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贵族精神,就是对规则与大道的信仰

2015年10月20日 生命真谛





我们知道,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中后期的人,那个时代也是中国哲学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以及持有不同思想观念的思想家喷涌而出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我们所熟悉的。


但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或者认识的不那么深刻的是,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而且绝大多数的思想家,都具有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贵族血统。比如孔子是殷商后裔,其祖先是宋国的王室,而且是有资格继承王权的正统。


老子曾经做过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虽然并不是什么太显赫的职务,但是周朝是个封建国家,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或者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而且绝大多数官职本身就是世袭的,尤其是各种与军功无关的文职更是如此。所以,老子既然可以做“守藏室之史”就一定是个贵族,而且还没有没落。


今天贵族这个词,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多少带有一定贬义的,或者至少是很复杂的词汇,因为这个词在我们心中,往往与奢侈、腐化、蛮横甚至是残忍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巨大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误解。从某种意义上述,正是这种误解,使今天的我们,缺少了,甚至是无法再重新拥有真正的贵族气质。


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钱穆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春秋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贵族气质,他说: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方面是一个极混乱紧张的时期;但别一方面,则古代的贵族文化,实到春秋而发展到它的最高点。春秋时代常为后世所想慕与敬重。


大体言之,当时的贵族,对古代相传的宗教均已抱有一种开明而合理的见解。他们对于人生,亦有一个清晰而稳健的看法。


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


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显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当时往往有赋一首诗,写一封信,而解决了政治上之绝大纠纷问题者。


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诺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


他们识解之渊博,人格之完备,嘉言懿行,可资后代敬慕者,到处可见。春秋时代,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细腻雅致的时代。




这些贵族之所以会表现出这样的一些行为特征,原因就在两个方面,首先字殷商中后以来,中国就有了面向贵族的类似现代学校的教育机构,教授的内容不仅包括简单的知识,更主要的是礼仪制度等等日后在社会管理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所以当时的贵族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从整体上说,是社会中唯一受过系统教育的群体;其次,由于封建世袭制的存在,让这些贵族拥有了对社会的管理权力,同时封建的本质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因此对于那些拥有社会管理权的贵族来说,国和家乃至个人,从利益上说,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所以,权力与地位本身就是责任。


这两条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那个时代的贵族的精神特质,一句话就是“对规则与大道的信仰”。信仰与普通的相信不同,一方面信仰既源于对某一观念的敬畏,又会反过来加强这种敬畏;另一方面信仰是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与利益尤其是眼前的利益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可以让人去思考更加长远的的问题,具有更加战略性的对远景的思考。所以,才能有所谓的“无”的观念。


其实这种感觉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曾经有所体验:一件今天看来让人纠结的难以自拔的事情,但是到了明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回头去看,不过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罢了。如果,当时就能展望到这种远景,那么再纠结的事情,也是一个“无”。


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共通之处,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甚至是同时代产生的对人类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或者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其内涵的核心都是这句话,都是对“对规则与大道的信仰”。


老子常说的圣人,孔子挂在嘴边的君子,都是贵族,因此也都具有这样的信仰。所不同的是,圣人策层面更加一些,君子的层面更加具体一些。


形象的说,圣人是影响范围更加广大的决策者,君子则是影响范围相对有限的中层执行者。所以,老子以圣人为言提出的观点,更加具有原则性,原理性;孔子以君子为言提出的观点,更加具有实用性,操作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