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上这场激辩,改变了很多观众对中美未来的看法

2015年10月20日 美国资讯




举办过上百场辩论赛的美国辩论节目“智慧广场”(Intelligence Squared U.S.)邀请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和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在国防部任职的彼得·布鲁克斯为正方,邀请美国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博和澳大利亚前总理、现美国亚洲协会亚太研究所所长陆克文为反方,以“中美是长期敌人吗”为题展开激烈辩论。最后,认为“中美不是长期敌人”的一方获得56%的观众和64%的网民支持,这或许表达了美国民众的心声。

辩论主办方“智慧广场”在网站刊登的宣传图片,右为四位辩论专家(自上至下):布鲁克斯、米尔斯海默、戴博和陆克文。

正方:美国不会容忍竞争对手的出现

“中美是长期敌人吗”这一辩论主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界对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势的关注。辩论会前,主办方的调查显示,现场观众有27%认为“是”,有35%认为“不是”,未做决定者为38%。在4位重量级辩论嘉宾阐述各自观点并群辩后,认为“中美不是长期敌人”的观众比例攀升到56%,高于32%“敌人论调”支持者,未做决定者减少至12%。

国际关系理论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

作为正方的米尔斯海默首先在辩论中说:“国际体系的组织方式所具备的三个特点迫使各国争夺权力,并且会追求更多、更大的权力增量。第一个特点是国家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威。国家就像放在桌子上的台球,这意味着国家陷入困境后,没有可以求助的对象。正如我告诉学生,当你拨打911时,根本没有人在另一端,这意味着,国际体系在效果上是一个自助系统。第二个特点是,所有国家都有一定的军事攻击能力,部分国家则拥有较强的军事攻击力。第三个特点是与意图有关,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谁会管理中国和美国。”

米尔斯海默回顾了美国成为“现代史上唯一的地区霸主”历史。从“美国建国之父”到“门罗主义”,从建立“西半球霸权”到应对20世纪4个潜在竞争对手(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纳粹德国和苏联),他的结论是:美国不会容忍竞争对手的出现,而现在,中国将模仿美国,将以美国控制西半球的方式试图控制亚洲,“如果我们能有一个门罗主义,为什么他们不会有一个门罗主义”?米尔斯海默说:“如果我们能阻止的话,我们不会让他们称霸亚洲,这就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由来。我们看到他们的崛起,但是我们要保持我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澳大利亚前总理、现美国亚洲协会亚太研究所所长陆克文

作为反方的陆克文在辩论中说:“长期敌人”意味着“双方无法摆脱敌对身份”,这是极端的语言。针对正方对中国做出的一些预测,他质疑米尔斯海默的理论:“你不能一面说我们无法预测一国的意图,另一面又作出精准的预测。这在逻辑上前后矛盾。”在陆克文看来,“中美是长期敌人”这一命题无法涵盖中美关系的复杂现实。他认为,中美两国数任领导人发挥的作用,的确改变了中美关系的未来。因此,陆克文强调:“我的选择是建设性现实主义,而非进攻性现实主义。承认中美之间存在的现实区别,承认两国在东海、南海、台湾、网络、太空、人权等议题上的分歧,同时也承认两国在许多领域存在建设性接触,如朝鲜核问题、反恐问题、全球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双方假以时日能够构建政治资本,并有助于应对两国关系未来中的根本问题。”

在分析二战后的欧洲历史后,陆克文告诉观众,外交在战后欧洲占了上风,“至少在70年来,欧洲没有爆发战争”。他还说:“(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在太平洋最为紧密的盟友,作为美国在20世纪和21世纪最久远的盟友,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所有战争中与你们并肩作战的国家,我们理应在这些问题上发出声音。”

提到敏感且频出的“战争”一词,米尔斯海默在辩论中说:“最终的结果将是中国朝一个方向前进,美国朝另一个方向前进,势必造成安全领域的激烈竞争。”但他也强调,这不是说中美之间将会有一场战争。

反方:美中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发展

在随后的辩论中,彼得·布鲁克斯为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提供证据。布鲁克斯在辩论中提到,中国总说“百年屈辱史”,而现在中国计划重新找回“中央王国”的荣耀。布鲁克斯在最后阶段“拉票”时说:“非常严重,我们是敌人。美中都想处在国际体系的顶端。除非有一方放弃挑战现状或另一方默许挑战者的崛起,我认为这些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的对手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它是一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将是长期的敌人。”但从观众的投票结果看,赞同他观点的美国人还是少数。

