于贝尔的故事暂告一段落,《妈咪》紧随其后。影片中Diane向邻居Kyla诉说自己抚养儿子的艰辛,这并不是抱怨,我能想象当我的母亲向别人说起我时那种骄傲和尴尬混杂的情感。母亲和儿子复杂的方式不同,两部影片对我同样私密以至于我犹豫是否应该喜欢它们。

因为沉迷于这两部电影代表着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而是臭脾气的问题少年。我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该威胁我的母亲。看完《妈咪》以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爱她。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比起Steve我更像于贝尔,心里充满了恐惧,比起于贝尔我更像Steve,有时候我更害怕自己。

曾经,我把自己封闭了一个暑假。我被赶出家门后,在朋友家住了好几个月。大学暑假回家后的第一天,我就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们动手了,她扇了我,一切发生的太快了,我仍然记得脸上滚落的泪珠和我内心的愧疚感,就像《妈咪》里面的情节。第二天,母亲去寻求警察的帮助,下午我就被警察带走了。这件事一直折磨了我们很多年。

《妈咪》中的有些台词深深刺痛了我。Steve看着他母亲,说道:"也许有一天你不会爱我了。"这也是我害怕的事,想想都让我感到紧张。我对母亲的疏远也让她有如此想法。映衬我母亲的Diane:"母亲不会一夜之间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发生了什么事的话,尽管孩子爱母亲爱的更少,母亲依然爱孩子爱得更多。" 我不想让这种不好的结尾发生在我身上。

为了我和母亲之间的事,我向心理医生/治疗师求助。他建议我们每隔一周约在午餐时会面,但每次会面都以争吵结束。尽管治疗期已经结束了,但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一直在努力。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母亲看了这些电影会怎么想。会不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我觉得她会。尽管现在我们像陌生人一样,但我们始终比与世界上人的关系都要亲密。我们看《Maleficent》时都哭了,因为电影流露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意是我们所向往的。我们努力想要达到令我们都骄傲的状态,有那么一瞬甚至之后的几天,我们有种会成功的预感,但这种预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妈咪》和《我杀了我妈妈》促使我面对一直以来回避的事。这对我、对其他人都很重要。这就是艺术的奇妙力量所在,它会让你感同身受,与你对话。这两部电影与我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我喜欢这两部电影,像是在讲陈述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但我不知道未来的道路通向何方。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