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不必事事都问“到底有什么用”

2014年09月26日 美中国际美国留学昆明分部


不少同学经常问我:老师,我辛辛苦苦学英语有什么用?老师,我参加这个社团对我以后发展有什么用?老师,竞选这个优秀团员有什么用吗?老师,参加今天的讲座有什么用吗?……
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饿极了,一口气吃了6个烧饼,还是不饱,他又吃了第7个烧饼,饱了。于是他十分懊恼:早知道吃第7个就能饱,我吃前6个做什么?或许这只是个笑话,但现实确实,我们总在贪婪的追求那第7个烧饼,殊不知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饱饱的成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已经被很多现代人理解成“前一分钟耕耘,后一分钟收获”。快节奏、高物价、高压力、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之下,人们早已没有耐心去十年磨一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时间尽可能的被压缩,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浮躁、功利的心态将一切行为的指向今后的谋生与薪酬。可是,速食面虽然快捷,却比不上文火慢炖来的香甜营养,酒精瞬时勾兑而成的白酒怎么比得上深埋十八年“女儿红”的浓香?
“上山下乡”时期,一个一心想当演员的小伙子无奈到北京昌平乡下喂猪,可谓兢兢业业,一喂就是三年。高考恢复招生,他报考了中戏、北广等多家艺术类院校,均名落孙山。命运的转机来自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招生,当时考题要求他表演一个反映日常生活的小品,他最熟悉的生活就是喂猪了,三年练就的功夫,终于在1979年,以小品《喂猪》中淋漓尽致的表演叩响全国总文工团的大门……再后来,我们每年的贺岁片都会看到一代影帝葛优的风采。
有个男生在上大学是每天为宿舍的同学打开水,以至于后来大家发现没开水了就会大声冲他喊:今天怎么没打开水?许多年以后,他创办英语培训机构需要一支优良的团队,他向国外大学是的兄弟们发出邀请并准备好厚厚的美元。兄弟们都回来了,理由却非常出人意料:只因为他打了4年的开水,这样的人靠得住,他有饭吃就不会让我们饿着。这个打水的男生就是俞敏洪。
还有一个一心想当作家的农村娃,家境贫寒,虽然兄弟二人同时考上大学,却只能让哥哥先念,他来年再读。谁料第二年赶上全国粮食大减产,开始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大学梦就此成为泡影。但他没有消沉,踏踏实实做起了小学老师,四十年没有离开过农村。农村广袤的土地和质朴的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厚的底蕴,厚积薄发。《白鹿原》的诞生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反响,一举获得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的名字也留在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
如果当年的他们每天都去想喂猪有什么用,打水能提升威信吗,呆着农村是否有机会呢,那么,今天我们未必会知道他们的名字。当然,每个成功的人都会去感谢这样的积累与坚持,但正在积累的我们却常常有种处于黑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感觉,或者想去追求最“聪明”、“便捷”的方法。但美国的军规却说:如果一个笨方法能够解决问题,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好方法。
我很喜欢中国最知名的“第一夫人”宋美龄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就是我们行为的总和。”
我们每天的行为都会一步一步的把我们引到最后的终点。每个人的行为与处事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或在当下,更可能在某个遥远的未来,体现出它的分量。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必太执着于短期的付出与收获。你们更应该懂得,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学术的滋养、书籍的阅读、身心的陶冶、与大师做心灵的交流,建立起电气人应有的思维;同时,不忽视实践的重要,培养起责任感、使命感;塑造出乐观、坚强、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足以让一个人终生受用,何必事事都追问“到底有什么用”呢?
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收藏 已赞