布鲁克斯举了老生常谈的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以及最新的热点——南海和东海问题,以此得出“令人遗憾的”结论——“美中之间的战略不信任沟壑难填,现在它变得更糟了”。布鲁克斯还多次表示美国在南海的自身利益,强调美国对日本等盟友在国防和安全上的承诺。他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这些行动和表示很不满意。

事实上,双方没有“拔剑”,但都在制造更好的“剑”。

布鲁克斯告诉在场观众: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与太平洋各国的贸易利益要远大于与欧洲的。他问道:“美国刚签署了一个不包括中国的TPP。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美国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曾在国防部任职的彼得·布鲁克斯

对于正方提到TPP等与经济有关的话题,陆克文回应说,在经济上扼杀中国的做法同样会给自身带来伤害,也会影响到全球的就业。他举例说:“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问题上,中国人看到的是经济机会,他们发现本国的建筑业产能过剩,希望将此出口到海外,并增加南亚、中亚、中东的基础设施。这里面有市场。这部分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为什么美国和中国企业就不能一起投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改善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呢?美国和中国公司之间存在大量金融和商务合作机会。同时,也会有竞争存在。但这就是生活。永远不会干干净净,永远不会舒舒服服。”

对于正面提出的中国军事现代化,陆克文在辩论中说,美国军费远超中国,“美国有近10个航母战斗群,而中国目前只有一艘(改造的)乌克兰航母”。此外,他认为,随着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未来30年照顾老年人的预算压力大增,这将对中国的军事建设构成极大的限制。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博

与陆克文同在反方的戴博在辩论中反驳了正方的观点,他表示:美国和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发展。戴博说,正方今晚预测的可怕结果是可以避免的,他们描述的世界可以确信的说不是中国或美国渴望拥有的世界。戴博认为,如果中美能够明智地处理两国关系,那么这是一个可以避免的结果。他回顾自1978年美中正式建交的历史说,在过去37年时间里,尽管中美有不同的价值观、出现过危机,也处过某种高度竞争的关系,但美中一直尽力避免敌意并从相互接触中获益。戴博不仅不赞同“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说法,相反,他告诉观众:“事实上,美国促进了中国的崛起。中国获得的利益多于我们,但我们也从中受益。”他举例说,中国是仅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市场对苹果、高通、英特尔、通用、IBM、宝洁和可口可乐等美国企业及其雇佣者至关重要。此外,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是低收入美国人能抵御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投资领域,中国累计对美直接投资达54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8万个工作机会”。

旁观者:美国不应跌入自己设的预言陷阱

“如果中国是敌人,情势会变成什么样呢?”戴博抛出这个问题后,就用米尔斯海默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的最后一个章节中做答——即使我们能避免全面战争,也会面临战争威胁的争议、无法负担的军备竞赛、通过牺牲第三国人民开启的代理人战争等危机,“美国将禁止大学招收中国学生”。但戴博给出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赴美旅游的中国游客将达到730万人,美国不仅受益于与中国的贸易,也会受益于中国的人才。自1979年以来,超过200万中国学生来美国学习,其中很多人仍在为美国社会贡献力量。应该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现在更多地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辩论中,米尔斯海默主要还是强调美中在经济领域不是对手,但在安全领域是对手。他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强大后,会与美国在菲律宾、日本、越南,甚至台湾等问题上展开激烈竞争。陆克文则在辩论中回应米尔斯海默:

“中国在崛起,美国也在这里,他们并不一定会相撞。我们相信外交手段可以做到这一点。两国并不相互排斥。”


整场辩论会气氛热烈,也不失西方人的幽默。正方的论点集中于理论模型的推断,虽然论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美方对华崛起的社会舆论和精英关切,但“虚”的东西较多。相反,反方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都是发生在中美之间实实在在的事情,更让人信服,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支持。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顾问及亚太安全项目高级主任帕特里克·克罗宁看过辩论后说,美中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正在寻求扩大对海洋、太空、网络等领域的控制权,但它并不想与美国发生战争。尽管美中两国经济交织在一起,但双方在区域和全球秩序上仍存在分歧。正如克罗宁所说,为维护自身利益,美国必须保持强大和警惕,但不应该进行不必要的挑衅或跌入自己设下的一个预言陷阱。


2015最牛公众号推荐
不看不行全在这里
呐喊原创文章
美国资讯
房产资讯
商业资讯
苹果手机
好莱坞
娱乐资讯
电影影评
体育资讯
经典音乐
旅游资讯
意大利华人
文艺青年
科技前沿
股市黑幕
俄罗斯资讯
医药前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